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火鍋
麻辣火鍋傳說為起源于中国川渝地区的菜餚,一般以花椒粒、蔥段、薑片,辣椒粉、紫草、桂皮、八角、大小茴香等熬製而成。吃時舌頭微感麻痺,味帶辛辣,故名為麻辣火鍋。 起源相傳起源於明末清初,嘉陵江畔、朝天門碼頭的麻辣火鍋,因為當時江邊屠宰業盛行,因此碼頭工人容易取得低廉(甚至是要丟棄的)牛油與牛雜,他們用牛油爆香辣椒、花椒等辛香料,再放入牛內臟和蔬菜煮熟食用。民國23年重慶城內出現較具規模的麻辣飯店,只是將分格鐵盆換成了赤銅小鍋,由客人自行調製滷汁、蘸汁。 亦有說麻辣起源自清代道光年間,當時重慶的筵席已有毛肚火鍋。在此之前,重慶碼頭有一款叫水八塊的小吃,全是牛的下雜(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進食時放在泥爐上的砂鍋,以配有麻辣牛油的滷汁滾燙。食者自備酒,吃後按空碟子計價。 一些火鍋店聲稱其店配方追溯至元宋等朝代,此為偽史,因為辣椒源自墨西哥,自明代後始從沿海地方傳入巴蜀地方,至今在當地方言中,辣椒仍叫作「海椒」。 各地麻辣鍋特色重慶旧式的重庆火锅通常被称为老火锅,因为最初在重庆码头聚集的船客与码头工人流动性很大,火锅中放置一井字形或十字形铁架分成小格,客人各选各格,吃完就走,火锅底料更换不频繁并反复被使用,后来的客人还会经常在锅中发现自己未点的菜式,因此被称作老火锅。夏天炎热季节,客人经常“光胴胴”(即不穿上衣)便于排汗,酣畅淋漓。 如今,重庆火锅早已摆脱路边摊的廉价形象,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美誉度的标志性产业。重庆的火锅企业经过协会的统一标准,出于卫生习惯现已一律要求采取一次性锅底制度,此外甚至出现为了照顾外国友人习惯的人人单独一小锅的火锅店。在火锅口味方面,重庆麻辣火锅从现行可供食客选择的微辣、中辣、特辣等口味标准甚至逐渐尝试过度到以类似酒类度数的创新方式来度数标准化细分重庆火锅的辣度,此外,重庆火锅的菜品亦在行业内部趋于标准化精选以满足食客的各种需求和保证饮食品质。 重庆火锅底料传统上要用到牛油炒制,不过由于牛油成本偏高,加上现时人们担心饱和脂肪摄入过多,现在也有使用菜籽油炒制的所谓清油底料,一些成品底料也会加入鸡油降低成本。传统的重庆火锅一般会搭配“香油碟”或者“干碟”作为蘸料。香油碟由香油、蒜泥、小葱、蚝油等混合而成,可根据食客喜好自行调配,把菜在里面涮再吃能有降温、中和辣味、增香的作用。干碟则以辣椒粉、花生碎、芝麻等配制而成。 重庆市场上有特色经营的赵二火锅、大龙火锅、猪圈火锅,和规模化经营的重庆德庄火锅、重庆龙湖鸭肠王火锅、重庆大队长知青老火锅、重庆孔亮火锅、重庆刘一手火锅、重庆秦妈火锅、重庆齐齐火锅[1]、重庆苏大姐火锅、重庆小天鹅火锅、重庆奇火锅、重庆家福火锅、重庆王婆火锅、重庆两江楼火锅、重庆谭鱼头火锅等。 原料及其作用
北京北京名店小洞天是其中一間最早將川味麻辣引進京城的食府,其味道取自重慶火鍋,但口味上作改良,其鍋底為清湯,湯裏撈不出花椒或辣椒,卻不減麻辣味道,食客一般會配以魚子、鱔及香菜丸子。[2] 內蒙小肥羊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火锅连锁店,主营华北地区的涮羊肉,在华北以外地区也经营麻辣火锅。其麻辣火鍋以不需醮醬作招徠,混入草果、枸杞、桂圓、紅棗、黨蔘、白蔻等60多種香料及草藥,據稱有去濕去燥降火氣,湯頭久涮不淡。火锅主料则不同于传统川渝风格,多为羊肉。 台灣台灣坊間常見的麻辣火鍋,係從國共內戰後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人所傳入,現今已發展為跟台灣冬令進補名產羊肉爐、薑母鴨、燒酒雞齊名的知名食品,且與羊肉爐、薑母鴨此種膳補型鍋類相比,氣溫的影響性相對較低,在其他時節仍有人進食[3]。 參看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