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黃
袁黃(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儀甫,又字坤儀,後改名黃,更字慶遠,號學海,又號了凡[1],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人,改入籍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万历进士,曾任主事、拾遺之官,贈尙寶司少卿。崇信佛法,六十九歲時,將一生的體驗寫成著名的勸善文《了凡四訓》。 生平據日本學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併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難之變奪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與忠於建文帝的官員往來,被燕王抄家。袁了凡的先祖(袁順)倖免於難,四處逃亡,後定居於吳江。 袁黄於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县魏塘镇,[2]袁父(袁仁)不欲其為官,而希冀其習醫。後遇雲南孔先生傳邵雍《皇極經世》,並為其卜算一生之榮枯壽夭。袁黃接受孔先生之建議,放棄醫學,繼續科舉。 隆庆三年(1569年)遇金陵棲霞山雲谷禪師,講行善積德,改造命運之理,還傳授給他《準提神咒》。袁黃如大夢初醒,自號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說,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袁了凡曾做記功、過的表格,稱之為「功過格」,功過格在晚明甚為盛行,[3]劉宗周弟子張履祥更稱“竟為近世時人之聖書。”[4] 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寶坻縣令。後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此時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萬曆朝鮮之役,随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鮮。李如松与日倭谈判,佯稱將赐厚禄,日倭信以为真,没有设防。如松遂袭破日倭於平壤。袁了凡認為李如松此舉有损国威,并斥责其部下滥杀无辜,冒领军功。[5]倭兵袭击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击退之,而李如松却败於倭兵。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职返鄉。居鄉期間又参与编修《嘉善县志》等。卒年七十四歲。天啟三年(1623年),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軍功,贈尙寶司少卿(從五品)。[6] 著作所著《了凡四訓》,享譽後世,並被拍成大型《了凡四訓電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與《了凡四訓電視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另现存《袁了凡文集》共收入袁了凡著作17种,包括:训儿俗说、静坐要诀、祈嗣真诠、袁生忏法、静行别品、河图洛书解、劝农书、皇都水利考、诗外别传、历法新书、宝坻政书、禹贡图说、了凡四训、摄生三要、两行斋集、群书备考、史汉定本等。 評論纪念建筑参考文献引用
书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