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澎公廟,臺灣澎湖廟宇繁多,往昔便有「公廟」、「私廟」之分。「公廟」又稱「闔澎」,相對於「角頭廟」因由單一聚落村民供奉而具備私廟的性質[1],「闔澎公廟」的祭祀圈涵蓋全澎湖群島境內的村民,其中澎湖天后宮、媽宮城隍廟與澎湖觀音亭由於香火興旺,遂有「闔澎三大古廟」之稱。[2]:25
此外,「闔澎公廟」乃是1980年代之後學界提出的名詞,故澎湖全境居民的公廟參拜習慣,未必與羅列的公廟全然相符。[註 1]
沿革
普遍定義下的「闔澎公廟」多建於清代,具備官祀性質[2]:40,倡建者或修建者泰半出自於澎湖通判或澎湖水師協副將等官職人士[2]:25-51。
闔澎公廟仍如同其他寺廟一般,廟務亦是仰賴信眾捐獻的香油錢維持;例外的是澎湖武聖廟,清季時武聖廟香火不旺,水師協鎮署每年仍會在武聖廟舉辦三次祭典,費用由協鎮署支出[2]:32-34,卻並非所有的公廟皆有官方經費的支援,例如地處邊陲的澎湖三官殿,由於周遭居民與信眾偏少,造成香油錢不足,長期多處於財務困難的窘境。[2]:35
有清一代澎湖媽宮社的聚落普遍分佈零星,除了鄰近港澳的媽宮社三甲人口較眾之外[2]:13-15,僅在北郊形成稍大的聚落,包括紅木埕(又稱「紅毛城」,因荷蘭東印度公司曾在此築城而得名[3],約在馬公市朝陽里北辰市場一帶)、火燒坪社與澳仔底社(今光榮里與光明里)。[2]:21-24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法戰爭結束後,清廷在媽宮興建澎湖廳城(即光緒城),廳城幅員不大[4],而媽宮三甲仍多涵蓋城牆之內,足見清季澎湖廳政經與人口分佈的重心即在媽宮三甲;三甲分別是南甲(今中央里與復興里)、東甲(今啟明里與重慶里)以及北甲(今長安里)。[2]:21-24
綜觀「闔澎公廟」諸廟因多集中於媽宮港澳(即三甲,今馬公港區),澎湖諸島各鄉里保有托付媽宮老市街三甲管理「公廟」的舊慣[註 2];但因媽宮各甲地居民除了接管公廟之外,又需兼顧各自的角頭廟(私廟)事務,管理人員時有重疊,是以「公廟」與「角頭廟」的廟務並不易清楚劃分。[2]:35-37
除此之外,文澳城隍廟亦因位處的暗澳(今西文里),遠離媽宮市街,長年以來香火並不興旺,相對於公廟,地方廟色彩反而更為濃厚。[5]
進入日治時期,因應政權轉換(經費來源動盪),又逢馬公市區重劃,包括闔澎公廟在內的不少廟宇因此遷建、甚至拆除。[2]:29-51
公廟列表
尚存的公廟
清季以降廟舍續存的祠廟列表[2]:27-49
名稱
|
設立年份
|
開基者
|
主祀
|
用神
|
管理者
|
備註
|
澎湖天后宮
|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前
|
不詳
|
天上聖母
|
水
|
媽宮南甲居民
|
合稱「闔澎三大古廟」 三大古廟過往採三甲輪管制,一年一換 長此以往,並不利於闔澎公廟廟務的推動與長遠的規劃 三甲亦常有推諉卸責之情事 自1986年起,南甲首倡各甲固定接管單一公廟之議,漸成定制[2]:35-40
|
澎湖觀音亭
|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
薛奎
|
觀音大士
|
金
|
媽宮北甲居民
|
媽宮城隍廟
|
清.乾隆44年(1779)
|
謝維祺
|
城隍爺
|
水
|
媽宮東甲居民
|
澎湖武聖廟
|
清.康熙23年(1684)後
|
不詳
|
關聖帝君
|
火
|
水師協鎮署與東甲居民
|
初建於澎湖水師協鎮署西側(約今天后宮西側)
|
清.光緒元年(1875)
|
吳奇勳
|
東甲居民→紅木埕頂芸居民
|
原廟圯廢,遷建武聖廟於紅木埕處
|
澎湖水仙宮
|
清.康熙35年(1696)
|
薛奎
|
水仙尊王
|
水
|
臺廈郊會館鄉紳
|
澎湖水仙宮與臺廈郊會所於光緒元年(1875)合併[6]
|
施公祠
|
清.康熙22-35年間
(1683-1696)
|
不詳
|
天仙府大帝 (福州信仰)
施琅
|
|
海壇館後人項氏一家
|
舊名「施將軍廟」,原廟設於澎湖醫院處
|
陰陽堂
|
清.道光年間
(1821-1850)
|
不詳
|
陰陽公
白無常
|
|
班兵背景之後人[註 3]
|
舊稱「有應公廟」或「顯靈廟」 多祀孤魂野鬼,直至1827年前並無主神鎮廟
|
祠壇(澎湖)
|
清.康熙23年(1684)
|
詹六奇[註 4]
|
鍾馗
|
水
|
澎湖水師協鎮署
|
舊稱「無祀祠」、「無祀壇」或「大眾廟」
|
澎湖三官殿
|
清.乾隆四年(1739)
|
胡格
|
三官大帝
|
金土水
|
紅木埕頂芸居民
|
舊稱「嘉蔭亭」或「五里亭」
|
文澳城隍廟[5]
|
清.康熙、雍正年間
(1684-1728)
|
不詳
|
城隍爺
|
水
|
澎湖廳署衙門與暗澳居民
|
|
澎湖福德祠[7]
|
疑為乾隆56年(1791)
|
不詳
|
財神土地公
|
土中藏金
|
媽宮東甲居民
|
原附祀於媽宮城隍廟之中
|
已不存的公廟
日治時期拆毀的祠廟列表[2]:49-51
名稱
|
設立年份
|
開基者
|
主祀
|
備註
|
風神廟
|
清.乾隆55年(1790)
|
王慶奎
|
風神爺
|
原廟最初建於媽宮城隍廟東側,幾經遷拆。 日治時期因馬公小學校興建,廟身復拆。 適後逢大正12年(1923)天后宮大改建,便將風神爺改奉於澎湖天后宮中。
|
龍神廟
|
清.道光六年(1826)
|
蔣鏞
|
龍王
|
又稱龍王廟。 清季通判蔣鏞拆建部分的澎湖觀音亭,於觀音亭東側獨立成廟。 日治時期又併祀澎湖觀音亭內,今安奉於東廂房中。
|
昭忠祠
|
清.光緒四年(1878)
|
吳奇勳
|
殉職兵勇
|
殉職兵勇部分與戴潮春事件有關,部分則為戰艦失事殉難者。 原祠約建於今署立澎湖醫院附近。
|
程朱祠
|
清.光緒11年(1885)
|
程邦基
|
程頤、朱熹
|
原祠約建於今馬公市中興路、重慶街交會口。(風櫃尾紳商蔡玉成資建) 曾作文石書院山長的宿舍。[8]:123
|
圖輯
-
南甲:澎湖天后宮
-
南甲:澎湖水仙宮兼臺廈郊會館
-
北甲:澎湖觀音亭內龍王廟
-
東甲:媽宮城隍廟
-
紅木埕:澎湖關帝廟
-
頂芸:澎湖三官殿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
---|
列表 | |
---|
闔澎公廟 | |
---|
角頭廟 | |
---|
鸞堂(善堂) | |
---|
天上聖母 | |
---|
玄天上帝 | |
---|
關聖帝君 | |
---|
觀音菩薩 | |
---|
玉皇大帝 | |
---|
哪吒三太子 | |
---|
保生大帝 | |
---|
* 王爺廟 | |
---|
其他 | |
---|
土地公祠 | |
---|
正信佛教 | |
---|
|
澎湖縣西嶼鄉寺廟列表 |
---|
列表 | |
---|
闔澎公廟 | |
---|
西嶼澚角頭廟 | |
---|
鸞堂(善堂) | |
---|
玄天上帝 | |
---|
關聖帝君 | |
---|
觀音菩薩 | |
---|
王爺廟 | |
---|
土地公祠 | |
---|
孤魂信仰 | |
---|
其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