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雲號驅逐艦 (吹雪型)
「東雲」號驅逐艦(しののめ)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40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的六號艦。於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在1928年至1941年間服役。其命名繼承自東雲型驅逐艦的同名艦,是第二艘被命名為「東雲」的戰艦。雖然編號為「吹雪」型六號艦,但事實上較同屬「吹雪」型的五號艦「叢雲」號更早動工、下水及服役。 簡介吹雪型驅逐艦是日本海軍在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 》後,透過強化不受條約限制的輕巡洋艦以下補助艦艇,以彌補和英美海軍之間的差距而設計及建造的新型軍艦。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參照「夕張」號輕巡洋艦,大幅輕量化後完成設計。當中封閉式艦橋、砲塔式主砲等都成為後來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基本設計。 「吹雪型」由於建造期間長,不同階段的設計都有所變更,其中「東雲」號驅逐艦屬「吹雪型」的「特I型」,屬於先行設計及建造的十艘戰艦之一。但由於「東雲」號在戰鬥中一度失去聯絡,因此其結局並不清楚,分別有「被敵軍戰機擊沉」[參 1]及「觸動水雷沉沒」[參 2]等推測。 特點「特I型」吹雪型驅逐艦備有高干舷、長首樓船型及飛剪式艦首,並採用封閉式艦橋。相較過去的驅逐艦,「吹雪型」擁有較大的居住區,大幅改善船員的起居生活。此外,「吹雪型」為日本海軍首次在艦上安裝50倍口徑三年式雙聯裝炮的驅逐艦。但由於大幅輕量化,「吹雪型」艦體強度不足,重心較高影響了其穩定性,在經歷第四艦隊事件後才作出改造。 建造經緯於1926年8月12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被命名為「第40號驅逐艦」,後來於1928年8月1日,改名為「東雲」號,級別屬於一等驅逐艦。 於1928年7月25日正式完工,於同年12月1日加入第2艦隊第2水雷戰隊第12驅逐隊正式服役。 艦歷於1936年12月1日轉為予備役,返回母港進行整修及改造。 於1940年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主要在華南沿岸一帶作戰,並參與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戰役。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與同屬第3水雷戰隊的「白雲」號及「叢雲」號一同參與南方侵略作戰。 於1941年12月13日參與婆羅洲攻略作戰,為登陸美里的部隊提供掩護而向金蘭灣軍事基地進發。「東雲」號在12月15日到達美里附近,離開船團單獨行動後下落不明。然而,於同月17日上午9時左右,日本登陸戰船團收到不明來歷的報告表示「正與敵軍戰機交戰」[參 3],在中午12時左右曾觀察到美里附近海面出現水柱,「叢雲」號受命前往調查,於附近海面發現大量燃油,推斷為「東雲」號沉沒地點。於1942年1月15日除籍。 搜尋一隊以美里為基地的搜索隊在荷蘭的幫助下,自2004年開始在推斷沉沒地點一帶進行搜索,但時至今日,「東雲」號的確實沉沒地點仍未被發現。 主要技術數據及武器裝備
※空白為不明。 歷代艦長艤裝員長
艦長
同型艦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