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鄉
水里鄉(臺灣話:Tsuí-lí-hiong;臺灣客家語四縣腔:suiˋ liˊ hiongˊ;海陸腔:shuiˊ liˋ hiongˋ;大埔腔:shui^ li+ hiong+),舊稱「水裡坑」[4]:25,位於臺灣南投縣中部偏西南,北鄰國姓鄉,西鄰中寮鄉、集集鎮、鹿谷鄉,東北鄰魚池鄉,東與南接信義鄉。 水里鄉原屬集集鎮的一部份,1950年由集集鎮分出設立「水裡鄉」,後於1966年改名為「水里鄉」迄今。1970年代的水里鄉曾因伐木業的興盛,而有「小臺北」之稱譽。 歷史水里鄉昔屬水沙連番界,原是臺灣原住民族聚居之所,布農語稱「Mihavaz」。其在台灣的發展較晚,與台灣西部或北部濱海地區相較之下,屬於晚開發之年輕城鎮。水里鄉舊稱「水裡坑」。清光緒十三年(1877年),隸屬臺灣府埔里社廳埔里社堡,平地漢民陳世傳來此狩獵,經原住民之允許,得在此居住墾殖,定居於水沙連番界(今頂崁村)從事農業開墾。從此開啟漢人遷居水里鄉的第一步。日治時代,曾有新竹人前來調查當地的樟腦事業,因此地適合墾殖,而引起平地居民陸續加入經營樟腦事業,使得當地漢人日益增加。目前水里地區仍保留一些木材的加工廠,如車埕的振昌木場(林班道商圈)等,皆是日治時代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物,仍保有其特殊風貌。由於當時水里地區氣溫寒冷,水量充沛,故取名「水裡坑」,此乃水里一名最初之由來[5]。 1895年4月17日,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並將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6];7月28日,水里地區隸屬新成立的埔里社民政支廳[7]。1896年11月,臺灣總督府在水里設置集集憲兵屯所[8]。1897年,水里改隸臺中縣集集辦務署[9]。1899年2月,集集辦務署改為集集支廳,由南投辦務署所轄[6]。1901年,水里改隸南投廳集集支廳集集庄[10]。1903年,集集庄改為集集區[8]。1908年,將原屬五城區的拔社埔庄以及羌仔寮區的牛轀轆庄、龜仔頭庄等地,劃歸集集區管轄[8]。1920年10月1日,臺灣總督府實施地方制度改革,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集集區改為集集庄,屬臺中州新高郡,並劃入原屬濁水區的隘寮,而龜仔頭與牛轀轆等二庄則移歸竹山郡鹿谷庄管轄[10]。1940年6月7日,集集庄升格為集集街[8];11月1日,集集街劃入原為蕃地的郡坑社(今水里鄉新山村、郡坑村、上安村)[8]。 1909年,由於日軍為開發山地資源,而開闢道路由名間經水、頭社、魚池至埔里,並置設糖廠,鼓勵人們種植甘蔗,以致平地人遽增,使得原住民受到漢人之壓迫,於是逐漸遷居水里、信義一帶。至1921年,日人於日月潭興建水力發電廠。昭和6年(1931年)接著興建日月潭第二發電所(今明潭發電廠鉅工分廠),工商雲集,人口成長,地方日益繁榮[5]。 1945年10月25日,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12月25日,臺灣分八縣九省轄市,行政區劃改為縣、區、鄉鎮,隸屬臺中縣玉山區集集鎮[註 1][11][4]:17。1950年1月,水裡立鄉,與集集鎮分治;9月,全臺分十六縣、五省轄市;10月21日,南投立縣,與臺中縣分治,水裡鄉改隸南投縣。1966年8月1日,水裡鄉改名「水里鄉」[4]:18。戰後以來水里鄉境內村數歷經數次變更[12],至1982年起,水里鄉共轄19個村[13][2]。 地理地形水里鄉位於南投縣中部[13],地處入山要衝之上,東北接魚池鄉,東與東南鄰信義鄉,西臨中寮鄉、集集鎮與鹿谷鄉,北毗國姓鄉。行政區域南北最長處約20.5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2.5公里。全鄉海拔高度介於243至1,266公尺之間,地形上為狹長谷地,平坦的腹地則為甚少,而境內平坦的腹地多為溪河兩岸之河階平台以及沖積扇[14]:48-49。 水文水里鄉境內有濁水溪、水里溪、陳有蘭溪等三條主要溪流[14]:50-52。 濁水溪的主流發源於合歡山及其東峰的佐久間(或稱「武嶺」)南鞍處,主流長約186.6公里,是臺灣流域最長的溪流,其於仁愛鄉的廬山匯流塔羅灣溪、馬赫坡溪,萬大水庫合流萬大溪,在信義鄉境內匯集卡社溪、丹大溪等支流後,即流入水里鄉,並於水里鄉頂崁村龍神橋附近納入其主支流陳有蘭溪,以及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附近匯流水里溪[14]:50。 水里溪發源於埔里鎮成功里三角崙[14]:50、52。流經蓮花池林業試驗所之上游段稱為「火培溪」,魚池鄉五城村至水里鄉新興村之間則稱為「合坑溪」,在水里鄉新興村車坪崙一帶合流鹿寮坑溪後,始稱「水里溪」[14]:52。水里溪流經石觀音後分別先後流入明湖水庫與明潭水庫,並貫穿水里市區,最後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附近匯入濁水溪[14]:50、52。 陳有蘭溪發源於玉山北麓的金門峒斷崖,是影響水里鄉最多的溪流,該溪流的流域狹長,為典型的山地形流域,向源侵蝕作用極為強烈,河川襲奪的情形明顯[14]:50-51。陳有蘭溪的主流坡降為6.1%,而六成以上的支流坡降均在20%以上[14]:50。水里鄉境內的上安村、郡坑村、新山村、興隆村、永興村、玉峰村等地的農牧用地,皆是由陳有蘭溪長期挾帶的泥沙沖積而成[14]:51。 氣候水里鄉終年氣候宜人,根據臺大實驗林水里營林區提供的1941年至2004年水里鄉氣候資料顯示,水里鄉的年均溫約為攝氏22.2度,各月均溫最高為7月的26.5度,最低為1月的16.3度;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128毫米,並集中在5月至8月間,各月降雨量最多為6月的408.1毫米,最少為11月的23.5毫米。由於水里鄉週圍有多座山坡地圍繞,因此風速相對較小,其年平均風速每秒約0.85公尺[14]:48-49。 人口
水里鄉在1950年成立時,人口有13,037人[15]:94。其後大致上呈現逐年增加,1955年時達到2萬人,到了1967年時更達到3萬人[15]:94-96。1972年,水里鄉人口達到33,172人,是歷年人口最高值[15]:96。此後人口逐年負成長,至2004年為止,已下降到21,837人[15]:96-98。由於該鄉在就業機制、就學文教、交通建設等方面不足,加上農耕市場不穩定、農村人口老化等因素,是水里鄉人口外流的原因[15]:101。 根據南投縣水里鄉戶政事務所統計,2024年底水里鄉戶數約7.1千戶,人口約1.6萬人[2]。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南光村與新山村,2024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1,767人與205人;人口密度最高與最低的村分別是城中村與永興村,2024年底兩村人口密度分別約為每平方公里3,261人與每平方公里27人[15]:101-102[2]。水里鄉的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問題嚴重,2024年底時,水里鄉人口中0至14歲人口佔比有7.94%,15至64歲人口佔比64.92%,65歲以上人口則佔比27.14%,是南投縣青壯年人口佔比最低的行政區[16]。 政治歷任鄉長
資料來源:水里鄉志[18]:162[19]:172-173、續修南投縣志[20] 鄉政組織水里鄉公所是水里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水里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南投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水里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5課3室等8個內部單位及5個附屬機關[21]。 水里鄉民代表會是水里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水里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水里鄉民代表會共有11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4席鄉民代表、第二選區5席鄉民代表、第三選區1席鄉民代表、第四選區1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22]。 行政區現今水里鄉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55年實施的行政區域調整,將原屬鹿谷鄉的永豐村與永興村劃入水裡鄉,前者由於與當時水裡鄉原有的永豐村同名,故改名為玉峰村[23],後者劃入水裡鄉的同時並劃分為永興村與興隆村兩村[24]。1966年,水裡鄉改名水里鄉[19]:170。 水里鄉的行政區劃共轄19村210鄰[13][2],依照聚落間關係以及濁水溪、水里溪、陳有蘭溪等三個水系可分為多個分區,其行政區域分布情形為:
區域中心水里鄉是南投縣內的核心鄉鎮之一,也是濁水溪上游的區域中心,以水里鄉為中心的水里地方生活圈包含了水里鄉、集集鎮、信義鄉及鹿谷鄉[25],其中鹿谷鄉部份以清水溝地區與水里地區關係較為密切,水里生活圈尚擴及魚池鄉部分村鄰。 水里鄉提供了濁水溪上游地區較高的行政辦公服務,如地政事務所、南投縣政府水里地區服務中心等單位。加上較多種類的商業金融機能,如連鎖超市、銀行,水里鄉常是商家進入濁水溪上游的第一個據點。 在交通方面,水里鄉有著交通匯集點的特性,台16線與台21線、縣道131號都在靠近水里市區交會,而有公路中心之便,集集線鐵路上的水里站身處集集站、車埕站兩個以觀光為導向的車站中間點,配合便於通往東埔、日月潭等景點,也使水里有著旅遊中繼站的定位。[25]水里鄉內的「國立水里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是水里地區唯一高級中等學校,因此在教育方面水里鄉也有較廣的服務性。 商業
教育高級中等學校國民中學國民小學宗教
交通鐵路公路客運水里鄉內有四家客運公司,行駛路線多以水里為端點站,分別從水里通往週邊的集集、信義、魚池、鹿谷等鄉鎮,水里做為信義鄉的門戶,是通往信義鄉兩大流域的起點,加上往集集、玉峰村(往鹿谷鄉瑞田村)、車埕、日月潭方向的路線,使以水里為端點的客運路線呈現放射狀結構。
旅遊
注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