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足龍屬
挺足龍屬(學名:Erectopus)是異特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法國。挺足龍的化石材料是在19世紀晚期被發現於法國東部默茲省的一處地層,這個帶有磷酸鹽地層的年代為阿尔布阶,這個地層也同時發現了蛇頸龍類、魚龍類及鱷魚的化石。 化石及命名挺足龍的化石材料,原先是Louis Pierson的私人收藏,並在1875年由Charles Barrois進行首次敘述,研究其中的兩顆牙齒與一節脊椎。在1882年,索瓦士(H. E. Sauvage)研究更完整的化石,並命名為斑龍屬的一個種,Megalosaurus superbus[1]。在1923年,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重新研究這些化石,並質疑其是否屬於斑龍。休尼將牠們建立為新屬,挺足龍(Erectopus superbus)。屬名是由拉丁文的「直立的」(erectus)與古希臘文的「腳」(pous)所構成,是根據牠的腳部結構而來;種名在拉丁文意為「驕傲的」。 在1932年,休尼提出Barrois、索瓦士研究的標本不是來自於相同物種。休尼推論索瓦士將Barrois研究的標本選定為正模標本,於是休尼將其他標本建立為新種,薩氏挺足龍(E. sauvagei)[2]。休尼一度提出「E. superbus」不是有效種。 後來,這套化石在Louis Pierson死去後就失散了,而正模標本更被認為是遺失了。不過一些骨頭的鑄型就存放在巴黎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而由索瓦士在1882年研究的左上頜骨前段,則在20世紀晚期由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尋回、購買。這些化石材料足夠就挺足龍作重新評估,Ronan Allain在2005年重新研究這些化石,並確定其有效正確學名是「E. superbus」[3]。由於無法確定索瓦士是否曾選定正模標本,被尋回的上頜骨被編定為選模標本,而鑄型則成為塑模標本。塑模標本包括了部份右手掌、左股骨、左跟骨、右脛骨的近端與末端、以及右第二蹠骨。 分類在2005年,Allain根據脛骨末端形態、以及距骨形態,將挺足龍分類在肉食龍下目的異特龍超科中[3]。在歐洲的下白堊紀地層中,挺足龍是生存年代第三年輕的肉食龍下目,其他兩者分別是發現於法國南部Montmirat鎮的獸腳亞目恐龍(凡藍今階),及懷特島的新獵龍(巴列姆階)。 鑑定特徵在2005年,Allain鑑定挺足龍有以下特徵:上頜骨的前端圓形、股骨頸修長、跟骨前背緣向背側突出、跟骨的長度為高度的兩倍、脛骨跟距骨連接面有後內側突、第二蹠骨的長度相當於股骨的一半、第二蹠骨的近內側後緣彎曲。Allain估計挺足龍的體重約200公斤。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