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惺
鍾惺(1574年8月25日—1625年7月24日)[1],字伯敬,號退公、退谷、退庵,又號晚知居士,湖廣沔陽州竟陵縣皂市(今湖北省天門市皂市鎮)人[2],祖籍江西吉安府永豐縣[3],明末文學家、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生平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湖廣鄉試第十一名舉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中式庚戌科會試第十七名,三甲第八名進士。吏部觀政,授行人司行人,四十三年任貴州鄉試主考官,四十四年授刑部主事,四十六年改任工部都水司主事,不久改任南京禮部主事,進南京禮部郎中。升福建按察使司僉事,提督學政。天啟三年(1623年)因丁父憂而辭官歸鄉,後遁入寺院,不久便去世[4]。 評價天啟三年(1623年)因丁父憂辭官從福建歸鄉,途經武夷山時,留在當地遊山玩水,遭到福建巡撫南居益上疏彈劾他“公然棄名教而不顧,甚至承親諱而冶遊”,敗壞文人形象[5]。對此譚元春為其反駁,力稱鍾惺“內行過人,凡大父以下,先世貽家孝愛、為生艱難事,皆回環於心,未嘗一日忘。生、嗣父母,恩養教誨,言之哽咽,不能竟其詞。弟侄相依,孤寡盈前,歡笑痛苦,一往無緒。然居喪作詩文、遊山水,不盡拘乎禮俗,哀樂奇到,非俗儒所能測也。”雖然譚氏極力維護鍾氏的人格,却又引來閻若璩的批評,所謂“墓銘不為隱避、不為微詞,反稱其‘哀樂奇到,非俗儒所能測’。”顧炎武亦其後在《日知錄》提到世人只欣賞鍾惺的評點著作,“忘其不孝貪污之罪,且列之為文人矣。”自顧炎武的抨擊以來,清初文士在提倡“經世致用”的文風下,强調個人的道德修持[6],均不滿鍾惺居喪出遊武夷山,違背禮俗。亦連帶抨擊竟陵派。 著作鍾惺能詩文,冠絕一時,公推為竟陵派之首,與譚元春合稱竟陵體或鍾譚體。他提倡“勢有窮而必變,物有孤而為奇”,寫作別具風格,“求新求奇”、“孤行靜寄”。吳景旭說:“伯敬詩清迥自異,全用歐九飛蓋橋玩月筆法,與譚友夏選《古唐詩歸》,一時翕然稱之。”[7]著有《浣花溪記》、《遊武夷山記》、《夏梅說》、《隱秀軒集》、《鄴中歌》、《史懷》等。[8][9] 家庭曾祖鍾弘仲。祖父鍾山。嗣父鍾一理(號裕齋),生父鍾一貫(號魯庵),以貢生任直隸武進縣訓導。生母馮氏、嗣母陳氏皆封宜人。有子鍾肆夏,為諸生,早夭。嗣子鍾陔夏,亦為諸生。大弟鍾愫,早卒;二弟鍾恮,為諸生,先鍾惺卒;三弟鍾悌,又先鍾恮卒;惟獨四弟鍾快還在世[10]。 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