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論證 是對神的存在性 所進行的論證 。
從愛推導至神的存在性之論證
湯姆·萊特 認為,唯物主義和懷疑主義者「用混凝土鋪平了這個世界,讓人們羞於承認他們擁有深刻且強大的『宗教』體驗。」[ 1] 特別是愛的事實(「創造者的意圖是讓我們相互且充分的了解、信任與愛」但「我們通常會發現很難」)與整體的人類關係領域,是另一個通往基督教故事核心元素的指標。[ 2] 萊特認為,愛的真實存在對於神論真實性來說是可信服的理據,而愛的矛盾經歷(婚姻顯然是在天堂所創,然而有時會在與地獄不遠處結束)則與基督教中墮落和救贖之相關描述產生共鳴。[ 3]
1954年,保羅·田立克 甚至提議將斯賓諾莎 所提之「愛從情感領域提升到本體論 層級。眾所周知,從恩培多克勒 和柏拉圖 到奧古斯丁 和皮科 ,再到黑格爾 和謝林 ,最後再到存在主義 和深度心理學,愛都在本體論中扮演重要角色。」[ 4] ,且「愛是現實,愛是生命原動力」[ 5] ,而且對這點的理解應該使我們「擺脫現代世界所生活的天真唯名論 」。 [ 6]
神學家邁克爾·勞埃德 表示:「關於我們所處的世界,基本上只有兩種可能的觀點。從本質上講,它必須是個人的或非個人的……任意的和暫時的[ 7] 」[ 7] (或產生)自關係、創造力、喜悅、愛」。[ 8]
天主教哲學家彼得·克里夫特 將此論證總結為「愛是最偉大的奇蹟。進化後的猿類如何創造出有著自我奉獻這樣崇高理念的愛?人類之愛是我們被按神的形象所造而得,而神即是愛。如果我們是按金剛而非神的形象所造,那麼聖人從何而來?」[ 9] 哲學家阿爾文·普蘭丁格 亦曾對此論證表達過類似的說法[ 10] 。
根據格拉罕·瓦德 所述,後現代神學描繪了宗教問題如何被後現代思想啟發,而非關閉或消滅。後現代的神強調神之愛,而經濟的愛則是虛無的 。[ 11]
變體
比較信仰神和信仰愛之間的合理性
此論證的變體之一,是透過對信仰神與信仰愛的比較,來捍衛有神論的合理性,並提出如果愛一個人並非不合理的,那麼相信神的存在就不應視為不合理。[ 12] 哲學家羅傑·斯克魯頓 認為:「理性論證可以讓我們走到這一步……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驅使我們原諒敵人的信仰,以及驅使我們屠殺敵人的信仰兩者間真正的區別。但信仰本身的飛躍(這會讓你將餘生投入對神服侍)就已超出理性邊界。這並不會使他變得不理性,也不比墜入愛河不理性。」[ 13]
暗示神愛的本質是必要的
另一論證變種,是神愛的證據足以讓人信服,因此「更不必說 」相信神的存在。[ 14] 理查·道金斯 批評這項論點是建立在「情緒勒索 的論證」。[ 15]
註腳與參考
^ Tom Wright Simply Christian p 16
^ Tom Wright Simply Christian pp 25–33
^ Tom Wright Simply Christian p 33
^ Paul Tillich Love, Power and Jus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p4
^ Paul Tillich, Love, Power and Justic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p25
^ Paul Tillich, Love, Power and Justic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p19
^ 7.0 7.1 Lloyd cites Quentin Smith
^ Michael Lloyd Cafe Theology (2005) ISBN 1-904074-76-6 p 14
^ Peter Kreeft , Your Questions, God's Answe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Ignatius Press, 1994, ISBN 0-89870-488-X , p. 105.
^ Alvin Plantinga (1986), “Two Dozen [or so] Theistic Arguments,” paper delivered at the 33rd Annual Philosophy Conference, Wheaton College, 23-25 Oct. and republished as an appendix to: Deane-Peter Baker (2007), Alvin Planting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85531-4 .
^ The Modern Theologians 3rd ed p 335
^ 這段論證是阿爾文·普蘭丁格 在其著作《上帝與他心 》中所提出
^ Roger Scruton . Dawkins is wrong about Go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produced from The Spectator
^ See e.g. Michael Welker in The Work of Love p131 "in this love God's identity and power are made known " (italics in original). He cites e.g. John 17:26
^ The God Delusion p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