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書院 (臺灣)崇文書院是過去在臺灣府城設立的書院之一,為府城四大書院之一[註 1][1]:118。進士蔡廷蘭、丘逢甲曾在此書院講學[2],而清末的院長據說是進士林啓東[3]:116。該書院被認為是臺灣首座名實相符的書院[註 2][4]:14[5]:21。日治時期曾被充作軍營使用[2]。 其所在地在日治時期登記在清水町三丁目7番地,為學租財團所有[6]。現為興華街11號11-1號等地[6],原住吉秀松宅邸亦在崇文書院舊址範圍內,且宅邸週邊的石材構件可能取自崇文書院[7]。 沿革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臺灣府知府衛台揆所建,並在諸羅縣蘆竹角海豐崙設置學田,由府學訓導執掌[2][3]:116。該書院原為府義學[4]:23,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府衛台揆另設府義學[3]:91。後來在乾隆十年(1745年)時,臺灣道攝府事莊年重修義學[2][3]:116。 乾隆十五年(1750年)臺灣縣知縣魯鼎梅將海東書院從寧南坊(孔廟西側)遷到東安坊舊縣署,崇文書院則遷到海東書院舊址[2][3]:116。後來乾隆廿四年(1759年)臺灣府知府覺羅四明捐俸,與地方仕紳一同將崇文書院遷到府署東邊的新址[2]。此次遷址,崇文書院的規模有所提升,並請來名儒執教[2]。據朱景英《海東札記》的記載,崇文書院管理是由臺灣府負責[註 3][1]:118 嘉慶廿三年(1818年)署府鄭佐廷和道光八年(1828年)知府鄧傳安均有重修改建書院[2][3]:116。之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府周懋琦於書院增建講堂、五子祠與魁星閣[8],光緒二十年(1894年)知府唐贊袞增建膳室與學舍[2][3]:116。 制度崇文書院設有院長、監院(處理庶務)、院丁(雜役),院長與監院均由臺灣府知府(清末為臺南府)任命[3]:116。府禮房會將經費撥給監院管理[3]:116。 每月初二會舉行「官課」(知府主持),每月二十日舉行「師課」(院長主持)[3]:116。生員及童生各前12名,為超等內課生;各24名,為特等外課生[3]:116。 註釋參考來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