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語 音系 構詞絕大多數以單音節(或稱字 )爲單位。越南語的音節 可由聲母 、介音 (韵頭 )、元音 (韵腹 )、韻尾 、聲調 五部分構成。
字母
越南文字母使用了變音字母 和9個變音符號 。其中4個變音符號用來添加元音,另外5個符號以表示越南語的聲調 [平聲調(第1調)無聲調符號]。由於越南文常常在同一字母使用多於一個變音符號,使得越南文很容易便可認出。
越南文的字母表:
大寫字母
A
Ă
Â
B
C
D
Đ
E
Ê
G
H
I
K
L
M
N
O
Ô
Ơ
P
Q
R
S
T
U
Ư
V
X
Y
小寫字母
a
ă
â
b
c
d
đ
e
ê
g
h
i
k
l
m
n
o
ô
ơ
p
q
r
s
t
u
ư
v
x
y
另外,还有10个二合字母 (CH 、GH 、GI 、KH 、NG 、NH 、PH 、QU 、TH 、TR )、一个三合字母 (NGH )。这些二合和三合字母以前被看成单独的字母,在舊词典 中被分項列出。現在已不再作為獨立字母排列,例如“CH ”在現今的词典中被排在“CA ”和“CO ”之間。
越南語本身並不使用“F ”、“J ”、“W ”、“Z ”,但會用在外來語 中。“W ”有時会在縮寫中代替“Ư ”。除此以外,在非正式寫作中,“W ”、“F ”、“J ”、“Z ”有時用以代替“QU ”、“PH ”、“GI ”、“TR ”。
聲母
越南語音系聲母表
越南语有两种主要方言——河内 音和西贡 音,敘述如下。
/w/是唯一一个能和其他辅音构成复辅音 的辅音。
/p/ 只在借词 中能做声母,部分使用者读作/ɓ/ (如sâm banh /蓡烹 借自法语champagne)。
内爆音[ɓ, ɗ] 为浊音(声门 轻微张开)。发不内爆普通浊音[b、d]时,声带受流经稳定声门的肺部气流摩擦而震动;发内爆音[ɓ, ɗ] 时,使声带震动的(肺部)气流是通过在口腔中仍在唇/舌尖-齿龈成阻时使声门迅速下降,使得口内气压低于声门下的气压,进而产生的。如果口内气压还低于外界气压,则会另有“抽吸”的效果(即所谓“内爆”)。如果在使声带振动的肺部气流将口内气压增加到高于大气压前除阻,将导致口腔内部爆破,这意味着,内爆音的特殊声学效果与其说源于口腔内爆(可能不存在甚至变成外爆),不如说源于作为强大共振室的大大扩张的口腔(由于咽部下降)。这解释了为什么普通的[b、d]与内爆音相比更“低沉”。
/ɓ, m/ 为唇音 ,/f, v/ 为唇齿音 。
/t, tʰ/ 为齿齿龈音 [t̪, t̪ʰ] ,而/ɗ, n, l/ 为舌尖 -齿龈音 。[ 1] :382
/c, ɲ/ 常是舌叶 -龈腭音 (舌缘与牙槽嵴 的后面接触)。
/ʈ, c/ 常轻微塞擦音 化为[ʈ͡ʂ, t͡ɕ] ,但不送气 。
声门塞音 [ʔ] 在以元音或/w/ 开头的音节前自动出现:
ăn 咹
吃
/ăn/
→
[ʔăn]
uỷ 委
委派
/wi/
→
[ʔwi]
河內音輔音表
河內音系有21個輔音:
d、gi、r均为/z/ ,r只在借词 中为[ɺ] ,例如cà rốt 䔅卒 “胡萝卜”(carrot)发音为[ka˩ ɺot̚˧˥] 。
ch、tr均为/c/ ,x、s均为/s/ 。
乡村地区一些使用者/l/ 、/n/ 合流为/l/ 。[ 1]
西貢音輔音表
西贡音系有22個輔音:
以上的辅音中,p 不能做声母,除了外來語。双唇塞音出现在音节开首的位置时只能是内爆音。-p、-t、-ch、-c、-m、-n、-nh、-ng 共8个辅音可以充当韵尾。
/ʐ/ 可以發[ɻ] 。
d、gi均为/j/ ,部分使用者谨慎说话时会将gi发作/z/ 。[谁?] [來源請求]
历史上/v/ 在通语中曾为[j] ,与d、gi合流,后来逐渐读作[v] ,特别是在谨慎说话或朗读文本时。改良剧、喝呗等传统戏曲及海外越南语老年使用者中,则为复辅音[bj], [βj] 或[vj] 。[ 2] 借词中永远读[v] :va li[vaː˧ lɪi̯˧] 。
历史上ch/c/ 、tr/ʈ/ 有过区别,x/s/ 、s/ʂ/ 的发音也不相同。然而许多使用者口中,它们已经分别合流为/c/ 、/s/ 。[ 3] :35
非正式语境下,/kw/ 、/hw/ 、/ʔw/ ,有时连/ŋw/ 在内都是[w] 。正式语境或朗读文本时则是[kw] 、[hw] 、[w] 、[ŋw] 。
南部方言/ɺ/ 取决于使用者有许多发音,一名使用者可能有多种发音。它可以是浊卷舌擦音 [ʐ] 、齿龈边闪音 [ɺ] 、齿龈闪音 [ɾ] 或齿龈颤音 [r] ,特别是在借词中。一些湄公河三角洲 乡村使用将/ɺ/ 发作[ɣ] 或[j] 。
声母比较
音位
河内
西贡
例
词
河内
西贡
/v/
/v/
/j/ 或/v/
vợ 婦 “妻子”
[və˨˩ˀ]
[jə˨˧] 或[və˨˧]
/z/
/z/
/j/
da 䏧 “皮肤”
[za˧]
[ja˧]
gia 加 “加”
/r/
/r/
ra 𠚢 “出去”
[ɺa˧]
/c/
/c/
/c/
chẻ 扯 “使分裂”
[t͡ɕɛ˧˩]
[cɛ˩˥]
/ʈ/
/ʈ/ 或/c/
trẻ 稚 “年轻”
[ʈɛ˩˥] 或[cɛ˩˥]
/s/
/s/
/s/
xinh 撐 “美”
[sɪŋ̟˧]
[sɪ̈n˧]
/ʂ/
/ʂ/ 或/s/
sinh 生 “出生”
[ʂɪ̈n˧] 或[sɪ̈n˧]
元音
河内单元音 舌位图,据Kirby (2011)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irby2011 (幫助 ) :384
河内双元音 舌位图,据Kirby (2011)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irby2011 (幫助 ) :384
元音核 (Vowel nucleus)
前元音 收尾 (offglide) 的雙元音
央元音 收尾的雙元音
後元音 收尾的雙元音
前元音 收尾的三元音
後元音 收尾的三元音
i
–
ia~iê~yê [iə̯]
iu [iʊ̯]
–
iêu [iə̯ʊ̯]
ê
–
-
êu [eʊ̯]
–
–
e
–
-
eo [ɛʊ̯]
–
–
ư
ưi [ɨɪ̯]
ưa~ươ [ɨə̯]
ưu [ɨʊ̯]
ươi [ɨə̯ɪ̯]
ươu [ɨə̯ʊ̯]
â
ây [əɪ̯]
-
âu [əʊ̯]
–
–
ơ
ơi [əːɪ̯]
–
–
–
–
ă
ay [aɪ̯]
-
au [aʊ̯]
–
–
a
ai [aːɪ̯]
-
ao [aːʊ̯]
–
–
u
ui [uɪ̯]
ua~uô [uə̯]
-
uôi [uə̯ɪ̯]
–
ô
ôi [oɪ̯]
–
–
–
–
o
oi [ɔɪ̯]
–
–
–
–
Thompson (1965)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Thompson1965 (幫助 ) 称,河内音将ưu、ươu分别读/iw, iəw/ ,而红河三角洲其他方言则读/ɨw/ 、/ɨəw/ 。Phạm (2008)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Phạm2008 (幫助 ) 、Kirby (2011)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irby2011 (幫助 ) 也先后观察到该现象。
此外,越南語有三個雙元音 ,即 ‹ia› , ‹ua› 和 ‹ưa› ,後面有韻尾時拼作 ‹iê› , ‹uô› 和 ‹ươ› 。
其實/ɨ, ə, əː/ 是讀/ɯ, ʌ, ɤ/ 。
在/k,ŋ/ 前,/i, u, ɨ/ 讀/ɪ, ʊ, ɪ̈/ :thích 讀/tʰɪk/ ,chúc 讀/cʊk/ ,thức 讀/tʰɪ̈k/ 等等。
南部越南語的/i, u, ɨ, e, o, əː/ 讀/ɪi̯, ʊu̯, ʊ̜ɯ̯, ɛe̯, ɔo̯, ʌɤ̯/ 。
在/t/ 和/n/ 前,南部越南語的/i, e/ 讀/ɪ̈, ɤ/ 。
介音
介音 /w/ 寫作 ‹u› 或者 ‹o› ,可以附於除唇音 外多數聲母之後和除 ‹ư, o, ô, u› 之外的字母之前。在與 ‹i› 或者 ‹ia, iê› 拼時寫作 ‹uy› 。
韻尾
和中古漢語 一樣,越南語有 i /y [j] 、u /o [w] 、m [m] 、n [n] 、ng [ŋ] 、p [p] 、t [t] 、c [k] 八個韻尾。其中 ng 和 c 在前元音 之後拼作 nh [ɲ] 和 ch [c] 。
塞音/p, t, k/ 作韵尾时,为无声除阻 [p̚, t̚, k̚] :
đáp 答
回复
/ɗap/
→
[ɗap̚]
mát 沫
凉爽
/mat/
→
[mat̚]
khác 恪
区别
/xak/
→
[xak̚]
软腭音/k, ŋ/ 在后元音/u, o, ɔ/ 后作韵尾时,为软腭-唇共同调音[k͡p̚, ŋ͡m] 或带强唇化 [k̚ʷ, ŋʷ] 。
đục 濁
脏
/ɗuk/
→
[ɗuk͡p̚] 、[ɗʊk̚ʷ]
độc 毒
毒
/ɗok/
→
[ɗə̆wk͡p̚] 、[ɗə̆wk̚ʷ]
đọc 讀
读
/ɗɔk/
→
[ɗăwk͡p̚] 、[ɗăwk̚ʷ]
ung 癰
癌
/uŋ/
→
[uŋ͡m] 、[ʊŋʷ]
ông 翁
人
/oŋ/
→
[ə̆wŋ͡m] 、[ə̆wŋʷ]
ong 螉
蜜蜂
/ɔŋ/
→
[ăwŋ͡m] 、[ăwŋʷ]
河内音韵尾
ch、nh韵尾的分析
河内音韵尾ch、nh的发音由不同的分析。Thompson (1965)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Thompson1965 (幫助 ) 认为它们是独立的/c, ɲ/ ,/c/ 同时与t'/t/ 、c/k/ 对立,/ɲ/ 同时与n/n/ 、ng/ŋ/ 对立。
另一种分析则认为这只不过是软腭音/k/ 、/ŋ/ 在较高前元音/i/ 、/e/ (⟨ ê⟩ )后的条件变体,⟨ach⟩、⟨anh⟩的元音是/ɛ/ ,在这种环境下裂化:/ɛk/ →[ăjk̟̚] ,/ɛŋ/ →[ăjŋ̟] 。[ 8] 裂化也影响⟨êch⟩、⟨ênh⟩:/ek/ →[ə̆jk̟̚] 、/eŋ/ →[ə̆jŋ̟] 。
第二种分析的论据主要是[c] 、[ɲ] 与[k] 、[ŋ] 成互补分布,中部方言有将⟨ach⟩、⟨anh⟩读作[ɛc] 、[ɛɲ] 的现象,[ 9] 以及[k] ~[c] 、[ŋ] ~[ɲ] 在特定叠词中的交替。此外,韵尾[c] 的调音部位不如声母[c] 那样靠前:韵尾[c] 、[ɲ] 实际上为前移软腭音[k̟, ŋ̟] ,没有齿龈的接触。[ 5] :383
第一种分析更接近表层的实际发音,选取的方言发音也有些微区别。/ac/ 、/aɲ/ 中的/a/ 没有裂化,但调音部位更前,为[æ] 这使得ăn[æ̈n] vs. anh[æ̈ɲ] vs. ăng[æ̈ŋ] 构成3重对立。
河内音韵母表
下面以软腭音 作韵尾的韵母在河内方言中裂化,但/i/ 、/u/ 、/ɨ/ 更低:[ 9]
ong、oc
/awŋ/ 、/awk/
→
[ăwŋ͡m] 、[ăwk͡p̚]
ông、ôc
/əwŋ/ 、/əwk/
→
[ə̆wŋ͡m] 、[ə̆wk͡p̚]
ung、uc
/uŋ/ 、/uk/
→
[ʊŋ͡m] 、[ʊk͡p̚]
ưng、ưc、ưn、ưt
/ɨŋ/ 、/ɨk/ 、/ɨn/ 、/ɨt/
→
[ɯ̽ŋ] 、[ɯ̽k̟̚] 、[ɯ̽n] 、[ɯ̽t̚]
anh、ach
/ɛŋ/ 、/ɛk/
→
[ăjŋ̟] 、[ăjk̟̚]
ênh、êch
/eŋ/ 、/ek/
→
[ə̆jŋ̟] 、[ə̆jk̟̚]
inh、ich
/iŋ/ 、/ik/
→
[ɪŋ̟] 、[ɪk̟̚]
下面是河内以/n、t、ŋ、k/ 结尾的韵母:
/ă/
/a/
/ɛ/
/ɔ/ 、/aw/
/ə̆/
/ə/
/e/
/o/
/i/
/ɨ/
/u/
/iə̯/
/ɨə̯/
/uə̯/
/n/
ăn
an
en
on
ân
ơn
ên
ôn
in
ưn
un
iên
ươn
uôn
/t/
ăt
at
et
ot
ât
ơt
êt
ôt
it
ưt
ut
iêt
ươt
uôt
/ŋ/
ăng
ang
anh
ong
âng
–
ênh
ông
inh
ưng
ung
iêng
ương
uông
/k/
ăc
ac
ach
oc
âc
–
êch
ôc
ich
ưc
uc
iêc
ươc
uôc
西贡音韵尾
韵尾合流
河内周边的方言维持了中古越南语的大致韵尾格局,而西贡音则发生了较大变化。韵腹为短前元音/i, e, a/ 、以/k, ŋ/ 结尾的韵母与/t, n/ 合流,其他元音为韵腹时仍为/k, ŋ/ 。圆唇元音/aw, u, o/ 后,许多使用者都会闭唇,将/k, ŋ/ 发作[k͡p, ŋ͡m] 。[ 9] 接着,唇软腭音为韵尾的元音裂化,而以齿龈音为韵尾的韵腹央化。[ 10] 此外,部分南方方言使用者在正式场合下的/u, o, ɔ, iː, ɨ, aw, a, aː, ɛ, ə, əː/ 后区分/k, ŋ/ 、/t, n/ ,但没有将韵尾ch、nh读作/k, ŋ/ 的。
西贡音韵母表
韵母中短后元音裂化、央化,同时辅音唇化。相似地,短前元音也央化为/ă, ə, ɨ/ ,使得“硬颚音韵尾”受韵腹舌尖化的影响变为/n, t/ 。[ 9]
ung、uc
/uŋ/ 、/uk/
→
[ʊwŋ͡m] 、[ʊwk͡p̚]
ông、ôc
/oŋ/ 、/ok/
→
[ăwŋ͡m] 、[ăwk͡p̚]
ong、oc
/ɔŋ/ 、/ɔk/
→
anh、ach
/an/ 、/at/
→
[ăn] 、[ăt̚]
ênh、êch
/en/ 、/et/
→
[ɤn] 、[ɤt̚]
in ~ inh、it ~ ich
/in/ 、/it/
→
[ɪ̈n] 、[ɪ̈t̚]
um、up
/um/、/up/
→
[ʊm] 、[ʊp̚]
ưng ~ ưn、ưc ~ ưt
/ɨŋ/ 、/ɨk/
→
[ɯ̽ŋ] 、[ɯ̽k̟̚]
其他紧密相关的方言(顺化市 、广南省 、平定省 )也发生了韵尾的合流,部分元音也有区别:
顺化[ 11] [ 6]
广南[ 12]
平定[ 13]
西贡
ung、uc
[ʊwŋ͡m] 、[ʊwk͡p̚]
[ʊwŋ͡m] 、[ʊwk͡p̚]
[ʊwŋ͡m] 、[ʊwk͡p̚]
[ʊwŋ͡m] 、[ʊwk͡p̚]
un、ut
[uːŋ͡m] 、[uːk͡p̚]
[uːŋ͡m] 、[uːk͡p̚]
ênh、êch
[ən] 、[ət̚]
[ən] 、[ət̚]
[ən] 、[ət̚]
[ɤːn] 、[ɤːt̚]
ên、êt
[eːn] 、[eːt̚]
[eːn] 、[eːt̚]
[eːn] 、[eːt̚]
inh、ich
[ɪ̈n] 、[ɪ̈t̚]
[ɪ̈n] 、[ɪ̈t̚]
[ɪ̈n] 、[ɪ̈t̚]
[ɪ̈n] 、[ɪ̈t̚]
in、it
[in] 、[it̚]
[in] 、[it̚]
[in] 、[it̚]
许多南部方言韵母ông、ôc与ong、oc合流为[ăwŋ͡m] 、[ăwk͡p̚] ,ôn、ôt仍是[oːŋ͡m] 、[oːk͡p̚] 。oong、ooc、eng、ec主要见于借词和拟声词 。ôông、ôôc(也包括oong、ooc、eng、ec、êng、êc)是裂化为ông、ôc之前的“古形”,仍可见于中北部许多地名。中北部方言中,这些韵母为[oːŋ] 、[oːk̚] ,没有闭唇或唇化 。[ 14]
on、ot
/ɔn/ 、/ɔt/
→
[ɔːŋ] 、[ɔːk]
oong、ooc
/ɔŋ/ 、/ɔk/
→
ôn、ôt
/on/ 、/ot/
→
[oːŋ͡m] 、[oːk͡p̚] .
ôông、ôôc
/oŋ/ 、/ok/
→
ong、 oc
/awŋ/ 、/awk/
→
[ăwŋ͡m] 、[ăwk͡p̚]
ông、ôc
/əwŋ/ 、/əwk/
→
依上面分析,西贡音以/n、t、ŋ、k、ŋ͡m、k͡p/ 为韵尾的韵母表:
/ɔ/ 、/aw/
/o/
/u/
/ă/
/a/
/ə̆/
/ə/
/ɨ/
/ɛ/
/e/
/i/
/uː/
/ɨː/
/iː/
/n/
– anh
ên ênh
in inh
/t/
– ach
êt êch
it ich
/ŋ/
on oong
ăn ăng
an ang
ân âng
ơn –
ưn ưng
en eng
uôn uông
ươn ương
iên iêng
/k/
ot ooc
ăt ăc
at ac
ât âc
ơt –
ưt ưc
et ec
uôt uôc
ươt ươc
iêt iêc
/ŋ͡m/
– ong / ông
ôn ôông
un ung
/k͡p/
– oc / ôc
ôt ôôc
ut uc
介音、元音和韻尾拼合關係
无介音/w/
-i
-u
-m
-n
-ng
-nh
-p
-t
-c
-ch
a
ai
ao
am
an
ang
ap
at
ac
ay
au
ăm
ăn
ăng
anh
ăp
ăt
ăc
ach
ơ
ơi
ơm
ơn
ơp
ơt
ây
âu
âm
ân
âng
âp
ât
âc
ư
ưi
ưu
ưng
ưt
ưc
o
oi
om
on
ong
op
ot
oc
ô
ôi
ôm
ôn
ông
ôp
ôt
ôc
u
ui
um
un
ung
up
ut
uc
e
eo
em
en
eng
ep
et
ec
ê
êu
êm
ên
ênh
êp
êt
êch
i / y
iu
im
in
inh
ip
it
ich
ưa
ươi
ươu
ươm
ươn
ương
ươp
ươt
ươc
ia
iêu
iêm
iên
iêng
iêp
iêt
iêc
ua
uôi
uôm
uôn
uông
uôt
uôc
有介音/w/
-i
-u
-m
-n
-ng
-nh
-p
-t
-c
-ch
oa
oai
oao
oam
oan
oang
oap
oat
oac
oay
oăm
oăn
oăng
oanh
oăp
oăt
oăc
oach
uơ
uân
uâng
uât
oe
oeo
oem
oen
oet
uê
uêu
uên
uênh
uêt
uêch
uy
uyu
uyn
uynh
uyp
uyt
uych
uya
uyên
uyêt
聲調
越南語是聲調語言 ,有6個聲調(如按漢藏語系 習慣將入聲 獨立,則爲8調),即平聲 、玄聲 、問聲 、跌聲 、銳聲 、重聲 。亦進行變調 過程。
調序
越南語名稱
漢譯名稱
漢越語對應中古漢語聲調
調值 描述(河内音)
例字
西贡录音
1
ngang
平 聲 (陰平)
清平、次濁平
33,中調,長,接近於普通話 陰平聲,但更接近於廣州話 陰去聲
‹ma ›
a ⓘ
2
huyền
玄 聲 (陽平)
全濁平
21,低調,長,類似台灣閩南話陰去聲
‹mà ›
à ⓘ
3
hỏi
問 聲 (陰上)
清上
313,低降或低降後升,長,緊喉,類似普通話上聲
‹mả ›
ả ⓘ
4
ngã
跌 聲 (陽上)
次濁上
35,高升,緊喉且中斷
‹mã ›
ã ⓘ
5
sắc
銳 聲(陰去、〈陰入〉)
清去、〈清入〉
35,高升,長,類似普通話陽平
‹má ›
á ⓘ
6
nặng
重 聲 (陽去、〈陽入〉)
濁去、全濁上、〈濁入〉
21,低降,緊喉且中斷,類似普通話輕聲
‹mạ ›
ạ ⓘ
以塞音 ‹-p, -t, -c, -ch› 結尾的字相當於漢語入聲 ,只能爲銳聲或者重聲。
聲調標在元音上。在有多個元音字母時,標在主要元音上。雙元音 ‹ia , ua , ưa › 標在前面的元音上。
近年越南修改放寬了聲調符號的標註規則(主要涉及介音 上標註聲調 符號的規則)。
越南语的声调调值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声调
北部
中北部
中部
南部
廣西防城
荣市
清漳县
河静市
ngang
˧ 33
˧˥ 35
˧˥ 35
˧˥ 35, ˧˥˧ 353
˧˥ 35
˧ 33
˧ 33
huyền
˨˩̤ 21̤
˧ 33
˧ 33
˧ 33
˧ 33
˨˩ 21
˧˩ 31
sắc
˧˥ 35
˩ 11
˩ 11, ˩˧̰ 13̰
˩˧̰ 13̰
˩˧̰ 13̰
˧˥ 35
˧˥ 35
hỏi
˧˩˧̰ 31̰3
˧˩ 31
˧˩ 31
˧˩̰ʔ 31̰ʔ
˧˩˨ 312
˨˩˦ 214
˨˩˦ 214
ngã
˧ʔ˥ 3ʔ5
˩˧̰ 13̰
˨̰ 22̰
nặng
˨˩̰ʔ 21̰ʔ
˨ 22
˨̰ 22̰
˨̰ 22̰
˨˩˨ 212
˩ 11
六声调分析
大的地区(北部、中部、南部)间的差异较大,地区内部差异较小。另外,个体间发的声调似乎也有差异。声调实现和个体差异研究仍不充分。
北部方言
平声:
平声为平调,约为中平调(33),为常态发声态 。Alexandre de Rhodes (1651)将其描述为“平”;Nguyễn (1997)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Nguyễn1997 (幫助 ) 描述为“高(或中)平”。
玄声:
玄声为低降调(21)。部分河内音使用者的起始点稍高(31)。部分人有时带气声 或弛声:bà=[ɓa˨˩] 。[ 15] Alexandre de Rhodes (1651)描述为“钝降”;Nguyễn (1997)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Nguyễn1997 (幫助 ) 描述为“低降”。
问声:
问声为中平降调。始为常态浊声,迅速变为张声 ,带糙声 (不过有无糙声似乎有个体差异)。河内音为中降调(31),其他北部方言则有中降升调(313 or 323)。降升调最常见于孤立词或音节末,其他位置、快速说话时升的部分可以忽略。与其他声调相比问声相对更短,但不如重声短。Alexandre de Rhodes (1651)描述为“柔升”;Nguyễn (1997)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Nguyễn1997 (幫助 ) 描述为“降升”。
跌声:
跌声为中升调(35)。许多使用者以常态浊声开头,元音中间开始带强嘎裂声 ,到最后减弱。部分使用者的声门化更强,元音中带声门塞音 成阻(如[VʔV] )。河内音为高升调(45),比其他北部方言普遍高。Alexandre de Rhodes (1651)描述为“升”;Nguyễn (1997)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Nguyễn1997 (幫助 ) 描述为“带嘎裂的降”。
锐声:
锐声为中升调(35),与跌声基本相同,元音带张声 。部分河内发音人的跌声比锐声高:锐声=˧˦ (34);跌声=˦ˀ˥ (45)。Alexandre de Rhodes (1651)描述为“锐怒”;Nguyễn (1997)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Nguyễn1997 (幫助 ) 描述为“高(或中)升”。
重声:
重声为中或低降调(32/21)。始为张声,后面越来越张,直到以声门塞音结尾。显著短于其他声调。Alexandre de Rhodes (1651)描述为“重”;Nguyễn (1997)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Nguyễn1997 (幫助 ) 描述为“紧缩”。
南部方言
南方方言平声、锐声、玄声与北方相似,但不带气声而是常态浊声。
快速说话时重声为低升调(12)[˩˨],更正式场合为低降升调(212)[˨˩˨]。
跌声和问声合流为低降升调(214)[˨˩˦],比较像上面提到的非河内北方方言问声。
南部越南语一名女性发音人的声调系统。来自Jessica Bauman et al (2009)[ 16]
中北部、中部方言
中北部、中部方言间的声调很相似,中北部方言内部有不小差异。
有其他省的人说,乂安省 人的每个声调发得都像重声。
八声调分析
一种传统分析认为有8个声调。[ 17] :45 这主要遵循汉语音韵学的分析,中古汉语 共有8个声调。
南方方言
传统汉语调类
调域
调名
描述
调值
符号
词例
广南 [ 18]
平定 [ 18]
西贡 [ 19]
平
平
phù 浮 “高”
ngang 平声
中平
˦˨ (42)
˧ (33)
˦ (44)
◌
ba ⿺巴三 “三”
trầm 沉 “低”
huyền 玄声
低降
˧˩ (31)
˧˩ (31)
˧˩ (31)
◌̀
bà 婆 “小姐”
仄
上
高
hỏi 问声
中降升
˧˨˦ (324)
˧˨˦ (324)
˨˩˦ (214)
◌̉
bả 靶 “毒”
低
ngã 跌声
◌̃
bã 粑 “残留”
去
高
sắc 锐声
高升
˦˥ (45)
˦˧˥ (435)
˧˥ (35)
◌́
bá 霸 “管理者”
低
nặng 重声
低降升
˧˨˧ (323)
˦˧˦ (313)
˨˩˨ (212)
़
bạ 播 “随机”
入
高
sắc 锐声
高升入
˦˥ (45)
◌́
bác 伯 “舅舅”
低
nặng 重声
低降入
˨˩ (21)
़
bạc 鉑 “银”
音节与音位配列
据Hannas (1997)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Hannas1997 (幫助 ) ,越南语共有4500-4800个可能的音节(取决于方言),标准越南语 字母可以记录6200个音节。[ 20] :88
越南语音节 结构:
(C1 )(w)V(G|C2 )+T
其中
C1 =声母辅音
w=唇软腭介音/w/
V=韵腹元音
G=韵尾滑音(/j/ 或/w/ )
C2 =韵尾辅音
T=声调
音节
例子
音节
例子
V
ê ⿰口衣 “诶”
wV
uể 濊 “缓慢”
VC
ám 揞 “(鬼)上身”
wVC
oán 怨 “怀恨在心”
VC
ớt ⿰木乙 “辣椒”
wVC
oắt ⿰鬱小 “小鬼”
CV
nữ 女 “女”
CwV
huỷ 毁 “取消”
CVC
cơm 粓 “米”
CwVC
toán 算 “数学”
CVC
tức 息 “怒”
CwVC
hoặc 或 “或”
C1 : 任意辅音
w: /w/ 介音(有时写作声母的唇化 [ʷ] ):
不出现在唇音/ɓ, f, v, m/ 后
本土越南语词汇中不出现在/n/ 后(出现在生僻汉越词 中)
V: 韵腹元音可以是14个单元音或双元音之一:/i, ɨ, u, e, ə, o, ɛ, ə̆, ɔ, ă, a, iə̯, ɨə̯, uə̯/ 。
G: 滑音可以是/j/ 或/w/ 。VG形成一个单元音或双元音。
/j/ 不出现在前元音/i, e, ɛ, iə̯/ 后。
/w/ 不出现在圆唇元音/u, o, ɔ, uə̯/ 后。
除少数例外(如khuỷu tay 竅拪 “肘”)外,/w/ 滑音不与/w/ 介音共现。
C2 : 韵尾辅音C2 只能是唇、舌冠、软腭塞音与鼻音/p, t, k, m, n, ŋ/ ,不能与滑音/j, w/ 共现。
T:
带滑音/j, w/ 、鼻韵尾/m, n, ŋ/ 的音节和开音节 带6个声调之一。
以塞音/p, t, k/ 为韵尾的音节带2个声调之一。
漢越音
由於越南語引入了大量的漢字 詞彙,所以漢字的古漢語發音在越南語中保留得很好,多數聲母都得到了保留,特別是區分了舌根鼻音聲母 ng (疑母)、喻母跟零聲母的漢字。比如「魚 」唸 ngư ,「俞 」唸 du ,「於 」唸 ư 。當然部分聲母出現了變異,比如「西 」唸 tây ,「民 」唸 dân 。
越南語的漢字音韻尾出現了4個變異,但是卻沒有影響到它對漢字韻尾保留的完整性。古漢語韻尾收 n、m、p、t 的漢字在越南語中依然收 n、m、p、t。例如:判 phán 、帆 phàm 、法 pháp 、發 phát 。
古漢語尾韻收ng 的漢字在越南語中分化成 ng 、nh 兩個韻尾,具體的分化規則是韻母是洪音(a 、o 、ơ 、u 、ư )的時候,韻尾是 ng (例如:空 không 、光 quang 、濃 nùng );韻母是細音(唸/ɛ/ 時的a 、i 、e )的時候,韻尾是 nh (京 kinh 、生 sinh 、成 thành )。
在原漢字文化圈 國家中,越南 、日本 跟韓國 在引入漢語詞彙的時候都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漢字的古漢語發音,但是唯獨越南語引入漢音的時候,連聲調 都一併保留(這固然是因為越南語有聲調,但日語、韓語沒聲調的關係)。雖然越南語將古漢語的兩個入聲調歸入了兩個去聲調(銳聲跟重聲)中,但是還是完整重現「平上去入分陰陽」的8個聲調,因為入聲字帶有 p、t、ch、c 韻尾,非常容易同去聲字分別開來。
越南語漢字音的分類
從傳入時間和越化程度等方面看,漢越詞的發音可分為標準漢越音 、古漢越音 和越化漢越音 等三類。
大多數漢越詞發音為「標準漢越音」 ,這些詞被稱為"標準漢越詞"或"純漢越詞"。
另有部分漢越詞由于傳入越南的時間較早,其讀音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國唐代以前的音韻,這種讀音叫做「古漢越音 」,使用古漢越音的詞匯被稱為“古漢越詞”。例如:
mùi ← 味
buông ← 放
múa ← 舞
muộn ← 晚
cởi ← 解
khoe ← 誇
還有少部分漢越詞,由于自古受越南語口語的影響產生音变,使得它們原有的漢字讀音也隨之改變而更符合越南語語音特點,這種讀音叫做「越化漢越音 」,使用越化漢越音的詞彙被稱為“越化漢越詞 ”。如:
gần ← 近
giường ← 床
vá ← 補
关于越化汉越词的数量至今还没有正确的统计数字,但其数量也远不如汉越词的数量多。
參考文獻
刘亚辉(广西师范大学).越语中的汉越音与汉语的语音对应规律浅探.梧州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17卷,第1期.
韦树关(广西民族学院).论越南语中的汉越音与汉语平话方言的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23卷,第2期.
[越]杜氏清玄(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现代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东南亚纵横.2004年5月.
方晨明(云南民族大学).越语中汉语借词的越语化模式.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第21卷,第6期.
參閲
外部連結
^ 1.0 1.1 Kirby (2011)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irby2011 (幫助 )
^ Thompson, Laurence C. Saigon Phonemics. Language. July 1959, 35 (3): 454–476. JSTOR 411232 . doi:10.2307/411232 .
^ Phạm (2008)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Phạm2008 (幫助 )
^ 存档副本 (PDF) . [2022-01-24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06-23).
^ 5.0 5.1 Kirby (2011)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Kirby2011 (幫助 )
^ 6.0 6.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Harvcoltxt|Thompson|1965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Han (1966)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Han1966 (幫助 )
^ 也有些/ɛ/ +⟨ c⟩ 、⟨ ng⟩ 的词,这些词非常少,主要是借词或拟声词
^ 9.0 9.1 9.2 9.3 Phạm (2006)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Phạm2006 (幫助 )
^ Phạm, Andrea Hòa, Synchronic evidence for historical hypothesis – Vietnamese palatals , Linguistic Association of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um, 2013, 39
^ Vương H., Lễ. Các đặc·điểm ngữ·âm của tiếng Huế . Nguyễn Tiến Hải blogspot. 1992 [9 April 2020]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7-06).
^ Hoa Pham, Andrea. Ngôn ngữ biến đổi và số phận của nguyên âm /a/ trong giọng Quảng Nam. [Issue in language change and the phonemic status of /a/ in Quang Nam dialect]. Ngôn Ngữ.
^ Lê T. H., Mai. Âm sắc、trường độ và giải pháp cho hệ thống nguyên âm thổ ngữ Bình Định.. Ngôn Ngữ.
^ Nguyễn Văn, Loan. Khảo sát địa danh ở Hà Tĩnh (The investigation of Hà Tĩnh province's toponyms) . Luận án Tiến sĩ Ngữ văn, Trường Đại học Vinh. 2012 [2022-01-2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29).
^ 例如,Nguyễn & Edmondson (1998)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NguyễnEdmondson1998 (幫助 ) 记录一名南定省 男性发音人的玄声带弛声 ,一名河内女性发音人带气声,而其他河内男性发音人为常态浊声。
^ Baumann, Jessica; Blodgett, Allison; Rytting, C. Anton; Shamoo, Jessica. The ups and downs of Vietnamese tone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of Language.
^ Phạm (2003)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Phạm2003 (幫助 )
^ 18.0 18.1 Nguyễn Văn, Lợi. Sự hình thành cách ghi thanh điệu chữ Quốc ngữ [The formation of tone spelling in the National Script] . Văn hóa Nghệ An. 2018 [April 21, 2020]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7-02).
^ Huỳnh Công, Tín. Tiếng Sài Gòn [The Saigon dialect]. Cần Thơ: Chính trị Quốc gia - Sự thật. 2003: 70–77.
^ Hannas (1997)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Hannas1997 (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