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成
羅智成(1955年1月21日—),籍貫湖南安鄉,出生於臺北市,臺灣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媒體工作者。 經歷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美國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東亞語文研究所碩士,同校博士班肄業。擔任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和撰述委員、《中時晚報》副刊主任及副總編輯、美商Conde'Nast China(VOGUE、GQ)編輯總監、樺舍文化總經理、Hit 91.7電台台長、《TO'GO泛遊情報》雜誌發行人、閱讀地球文化事業創辦人、台灣創新發展公司董事兼策略長、臺北市政府新聞處處長、中央通訊社常務監察人、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中央通訊社社長、財團法人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兼文化組召集人等職,也曾分別在文化、淡江、輔仁、東吳、元智、東華等大學兼任教職。現為台灣創新發展公司董事、故事雲工作室負責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現代詩創作」課程授課教授。 創作風格在師大附中期間,羅智成即開始密集發表作品,籌組「附中詩社」。「鬼雨書院」是他當時的作品及理念象徵。在大學期間,羅智成即與同窗好友詹宏志、楊澤、廖咸浩、苦苓等人創辦「台大現代詩社」。他最早的詩集《畫冊》領先同輩詩人,於1975年4月就已出版,大多是在校園時期的沈思下完成的。之後則有《光之書》、《傾斜之書》。出版於1988年的《寶寶之書》[1],以組詩的方式突破現代詩的形式束縛,穿插大量一行的自由句。從《畫冊》時期就有多首詩長達一兩百行,中期的史詩、敘事詩更長,其中獲時報推薦詩獎[來源請求]的(離騷)200多行、(說書人柳敬亭)500多行,後期以本為單位的長詩、劇詩皆為兩三千行以上。詩人鴻鴻曾言:「無論以產量、以題材的豐富而言,羅智成的確是台灣詩壇最擅於營夠長詩題材的詩人。即令後輩詩人對羅智成的抒情風格追隨者眾,卻還沒有人能企及他於長詩視野與格局的掌握。」[來源請求] 羅智成作品的風格神秘、語法深邃。詩人兼評論家林燿德稱他是「微宇宙的教皇」[來源請求],詩人楊牧形容他:「羅智成秉賦一份傑出的抒情脈動,理解純粹之美,詩和美術的絕對權威,而且緊緊把握住創造神秘色彩的筆意。」[來源請求]《台灣新文學史》作者陳芳明則如此評價:「他的想像力豐富,蓄積足夠能力發展長詩,有時富於哲思,有時則充滿感性。他的風格氣象萬千,超脫一般情詩的格局。他建立的『羅派詩學』對年輕世代創作者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來源請求] 羅智成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和散文。作品善於處理在意識邊緣的題材,強調「為一個徬徨的社會尋求文化理想」。顏艾琳、王文華等,皆將之視為靈感的啟蒙。[來源請求]他的散文作品面對事情物態,不舖敘亦不細描,文質稠密。其中以《泥炭紀》,《M湖書簡》最具代表性。羅智成習慣在作品中放入大量虛擬元素,與讀者溝通,傳達其思考模式。 作品現代詩
※ 聯合文學再版
散文或論述
※ 聯合文學再版 文學獎項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