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怪甲龍屬
牛頭怪甲龍屬(屬名:Minotaurasaurus,意為「米諾陶蜥蜴」,或譯牛頭怪龍、米諾陶龍)是一屬甲龍科恐龍,化石是一個近乎完整的頭骨,出土於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組,年代為晚白堊世坎潘階(約7500萬至7000萬年前)。 發現史2003年私人化石收藏家拉瑪錢德蘭在Tucson Gem的礦物化石博覽會中從化石盜獵者Hollis Butts那裡以10000美元的價格標下了正模標本INBR21004。標本包括一個帶有完整下頜及前齒骨的頭骨,於2003年完成清修。當標本的描述論文發表之際,標本的來源很快地在學界引發爭議,因為是從蒙古非法採集得來的。拉瑪錢德蘭曾表示,若有人能提出走私證明,他很樂意將化石歸還出土國家。標本目前保存於加州蘋果谷的維多谷博物館(Victor Valley Museum)。[1][2] 牛頭怪甲龍的屬名源自於神話妖怪米諾陶洛斯,他有著人類的下半身及公牛的上半身,代表著標本頭骨外觀酷似公牛。種名紀念拉瑪錢德蘭將標本提供給學術界作研究。[1] 2013年第二具標本MAE 98 179歸入牛頭怪甲龍,發現於德加多克塔組的Ukhaa Tolgod地區,由頭骨、樞椎、頸環甲組成。[3][4] 描述正模標本頭骨測量長30公分,來自一隻身長約4.2公尺的個體;因頭骨皮內成骨呈現尚未癒合狀態,推測該標本是隻未成熟個體,成熟後體型可能更大。[1] 儘管沒發現顱後材料(除了頸環甲),推測牠應該和其他甲龍科一樣有著一條帶尾槌用來戰鬥的尾巴、眾多皮內成骨沿背部生長、軀幹呈筒狀、短而健壯的四肢。頭骨長著金字塔形的皮內成骨,大致對稱排列。鱗狀骨的角為頭部最寬處所在,相較於其他甲龍科更為尖窄。頭骨亦顯示出數種其他甲龍科的特徵混和,如方軛骨角的存在。腦殼結構比戈壁沙漠其他甲龍類原始。左右顴骨角互相對稱、且未有變形,顯示側面寬於腹面,這項特徵在其他同類如美甲龍、多智龍都未曾發現。牙齒呈葉狀,帶有垂直條紋,將牙冠分為八道尖角。某些牙齒在頂端有磨耗,而甲龍類通常磨耗位在冠面上,這點較為異常。[1] 分類2014年維多莉亞·阿布兒、菲力·柯里、Demchig Badamgarav的研究推測牛頭怪甲龍可能是多智龍的次異名,而正模標本是來自西戈約特組。[5]然而2016年保羅·潘卡司基(Paul Penkalski)、Tatiana Tumanova重新描述了多智龍的頭骨結構並結論表示牛頭怪甲龍是有效種。以下演化樹取自該篇研究,內容著重於多智龍、美甲龍、牛頭怪甲龍間的親緣關係探討。[4]
古生態由岩相沉積物並對應同時代地層來判斷,牛頭怪甲龍所棲息的德加多克塔組是個由沙丘及暫時性水域構成的溫暖半乾旱環境,共棲恐龍包括阿瓦拉慈龍科的鳥面龍、角龍類原角龍及烏丹角龍、奔龍科白魔龍與伶盜龍、哈茲卡盜龍亞科的哈茲卡盜龍和大黑天神龍、偷蛋龍科的葬火龍還有偷蛋龍、甲龍科的繪龍。 延伸閱讀參考來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