寒龍屬
寒龍(屬名:Issi,或譯凍龍)是板龍科的一屬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化石發現於晚三疊世的格陵蘭弗萊明峽灣層。模式種凍骨龍(Issi saaneq,或直譯為骨寒龍)於2021年命名、發表,學名在格陵蘭語的全意為「寒凍的骨頭」,意指牠們的化石出土於寒帶地區。正模標本NHMD 164758及參考標本NHMD 164751過去曾被歸入特洛辛根板龍(Plateosaurus trossingensis)或恩氏板龍(P. engelhardti),但後來發現帶有一些在巴西基礎蜥腳形亞目(如黑水龍、長頸龍)所特有的特徵,足以建立為獨立的屬。[1]寒龍同時也是格陵蘭第一種被描述的非鳥類恐龍。 歷史1991年夏天,在格陵蘭東岸嘉士伯峽灣(Carlsbergfjord)附近、靠近麥克奈特山(MacKnight Bjerg)北邊坡段的詹默森蘭鐵餅點(Iron Cake site),發現了一只基礎蜥腳形亞目的頭骨。1994年,這項發現被記載於學術期刊,並歸入恩氏板龍(Plateosaurus engelhardti)。[2]但到了2018年,這個分類的正確性引發爭議。[3]1995年曾發現另一隻叫小幼體的頭骨。2012年,另外三具骨骼被發掘。馬可·馬佐拉(Marco Marzola)、費里波·羅塔托里(Filippo Rotatori)、亞列山卓·費南德斯(Alexandra Fernandes)將較早發現的兩個頭骨進行CT掃描,以數位變形方式作出模型,發現這是學界上一個全新物種。[1] 2021年,維多·貝卡里(Victor Beccari)、奧塔維歐·馬蒂烏斯、奧利弗·溫斯(Oliver Wings)、傑思珀·米蘭(Jesper Milàn)、拉爾斯·克萊曼森命名、描述了模式種凍骨龍(Issi saaneq)。屬名及種名皆取自格陵蘭語,Issi意為「寒冷、冰凍」,saaneq意為「骨頭」,以表示這是已知在最靠近北極發現的基礎蜥腳形亞目。因為物種發表於電子期刊,需使用生物鑑定碼(LSID)來支持其有效性。屬為76F3ECA8‐8B98‐4735‐8354‐398B53A455EA、種為8DF8A871‐C8D7‐4944‐A8A9‐338BF82AB5CA。[1] 正模標本NHMD 164741於1994年出土於馬姆洛斯克林特層,年代可追溯至晚三疊世諾利期中期。包含一個相對完整、帶有下頜及牙齒的頭骨,部分關節連接,主要缺少右側及右下後側。屬於一隻幼體晚期階段或亞成年個體。[1] 副模標本NHMD 164758於1995年出土於同一地層,包含頭骨及下頜,比正模標本更完整,僅缺乏頭蓋骨右後角。屬於一隻幼體中期階段。兩個標本現在都屬於丹麥自然史博物館館藏。2012年發現的另外三具骨骼標本編號分別為NHMD 164734、GM.V 2013‐683、NHMD 164775,在2021年的研究未被正式歸入或描述為凍骨龍,後者骨骼甚至還沒清修出來。因此論文僅針對頭骨進行描述。[1] 描述凍骨龍正模標本頭骨長24.37公分。[1] 2021年的研究列出幾項鑑定特徵,其中四個是自衍徵:前上頜骨主體基部有小孔穿透;鱗狀骨後枝水平延長;方骨與吻部高度比起來相對的高;關節骨後上側有發育良好的突起,側視呈矩形輪廓。[1] 六個本身非獨特特徵所組成的獨特特徵組合:鼻骨周圍的凹陷發育程度弱;鼻骨下方的孔很小;鼻骨前緣位於前上頜骨水平中點前面;眶前孔橫長短於眼窩長度;眶前孔周圍凹陷止於淚骨降枝之前;與顴骨相連的外翼骨枝條大幅彎曲。[1] 分類儘管脫離板龍自成一屬,研究顯示凍骨龍仍與前者密切關連,支序圖如下所示:[1]
參考來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