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 在歐洲 的位置。
立陶宛死刑制度 於1998年被憲法法院 裁定違憲,廢除所有死刑規定。立陶宛 是歐洲聯盟 與歐洲理事會 的成員國,也已簽署《歐洲人權公約 》第13號議定書,該議定書要求締約國廢除死刑。[ 1] 立陶宛自蘇聯獨立後,1990年3月至1998年12月之間,該國處決7人,都是男性。最後一位被處決的死刑犯是立陶宛黑手黨首領鮑里斯·德卡尼澤 ,於1995年7月處刑。
1990年至1998年間的死刑制度
法律發展與廢除
蘇聯加盟共和國時期,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在其刑法第16條明定死刑制度。[ 2] 立陶宛於1990年3月宣布獨立後,於1991年12月通過新的刑法,於第105條規定,「情節重大的預謀殺人罪」得判處死刑,其餘罪行均無死刑制度。[ 2] 該法也規定,死刑犯有權請求特赦。[ 3] 1992年2月,立陶宛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1994年2月,該國刑法修正,法院不得對女性及未滿18歲者判處死刑。[ 3] 1996年7月25日,立陶宛總統阿爾吉爾達斯·布拉藻斯卡斯 頒布法規,暫緩執行死刑。總統也拒絕受理特赦 請願,而若未經特赦請願程序,國家便無法執行死刑。[ 3]
「廢除死刑」是2004年歐盟東擴 時,歐盟對申請國的要求之一。然而,當時民調顯示有70%至80%的立陶宛人支持保留死刑[ 4] ,國會 因此不願投票支持廢除死刑。相反地,國會向憲法法院 提起訴訟,請求憲法法院裁定死刑制度是否合憲。[ 4] 1998年12月9日,立陶宛憲法法院作成解釋,裁定死刑違憲,因為它違反《立陶宛憲法 》第18條(天賦人權與自由)及第19條(國民生命權應受保障)。[ 3] 同年12月22日,立陶宛國會通過刑法修正案,自同年12月31日起正式廢除死刑。[ 5] 該國尚未處決的9名死刑犯,刑責均降為無期徒刑 。[ 6]
已處決死刑犯
1990年至1995年間,立陶宛法院對30人判處死刑。[ 2] 而在1990年3月至1998年12月之間,該國共槍決 7位死刑犯:[ 5]
1992年8月8日:亞歷山大·諾瓦特基斯(立陶宛語 :Aleksandras Novatkis ),24歲,罪名是謀殺一位年僅12歲的竊盜案證人。
1993年12月12日:弗拉基米爾斯·伊萬諾瓦斯(立陶宛語 :Vladimiras Ivanovas ),30歲,罪名是謀殺一名母親及其4歲女兒。
1993年12月12日:瓦倫蒂納斯·拉斯基斯(立陶宛語 :Valentinas Laskys ),40歲,涉嫌犯下4起謀殺案。
1994年1月27日:維德曼塔斯·日拜蒂斯(立陶宛語 :Vidmantas Žibaitis ),29歲,涉嫌謀殺3名老人。
1994年9月28日:安塔納斯·瓦內利斯 ,23歲,罪名是在1992年7月至12月間犯下6起謀殺案及3起謀殺未遂案。
1995年5月18日:亞歷山大·古德科瓦斯(立陶宛語 :Aleksandras Gudkovas ),39歲,罪名是兩起謀殺案。
1995年7月12日:鮑里斯·德卡尼澤 ,33歲,罪名是下令殺害記者維塔斯·林吉斯 。
1918年至1940年間的死刑制度
法律基礎與處刑方式
1918年2月,立陶宛宣布自俄羅斯帝國 獨立時,也繼承其1903年刑法典,該法典僅針對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定有死刑(例如:密謀干預皇位繼承);但《軍事戰爭法》則對30種罪行定有死刑,包括土匪、搶劫、強姦、預謀殺人等,處決方式則是槍決或絞刑 。[ 7] 1919年2月,立陶宛修法時,仍保留這種雙重標準:刑法廢除死刑,軍法保留死刑(立陶宛語 :Ypatingi valstybės apsaugos įstatai )。[ 8] 1919年修法後的立陶宛軍法第14條對8種罪行定有死刑,包括叛國、顛覆政府或官員、武裝搶劫和謀殺罪等。[ 9] :31 1920年制定臨時憲法時,代表們甚至曾討論要廢除死刑。[ 8] 不過,立陶宛到1938年11月前都保持戒嚴狀態,而未通過廢死。直到1939年德國對立陶宛下達最後通牒 前幾個月,立陶宛才取消戒嚴。[ 9] :45
歷史學家西吉塔·切爾內維丘特(立陶宛語 :Sigita Černevičiūtė )估計,戰間期 立陶宛共和國至少有146人被處決,但相關紀錄破碎而零散。[ 10] 在戒嚴法下,雖然法律規定處刑方式為槍決或絞刑,軍方仍只用槍決處刑。[ 11] 1937年1月,立陶宛修正刑法,規定改用毒氣處決;因此,1937年至1940年間,立陶宛在考那斯要塞 第一堡壘中設有毒氣室 [ 11] ,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比較文明和人道的做法。首次毒氣處決發生於1937年7月27日,死刑犯布羅尼烏斯·波古津斯卡斯(立陶宛語 :Bronius Pogužinskas ,37歲),因殺害某個猶太家族的5名成員而被處刑。[ 11] 切爾內維丘特統計,戰間期立陶宛至少有9名死刑犯是被毒氣處決;這9人中有8人是謀殺犯,8人中有1人除了謀殺罪,也因涉嫌在1935年蘇瓦爾基亞 農民暴動中從事反政府行為被判有罪。最後一起已知的毒氣處決發生於1940年5月19日,罪名是搶劫。1940年6月,蘇聯占領立陶宛 後,毒氣室的存廢便無從考證。[ 11]
知名的政治處決案例
立陶宛獨立戰爭 時期,並非所有死刑都合乎程序。例如1919年共產主義者費利克薩斯·瓦利烏卡斯 夫婦未經審判便被處死。尤爾吉斯·斯莫爾斯基斯 刑責為6年有期徒刑,但仍被處死,理由是試圖逃獄。[ 9] :127
1920年2月,4名男子試圖煽動駐紮於考那斯 的士兵發動軍變而被處決。[ 12] 1926年12月政變 後至1940年6月蘇聯占領立陶宛期間,立陶宛總統安塔納斯·斯梅托納 實施獨裁統治,並處決數名政治犯。1926年政變後,發動政變的立陶宛軍方迅速處決4名立陶宛共產黨 領袖,另有2位共產黨人刑責降為無期徒刑。[ 13] [ 14] 1927年9月,有8人因參與反對斯梅托納獨裁統治的陶拉格起義 而被處決,另有14人獲得特赦。[ 12] 亞歷山德拉·沃西留斯(立陶宛語 :Aleksandras Vosylius )因企圖刺殺立陶宛總理奧古斯丁納斯·沃爾德馬拉斯 ,而在1929年5月被處決。[ 13] 有18人因參與1935年蘇瓦爾基亞農民暴動而被判處死刑,但大多數人都被特赦,僅有5人被處死。[ 13] 斯梅托納也在其他情況下慷慨動用特赦權。例如,包括彼特拉斯·庫比柳納斯 將軍在內的3位死刑犯,因他們在1934年反斯梅托納政變 中的角色而獲得特赦;另有5人在諾依曼-薩斯案(英語:Neumann–Sass case )中被以謀殺罪判處死刑,但也獲得總統特赦。[ 13]
參考文獻
^ Chart of signatures and ratifications of Treaty 187 . Council of Europe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5-02) (英语) .
^ 2.0 2.1 2.2 Katuoka, Saulius. The Role of the Lithuanian Centre for Human Rights in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Serious Crim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in European Democracies: Proceedings 918 . Council of Europe. 1997: 137. ISBN 9789287132895 (英语) .
^ 3.0 3.1 3.2 3.3 Dėl Baudžiamojo kodekso 105 straipsnio sankcijoje numatytos mirties bausmės . Defending Order and Freedom: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Lithuania . 1998-12-09 [2016-11-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09-24) (立陶宛语) .
^ 4.0 4.1 Gelazis, Nida. The Lithuanian Constitutional Court in its First Decade. Sadurski, Wojciech (编). Constitutional Justice, East and West: Democratic Legitimacy and Constitutional Courts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2: 400. ISBN 9789041118837 (英语) .
^ 5.0 5.1 Knispelis, Egidijus. " Įvykiai, sukrėtę Lietuvą". Mirtininkai . Delfi.lt. 2011-08-02 [2016-11-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9-01) (立陶宛语) .
^ Europe: A Death Penalty Free Continent.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Legal Affairs and Human Right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The Death Penalty: Abolition in Europe 285 . Council of Europe. 1999: 178. ISBN 9789287138743 (英语) .
^ Fuller Jr, William C. Civil-Military Conflict in Imperial Russia, 1881-1914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14: 120–121. ISBN 9781400857722 (英语) .
^ 8.0 8.1 Drakšas, Romualdas. Mirties bausmės raida Lietuvoje (PDF) : 6–7. [2016-11-27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6-11-28) (立陶宛语) .
^ 9.0 9.1 9.2 Kuodys, Modestas. Karo padėties režimas Lietuvos Respublikoje 1919–1940 m. (PhD论文). Vytautas Magnus University . 2009.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11-16) (立陶宛语) .
^ Vaiseta, Tomas. Istorikė Sigita Černevičiūtė: "Tarpukariu dar nebuvome pasirengę naikinti mirties bausmę" . 15 min. 2015-02-24 [2016-11-2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11-28) (立陶宛语) .
^ 11.0 11.1 11.2 11.3 Černevičiūtė, Sigita. Dujų kamera prieškario Lietuvoje 1937-1940 metais . 15 min (republished from Naujasis Židinys-Aidai). 2014-04-08 [2016-11-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5-05) (立陶宛语) .
^ 12.0 12.1 Lukšas, Aras. Aksominė A. Smetonos diktatūra . Lietuvos žinios. 2015-12-18 [2016-11-2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11-28) (立陶宛语) .
^ 13.0 13.1 13.2 13.3 Čyvas, Tomas. Mirties bausme nepiktnaudžiavusi diktatūra . Shortened version published by Veidas. 2008-05-24 [2016-11-2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3-19) (立陶宛语) .
^ Ar nuteisti mirties bausme keturi komunistai buvo tik keturi? . Voruta . 2010-01-10 [2021-08-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3-01) (立陶宛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