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介紹的是习性相似的蚁科部分族群的泛称。关于常被叫做行军蚁的亚科,请见「
矛蚁亚科 」。关于常被叫做行军蚁的属,请见「
烈蚁属 」。
威氏行军蚁 袭击
行軍蟻 (英文 :Army Ant )又稱「軍團蟻 」,蟻科部份族群(亞科)的泛稱,牠們與其他生物 不同之處就是牠們會聚在一起組成侵略 小組。侵略小組會在陸地上行走,攻擊獵物 。
另一个共同特征是,行军蚁還有一個與大多数其它螞蟻 不同的習性,牠們不建永久的巢穴 :在它们存在的时间内,蚁群几乎不停地移动。被称为行军蚁的所有物种都属于真蚁族蚁科 ,但有几个群体独立演化出同样的基本行为和生态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常被称为“军团行为”,可能是一种趋同演化 的例子。[ 1] [ n 1]
形态
游蚁的兵蚁正在保护行军中的工蚁
工蚁
行军蚁的工蚁通常是盲的或者可以将复眼简化成单一镜片。有数种行军蚁中的工蚁,根据身体的差异和工作分配显示出多形性;然而,也有一些物种無多形性[ 2] 。 工蚁為不孕的雌蟲。[ 3]
兵蚁
兵蚁的体型大于工蚁,他们的大顎 比工蚁大得多,年长的兵蚁比年轻的兵蚁拥有更大的头部和更强的大顎。它们保护群体,并帮助搬运最重的猎物带到隐匿处。
雄蚁
雄蚁体型较大,有大圆柱形腹部,高度特化的大顎和其它蚂蚁中不常见的生殖器。[ 4] 它们的触须有13段,有翅而因此外觀似黄蜂 。[ 2] 雄蚁的出生是有性育雏的。[ 4] 当它们一出生,就会飞去寻找蚁后与之交配。在一些雄蚁试图与已有群落的蚁后交配的情况下,接收的工蚁将强行移除掉其翅膀,以便将大个的雄蚁容纳进群体进行交配。[ 5]
蚁后
真正的行军蚁的群落中总是只有一个蚁后,而其它一些蚂蚁种类可以有多个蚁后。蚁后是失明的大腹蚁,但有可能拥有退化的眼睛。[ 2] 行军蚁的蚁后是独一无二的,它们没有翅膀,有一个扩大的腹腔尺寸和一个延长的圆柱形腹部。[ 5] 它们比工蚁大得多,它们的触角有10到12段。[ 2] 蚁后将与多个雄蚁交配,因为它们的大型腹腔,它们每个月可以产下三至四百万个卵,从而导致同步的育雏周期与单一蚁后相有关的数百万个体的群落。[ 2] [ 6]
物種
廣義上的行軍蟻包含以下物種:
矛蟻亞科 Dorylinae ( Aenictinae, Aenictogitoninae, Cerapachyinae, Ecitoninae and Leptanilloidinae, 2014 )[ 7]
Subfamily Leptanillinae
家蟻亞科 Myrmicinae
針蟻亞科 Ponerinae
Subfamily Amblyoponinae
捕獵和效用
布氏游蚁 兵蚁的绘制图
行軍蟻通常是組成一個大軍隊捕獵 ,牠們一遇到獵物便會用顎 把獵物撕碎,在附近把獵物吃完,便會到別的地方繼續捕獵,在尋找獵物 的同時,體型較大的行軍蟻會站在行軍蟻軍隊的附近保護軍隊 。行軍蟻的攻擊 對森林會有一定的好處,攻擊過後的地區會變成一個適宜動物 居住的地方。
在一些非洲 地區的人 會用行軍蟻幫助縫合傷口 ,他們會讓行軍蟻用顎 咬進傷口的邊緣皮膚,再把行軍蟻的頭 拔掉,因為行軍蟻的顎會夾住傷口的邊緣皮膚 ,讓傷口縫合。
当然行军蚁也会为人类吃掉害虫 ,不过要是被它叮到,会因为它的强烈毒性痛好几天。
只要是踏進他們行進路線上的活物,不管是蛇也好老鼠也好都會被群起圍攻並啃食殆盡,是非常兇的蟻。但是,行軍蟻並不是最兇猛,也有行軍蟻的隊伍會躲避通過的昆蟲,如子彈蟻 。
分类
历史上,广义上的“行军蚁”是指五种不同蚂蚁亚科的成员。这些亚科中有两个——猛蚁亚科 和切叶蚁亚科 ,只有少数物種有行军行为;其它三个亚科——矛蚁亚科 (Dorylinae)、游蚁亚科(Ecitoninae,现已并入矛蚁亚科)和细蚁亚科 ,所有物種都是行军蚁。
大衆文化
電影
參見
外部連結
备注
^ "There are also interesting [evolutionary] convergences within the ants. Although most ant colonies live a settled existence in a fixed nest, there seems to be a successful living to be made by wandering in enormous pillaging armies. This is called the legionary habit." (Dawkins 1986 ) harv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Dawkins1986 (幫助 )
參考資料
^ Brady, Seán G. Evolution of the army ant syndrome: The origin and long-term evolutionary stasis of a complex of behavioral and reproductive adaptations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3, 100 (11): 6575–9. PMC 164488 . PMID 12750466 . doi:10.1073/pnas.1137809100 .
^ 2.0 2.1 2.2 2.3 2.4 Gotwald, William H., Jr. Army Ants. Social Insects 4 . : 157–254 [2018-04-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04). in Hermann 1982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Hermann1982 (幫助 )
^ Bourke, Andrew F. G; Franks, Nigel R. Social Evolution in Ants . Monographs in Behavior and Ecolog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5. ISBN 978-0-691-04426-2 . OCLC 32087436 .
^ 4.0 4.1 Trager, James C. (编). Advances in Myrmecology . Leiden, NL: E.J. Brill . 1988. ISBN 978-0-916846-38-1 . OCLC 468279677 .
^ 5.0 5.1 Franks, Nigel R.; Hölldobler, Bert. Sexual competition during colony reproduction in army ant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987, 30 (3): 229–43. doi:10.1111/j.1095-8312.1987.tb00298.x .
^ Kronauer, Daniel J. C.; Schöning, Caspar; Pedersen, Jes S. S.; Boomsma, Jacobus J.; Gadau, Jurgen R. Extreme queen-mating frequency and colony fission in African army ants . Molecular Ecology. 2004, 13 (8): 2381–8. PMID 15245410 . doi:10.1111/j.1365-294X.2004.02262.x .
^ Brady, Seán G; Fisher, Brian L; Schultz, Ted R; Ward, Philip S. The rise of army ants and their relatives: diversification of specialized predatory doryline ants .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4, 14 : 2–14. PMC 4021219 . PMID 24886136 . doi:10.1186/1471-2148-14-93 .
Brady, S. Evolution of the army ant syndrome: the origin and long-term evolutionary stasis of a complex of behavioral and reproductive adaptations.. 2003. PNAS 100(11): 6575-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