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 (作家)鄭義(1947年3月10日—),原名郑光召,中國當代作家、前中国电影家协会山西省分会主席,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包括《枫》、《老井》、《远村》、《红色纪念碑》等[1][2][3][4]。其中,《枫》、《老井》于198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后者获得1987年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5]、1988年第11届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以及最佳男女主角奖[6]。郑义曾担任独立中文笔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4][7][8]。 生平早年生活郑义1947年3月生于中华民国重庆,原籍四川省双流县,在北京长大[1][3][4]。1966年在北京高中毕业,曾参加红卫兵运动和大串连,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去山西省太谷县插队,后流浪于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區的森林草原[1][2][3][4]。1974年到煤矿当木工,1977年考入晋中师专中文系[1][2]。 改革开放后1979年,郑义以红卫兵运动中的“武斗”为背景写出处女作《枫》,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和挣扎,同名改编电影《枫》于1980年上映[1][2][9]。1981年毕业分配到晋中文联,任文学期刊编辑[1]。此后,郑义发表了中篇小说《远村》和《老井》等,其中《远村》写的是太行旱区人打井寻源为主线表现了黄河人民的艰辛、获1984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1][2][4][10]。1984年底到山西省作协筹办大型文学刊物《黄河》,时为该协会的“专业作家”[1][2][4]。 1987年,由本人原著并亲自改编为电影的《老井》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麒麟奖”,为中国最早获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影片之一,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4][11][12]。与此同时,该影片囊括中国当年的“金鸡奖”(专家奖)、“百花奖”(观众奖)等奖项[4][12]。 1989年,郑义获“中国一级作家”称号[4]。依据中国作家网,郑义的作品“持有浑厚沉郁的风格和宏阔的历史感,在反映当前农村的变革生活和民族性格方面,有新的开掘和大胆的探索”[1]。 流亡海外1989年郑义因参与“六四事件”遭中国大陆官方通緝,与妻子北明(1997年至2022年曾為自由亚洲电台之記者與專欄撰稿主持)在大江南北四处逃亡,1992年至香港,翌年前往美国,此后加入普林斯顿中国学社[2][4]。1993年,郑义在台湾出版关于广西文革吃人事件的《红色纪念碑》一书,引发轰动,1996年翻译为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此后又翻译成其它语言[13][14][15]。 2001年,郑义参与创办独立中文笔会,2002-2003年任副主席,2005年起为荣誉理事,2007-2009年任第三届会长[7]。 論見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报导,鄭義曾於《亞洲週刊》撰文,稱林彪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不久,从陶铸处获悉毛泽东对自己关于“政变”的讲话有猜疑,林陶二人在1966年末派黄埔四期同学萧正仪赴香港,秘晤居住香港的前国军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周游(周、林、陶、萧都是黄埔四期学生)并转交一秘函,林彪在函中倾诉自己「处危疑之局,遇多疑猜忌之主,朝荣夕枯,诡变莫测,因思校长(蒋介石)爱护学生无微不至,苟有自拔之机,或不责已往之错……」。[16]1966年11月,该函由周游送交国防部特呈蒋经国。台湾方面对此做出秘密响应,表示欢迎,但与林彪之间联系随后中断。[17] 著作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