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雲號驅逐艦 (吹雪型)
「叢雲」號驅逐艦(むらくも)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39號驅逐艦,「吹雪型驅逐艦」的五號艦。於藤永田造船所動工,在1929年至1942年間服役。其命名繼承自東雲型驅逐艦的同名艦,是第二艘被命名為「叢雲」的戰艦。 簡介吹雪型驅逐艦是日本海軍在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 》後,透過強化不受條約限制的輕巡洋艦以下補助艦艇,以彌補和英美海軍之間的差距而設計及建造的新型軍艦。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參照「夕張」號輕巡洋艦,大幅輕量化後完成設計。當中封閉式艦橋、砲塔式主砲等都成為後來日本海軍驅逐艦的基本設計。 「吹雪型」由於建造期間長,不同階段的設計都有所變更,其中「叢雲」號驅逐艦屬「吹雪型」的「特I型」,屬於先行設計及建造的十艘戰艦之一。 特點「特I型」吹雪型驅逐艦備有高乾舷、長首樓船型及飛剪式艦首,並採用封閉式艦橋。相較過去的驅逐艦,「吹雪型」擁有較大的居住區,大幅改善船員的起居生活。此外,「吹雪型」為日本海軍首次在艦上安裝50倍口徑三年式雙聯裝炮的驅逐艦。但由於大幅輕量化,「吹雪型」艦體強度不足,重心較高影響了其穩定性,在經歷第四艦隊事件後才作出改造。 建造經緯於1927年4月25日在藤永田造船所動工,被命名為「第39號驅逐艦」,後來於1928年8月1日,改名為「叢雲」號,級別屬於一等驅逐艦。 於1929年5月10日正式完工,加入第2艦隊第2水雷戰隊第12驅逐隊正式服役。 艦歷正式服役後,曾分別於1931年12月1日及1936年12月1日轉為予備役,返回母港進行整修及改造。 於1940年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主要在華中沿岸一帶作戰,並參與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戰役。大東亞戰爭爆發後,曾參與南方侵略作戰、中途島海戰及所羅門群島作戰等多場戰役。 於1942年10月12日,前往救援「古鷹」號 重巡洋艦時,在新喬治亞島附近受到美軍戰機攻擊嚴重受損,最終東日出夫少佐下令棄艦並決定進行魚雷爆破處分沉沒。於同年11月15日除籍。 主要技術數據及武器裝備
※空白為不明。 歷代艦長艤裝員長
艦長
同型艦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