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聖蹟亭
樹林聖蹟亭[註 1]位於淡水廳海山堡潭底庄(今新北市樹林區潭底里潭底公園內[1]:67),為專供焚燒字紙的惜字亭。惜字亭建於同治時期[2],原位於潭底山麓,後因潭底公園的興建遷至現址[a]。亭身以紅磚砌成,並具有泥塑[註 2]的花瓶與水果等裝飾[1]:68。樹林聖蹟亭於2005年被公告為為歷史建築[3]:26、27,現已不作惜字亭使用,作為歷史建築保存。樹林為大台北地區周邊發展迅速的地區,能保存的歷史建物並不多,特別是樹林聖躋亭為新北市境內四處保存完整的敬字亭之一,更凸顯其文化價值。 [2] 聖蹟亭又名「字紙亭」、「敬字亭」、「惜字亭」或「敬聖樓」等[a]。古時因受教育人口比例低,一般人對文字懷有敬畏之心;而士人可因讀書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且書本取得困難,久之產生敬字惜書的習慣[1]:11。故廣泛設立聖蹟亭,雇人蒐集字紙後於聖蹟亭內燃燒,燃燒後的灰燼稱為「聖蹟」[1]:14。「聖蹟」自亭中清出後,以沉香或檀香燻過,再用白紙妥善包好[1]:12,置於倉頡牌位前[2]。每年擇日祭祀後,將灰燼送至水邊或河邊[a]。 沿革樹林聖蹟亭創建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a],當時地方仕紳簡煉見到民眾任意丟棄字紙,對文字很不尊敬[1]:67,因而發起募款建造聖蹟亭[2],集中焚燒字紙,以示尊重。光緒元年(1875年)地方生員王作霖等十八人[註 3],取唐太宗文學館的「十八學士登瀛洲」之意,創立名為「文炳社」的敬字會,向外界募集資金,作為雇人拾字紙與每年舉行祭典的費用,直到日治時期才廢除[1]:67。聖蹟亭原位於潭底山麓,1989年配合潭底公園的興建遷至現址。於2005年4月1日由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公告為歷史建築。因地震與風吹雨打,聖蹟亭身傾斜,故自2010年1月辦理修復工程,由符宏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楷程營造有限公司施工,於6月竣工。[a] 建築樹林聖蹟亭以紅磚砌成[1]:68,面積1.322m²,高約3m,整體外貌紅白相間 [2]。亭身共三層,底層與第二層亭體為四角形,頂層為八角形[1]:68,具有八卦的意涵[2]。亭頂採攢尖式,中央寶頂為葫蘆造型[1]:68的煙囪,象徵陰陽和合、生生不息[2]。各層的牆面皆有泥塑的花瓶、水果與花草等圖案。頂層八條與第二層四條屋脊均以螭虎裝飾。地層後方開有供排煙的圓形風口[a]。第二層正面開有爐口,爐口上有鐫刻「聖蹟」的門額,現字跡已風化消失。第二層與頂層間的水車堵[註 4]上,可見斑駁的人物與獅子塑像。頂層除泥塑外,開有四個八卦形的氣窗,具有排煙的功能,並以泥塑流蘇裝飾。泥塑因年代久遠已有破損及剝落。因地震與風雨吹打[a],亭身向後傾斜,曾一度以木條支撐,並以塑膠網環繞[5]。且亭基右側具有大裂縫。[2] 樹林聖蹟亭遷至潭底公園後,四周被圍上石砌的圍牆,圍牆門柱上有對陶瓷石獅(現已消失),地板鋪上紅色的磁磚,造成視覺上的違和感[1]:69。2010年整修後,地板換上灰色的地磚,在通往聖蹟亭的入口豎立一對石燈籠,並設立中、英與日文的解說牌,與國、台、客、英與日語的語音導覽。 附註參考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