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螺寺40°22′38″N 116°37′27″E / 40.377302°N 116.624049°E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4公里的红螺山南麓,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为中国北方的佛教圣地。 历史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东晋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自西域的高僧佛图澄前往中国传教,受到中国北方后赵政权皇帝石勒、石虎叔侄的优礼,乃在后赵境内弘法授徒,并且广建寺塔。佛图澄是经国家正式批准在中国授徒(收中国人出家为僧)的第一个人,后赵石虎建武末年(东晋永和四年,348年),圆寂于邺宫寺。《高僧传》记载,佛图澄在后赵弘法30多年,先后创建佛寺893座,红螺寺便是其中之一。[1] 红螺寺在唐朝兴起,原名“大明寺”。明朝正统年间更名“护国资福禅寺”。因当地有红螺仙女的传说,故俗称“红螺寺”。红螺寺历史上曾多次扩建重修。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清朝康熙帝驾临红螺寺。[1]此后,该寺设御座,建山亭,种植果竹,寺院的规模获得扩大,当时寺院地产3.65万亩,僧人300多人,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2]红螺寺历史上有300多倾耕地,号称“一天吃一顷地”,在怀柔县境内以及如今北京市的其他区县有多处下院。[1] 红螺寺是十方常住寺,一直是佛教圣地。该寺历任主持多有皇家命派,而且该寺高僧频出。金朝有的佛觉禅师,元朝有云山禅师。清朝有释际醒(梦东)大师主持红螺寺,并创建红螺净土道场,他是《念诵仪规》记载的13位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中的第12位“红螺资福醒公大师”,即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清朝光绪年间,释印光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来赴普陀创建净土道场,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的说法。[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曾设师范学校至1980年代初。1988年,怀柔县文化文物局接管红螺寺,该寺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发展旅游事业。[2]红螺寺至今仍为怀柔县文化文物局管理,未归还佛教界。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区。[2] 建筑红螺寺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背靠红螺山,南临红螺湖,地处红螺山前的千亩古松林中。[1]该寺附近还有清朝阁老范文程墓以及清朝末年皇姑墓等等。明朝万历年间,红螺寺便被列为“怀柔八景”之一的“红螺呈秀”。[2] 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红螺山原来称“红螺崄”,旧名“幽岚山”,又叫“宝金山”。红螺崄分为上、中、下三崄:循着九龙峪,度过八达崄,远望两峰并立,时人称为“云会门”,此为下崄;自此上行一里馀,有龙潭水自石隘中流出,沿着小径山梯而上有“红螺洞”,洞石古色,有人饮用其水,便会霹雳骤至,时人疑该洞为龙窟,此为中崄;再向上半里,有红螺寺,寺旁有一巨松,树顶方圆四到五丈,可将寺院的一半荫庇在其下,当时该寺僧人在裸露的树根周围垒石以保护,人称“松御风”,自此向右有观音洞,洞内曲而容坐,深而朗朗,此为上崄。明朝文人袁宏道有《初入行红螺崄》诗一首:“凿天出古空,意匠窮刻露。赎取长古魂,幻作鬼工赋。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历劫至於今,雕镂不曾住。”[2] 红螺寺占地面积百亩,分为中院、东跨院、西跨院、东下坎、西上坎(西塔院)等五处院落,共有房屋244间。[2]
红螺寺有“红螺三绝景”:御竹林、雌雄银杏、紫藤寄松。[2]
红螺寺周边群山环抱,树木茂密,植物繁多,有各类树木70多种,植物品种700多个。[2]红螺寺内正门台阶两侧各有两株古槐,均有2000多年的树龄,主干最大的直径可达1.6米。 红螺寺西的珍珠泉,水深三丈,泉水不停从地下冒出,在阳光下恰似五颜六色的珍珠。[2]当地传说,泉中有两只红色的大螺蛳,每到夕阳西下,螺蛳会吐出红光,百里可见,红螺山和红螺寺就由此得名;红螺死后,葬于寺内,并建有两座宝塔以志纪念。 参考文献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