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號驅逐艦 (吹雪型)
「白雪」號驅逐艦(しらゆき)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36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的二號艦。於横濱船渠動工,在1928年至1943年間服役。其命名繼承自神風型驅逐艦的同名艦,是第二艘被命名為「白雪」的戰艦。其名字現由初雪级驱逐舰的二號艦(現改為練習艦)繼承,目前該艦仍在服役。 簡介吹雪型驅逐艦是日本海軍在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 》後,透過強化不受條約限制的輕巡洋艦以下補助艦艇,以彌補和英美海軍之間的差距而設計及建造的新型軍艦。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參照「夕張」號輕巡洋艦,大幅輕量化後完成設計。當中封閉式艦橋、砲塔式主砲等都成為後來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基本設計。 「吹雪型」由於建造期間長,不同階段的設計都有所變更,其中「白雪」號驅逐艦屬「吹雪型」的「特I型」,是先行設計及建造的十艘戰艦之一。 特點「特I型」吹雪型驅逐艦備有高乾舷、長首樓船型及飛剪式艦首,並採用封閉式艦橋。相較過去的驅逐艦,「吹雪型」擁有較大的居住區,大幅改善船員的起居生活。此外,「吹雪型」為日本海軍首次在艦上安裝50倍口徑三年式雙聯裝炮的驅逐艦。但由於大幅輕量化,「吹雪型」艦體強度不足,重心較高影響了其穩定性,在經歷第四艦隊事件後才作出改造。 建造經緯於1927年3月19日在横濱船渠動工,被命名為「第36號驅逐艦」,後來於1928年8月1日,改名為「白雪」號,級別屬於一等驅逐艦。 於1928年12月18日正式完工,加入第2艦隊第2水雷戰隊第11驅逐隊正式服役。 艦歷於1930年12月1日至1931年12月1日轉為予備役,返回母港進行整修及改造。 於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曾參與攻佔上海市、杭州灣戰爭,其後又參與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 (日语:仏印進駐/ふついんしんちゅう?)戰役、太平洋戰爭、南方侵略作戰、中途島海戰及所羅門群島作戰等多場戰役。 於1941年12月,加入第1艦隊第11驅逐隊。 於1942年3月,參與巽他海峽作戰,協助擊沉兩艘盟軍巡洋艦,「白雪」號在作戰中被擊中艦橋,造成1名船員死亡及11名船員受傷[參 1]。 於1942年11月14日,「白雪」號參與了「第二次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成功擊沉兩艘美軍驅逐艦、另重創兩艘美軍驅逐艦[參 2]。 於1943年2月,作為艦隊旗艦撤離瓜達爾卡納爾島,於2月25日加入第8艦隊。 於1943年3月3日,「白雪」號奉命為前往萊城第51師團護航。在木村昌福少將指揮下,「白雪」號作為艦隊旗艦,率領7艘驅逐艦及8艘運輸艦出發前往萊城。艦隊在俾斯麥海海戰中被盟軍轟炸機攻擊,日軍艦隊接近全滅,旗艦「白雪」號沉沒,倖存者包括司令官木村及艦長平山敏夫少佐被「敷波」 號救起。於1943年4月1日除籍。 主要技術數據及武器裝備
※空白為不明。 歷代艦長艤装員長
艦長
同型艦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