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明志書院
泰山明志書院,位於臺灣新北市泰山區義學里,乾隆二十六年(1763年)設,為北臺灣最早的書院,乾隆四十八年(1781年)本部遷往竹塹城,今樣貌為2004年重修,列歷史建築。 歷史北台首學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胡焯猷捐出坪頂山一進五廳的瓦屋、十二間廂房、八十甲水田設立義塾[1][2]。在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胡邦翰呈請上級正式將義塾改立為書院後,次年由閩浙總督楊廷璋,立下興直堡新建明志書院碑[1]。楊廷璋特地引諸葛亮《誡子書》「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定名為「明志書院」[1][3][4]。該碑便置於大廳東壁上[5]。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新莊中港厝監生郭宗嘏捐獻長道坑、八里坌等莊田一百六十一甲六分、園二十九甲二分,使明志書院經費充裕[1]。 因泰山明志書院為大甲溪以北最早的書院,故稱為「北台首學」[6]。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艋舺地區才又設立了北台灣第二所書院學海書院[2]。 本部遷移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淡水同知將明志書院本部遷往新竹縣城作竹塹明志書院,原址依然招收學生[2]。道光年間,泰山明志書院傾毀[7],淡水廳同知婁雲續修[8]。至同治年間,《淡水廳志》已紀錄「今僅存正屋三間,中廳供朱子神位,……餘屋久圮」[9]。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建惜字亭,取「敬文亭」[4]。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改名「新莊山腳義塾」[2]。舊址改稱為「新莊山腳義塾」後,因此泰山鄉才有義學村的稱呼[1]。 1920年,泰山明志書院因颱風侵襲崩塌[1]。1921年,胡焯猷後人胡全發起募捐,但籌募經費只能建一進三間[2]。據胡焯猷後代成員的胡周麵芋回憶,早年每逢初一、十五時她都會帶著香火及牲禮來書院祭拜[6]。早年左右兩側因為飼養魚苗,而被地方老者喚名「魚栽寮仔」[10]。 地遭侵占泰山明志書院原先名下850坪[11]。1976年,泰山明志書院管理人胡卯成過世,長年缺乏管理[12]。周邊土地的承租人便提出告訴確認權利關係,因「被告未出庭辯論」而獲勝訴,便獲得這些土地的地役權,甚至變更書院建築形式、結構[6]。1978年,王姓家族申請設定泰山明志書院地上權[11]。其72建坪多的地上權、地上物也歸為王姓家族所有[13]。 到1980年報導,桂文亞所見是景象殘破,入口聯「窮理致知反躬實踐傳聖道應尊朱夫子」、「捨宅建祠捐資興學惠鄉里當數胡夫子」,進去可見朱熹神位與胡焯猷祿位,東廂變成經營雜貨生意兼郵政代辦所[14]。1990年代起,王姓家族將土地出租,每年租金可觀[11]。黃中興在鄉長任內,想要將泰山明志書院納入鄉公所管理整修,但因產權爭議而失敗[9]。 至1998年,書院已連屋頂燕尾都已破壞、正門所懸「明志書院」連「明」字都不見[15]。地方人士認為泰山明志書院與泰山鄉淵源頗深,明志路、明志技術學院、明志社區都取自明志書院,因此明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再旺、社區監事朱凱義等發起取列古蹟保護[16]。原先計畫列為古蹟,但沒獲得持有者之一王姓男子同意[12]。之後鄉公所與所有權人協調搶修,但2001年9月、11月都遭王姓家族拒絕[17]。 重建過程2003年初,地方人士才服地主,讓鄉公所先以新台幣六十五萬整修[18]。但同年6月24日上午八點40分許,書院一旁的山黃麻倒下,摧毀書院正殿[7]。 為重建,縣政府分別撥款五百萬元,加上王永慶撥款一百萬元[6][9]。2004年10月19日,縣政通過泰山明志書院地主可減免房屋、地價稅[19]。王姓家族搶先在政府將土地從住宅區變為文教公園用地前,先將後方185坪土地賣與建商蓋大廈,導致日後的景觀受損[20]。11月底開始重建[9]。2005年9月26日復建完工,鄉長李國書、前鄉長黃中興、胡家後代等出席[6][9]。建物加庭園共98坪[11]。 自李國書鄉長後,定每年9月28日舉辦紀念活動[9]。2024年10月17日,泰山區長鄭淑敏、明志書院主委李江河等舉行261周年慶與興直堡新建明志書院碑復刻揭碑儀式[21]。 參考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