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發展史
《中華民國發展史》是一套中華民國歷史叢書,由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於2011年(民國100年)推出,是中華民國政府慶祝建國一百年項目之一。該書為中華民國之史書,共12冊,由政大主導整合臺灣學術界編纂,記錄中華民國建國後百年來與臺灣的發展歷程,著重台灣日治時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與台灣戰後時期歷程。 該書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國立政治大學主導編纂、聯經出版公司印刷出版。內容概分〈學術發展〉、〈政治與法制〉、〈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學與藝術〉與〈教育與文化〉六大類,總計將近350萬字,圖表與照片650張。設定為「全民詮釋歷史」,以「中華民國在地化」的轉型史觀,以表現「中華民國在台灣」為中心理念[1]。 史觀
雙源史觀修史團隊設定「Y字型」歷史發展主軸: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以民國34年(1945年)、38年(1949年)為兩大重要分野。臺灣在1945年臺灣遭中華民國接管納入其版圖,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灣,此後台灣及中華民國合而為一,匯為「中華民國在臺灣」。書中撰述比例,比重約為二比三。[1]內容深入淺出,針對高中以上讀者撰寫,讓更多人都能親近中華民國的歷史[3]。 全民詮釋該書被定位為「非官修歷史」,異於中國傳統上撰修前朝歷史之方式。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強調是「真正由全民來詮釋歷史」,政治力不能干預介入學術。編纂該書經費雖為政府補助出資,但從未因此影響撰寫者的歷史觀點。[4][5]
編纂團隊
國立政治大學於2009年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申請配合建國百年國慶活動,規劃撰寫 《中華民國發展史》 ,介紹自民國成立以至政府遷臺後的各項建設與發展,希望建構中華民國的主體論述,說明國家發展的困難與願景。編纂歷時將近兩年的時間。編纂團隊包括學者及民間參與:先由諮詢委員會(于宗先、孫震、李亦園、張玉法、胡佛)共商編纂宗旨及內容綱要,彙整「六大主軸」。六大主軸召集人,再擬定130個議題,分由149位學者撰寫,撰寫者分別任職行政院、考試院、中央研究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史館,以及國內外35所大學、14所學術研究機構[1];並動用四百多位研究人才。[3] 參見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