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寺
和平寺,俗称花塔庙,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村,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 历史《日下旧闻考》载,“花塔山有和平寺,唐建。”该寺由唐朝名将尉迟恭监建,唐太宗李世民御书“勑赐和平寺”。花塔村世代流传着“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柘寺”的说法。[1] 有两种关于和平寺历史的传说。一是和平寺简介中称:“三国末晋初就修建了和平寺。战乱时期因交兵作战,白羊城双山的几座庙宇遭到破坏。僧人喂养的两只白鸽放飞后,落在十里地以北的凤山之顶。出家人更是憧憬和平,辗转来此山下修建了和平寺。”二是白羊城人传说:“白羊城东门外三里有座双山,又名蝎子山。那里有东寺(又名双泉寺)、娘娘庙和尼姑庵。南流村张员外家的小姐到庙里上香,被寺内一恶僧藏进夹壁墙中受尽凌辱。张员外从阳坊镇西贯市请来武术把势,惩治了恶僧。百姓痛恨之下烧毁了寺庙。从此庙风颓败,香火绝迹,寺庙北迁到凤山下。”[1] 经过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修建,和平寺形成了较大的建筑规模,曾有殿堂、道观、僧房以及尼姑庵共计九十九间半,既能以佛教、道教粗略分成东、西两个院,又能以中庙、东庙、西庙、娘娘殿、刘二爷殿细分成五个院落,共有72道门。[1] 和平寺西侧的遗址上,过去曾有一片塔林。传说其中有六座建于不同朝代的砖塔尤为壮观,其中一座塔高约十多层,塔身上半部彩绘佛像,塔檐如同莲花瓣,俗称“花塔”。花塔山、花塔庙、花塔村都是因这座花塔而得名。[1] 塔林因战乱、年久失修而陆续坍塌。和平寺西院的五间娘娘殿、三间刘二爷殿以及仅剩的三座塔,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又遭破坏,仅存遗迹。和平寺东院建筑则幸存,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便在此建成小学,1958年又建成中学。[1] 2003年,经北京市宗教事务局批准,和平寺恢复为佛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到2013年时,该寺有天王殿等6座殿宇,还有松、柏、银杏等多株古树,寺西有一处塔林,寺内常驻5名僧人。和平寺的修缮工程计划在2014年动工,除修缮现有建筑外,还将依据寺庙遗址修复鼓楼、钟楼、藏经阁等原有建筑。2013年11月14日,中共昌平区委常委、昌平区副区长孙启,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南口镇花塔村实地调研和平寺的修缮情况,察看了和平寺现有建筑以及正在进行考古勘探的寺庙遗址。[2] 建筑和平寺位于龙凤山的龙尾山坳下。清朝末年,成郡王载锐修缮和平寺,奠定了现存和平寺的规模。和平寺的碑刻以及殿堂的地基、石阶均为清朝遗存,建筑面积不足早年的四分之一。和平寺依山而建,以山门、天王殿、佛祖殿为中轴线,自低至高分成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包括山门及山门内的广场。第二进院落是该寺的主体建筑。[1]
和平寺还有许多古树。山门内有古槐一株,人称“凤爪朝天槐”,树龄一千三百多年,树围3米多,为北京市一级保护名木。正殿前有两株银杏树,西为雄树,高约30米,东为雌树,高约20米。正殿台阶下的驿堂中间,有一株白皮松,高30多米,略偏斜,似卧龙。观音殿前,有三株古树,根部相连,号称“楸、柏、槐”。[1]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