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露蒂·高蒂卡絲
碧露蒂·瑪麗亞·菲洛梅娜·高蒂卡絲(立陶宛語:Birutė Marija Filomena Galdikas,1946年5月10日—),立陶宛裔加拿大籍[1]女性人類學家、靈長類學動物學家、保育生物學家暨動物行為學家,也是一位作家,現為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教授,曾獲頒加拿大勳章[2],也就是加拿大的最高平民榮譽勳章。高蒂卡絲可說是靈長類學界的紅毛猩猩權威[3],現今已知的紅毛猩猩知識,幾乎都是她的研究成果[4]。 早年生活1946年5月10日,高蒂卡絲生於德國的威斯巴登[5],雙親安塔納斯(Antanas)和菲洛梅娜(Filomena)皆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蘇佔波羅的海國家逃出的立陶宛籍難民,她有兩位弟弟和一位妹妹[6][7]。1948年高蒂卡絲兩歲時,一家人遷往加拿大,父親在魁北克省成為簽約的採銅礦工[5],隔年這一家再轉往多倫多,父親成為承包商暨採礦人,她也在那裡長大成人。童年時期,一望無涯的森林和異國風情已深深烙印在高蒂卡絲的腦海裡,她第一本在多倫多公立圖書館借的書,就是美國的童話繪本《好奇猴喬治》[8]。隨著高蒂卡絲年歲漸長,她也讀遍了《國家地理雜誌》中,珍·古德和黛安·佛西的冒險經歷[9] ,前者為英國女性動物學家,致力於黑猩猩的研究,後者為美國女性動物學家,研究山地大猩猩長達十餘年[4]。 1962年,高蒂卡絲一家搬到溫哥華,她就在那裡遇見了未來的丈夫羅德·布林達摩(英語:Rod Brindamour)。兩年後,高蒂卡絲進入英屬哥倫比亞省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家人移民至美國時,她也轉而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書,主修心理學和動物學[5]。1966年,她取得兩校聯合授予的雙學士學位,1969年,她取得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碩士學位,同年與攝影師布林達摩結婚[5]。在碩士研究所時期,高蒂卡絲結識了英裔肯亞籍的古人類學家路易斯·李奇,提議到紅毛猩猩的自然棲息地做研究,因而成為珍·古德和黛安·佛西之後,李奇的第三位徒弟[5][10]。李奇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同意在東南亞的婆羅洲建立研究設施[6][11],1978年,她以當時的研究成果作為博士研究主題,取得了UCLA的人類學博士學位[6]。 人稱「靈長類女中三傑」高蒂卡絲是紅毛猩猩研究領域的先驅,紅毛猩猩則是猩猩科一支重要原生物種,部分分布於印尼和馬來西亞。即使李奇先前並不看好,她仍說服李奇協助她組織其潛心研究[8][10],1971年,高蒂卡絲丈夫布林達摩抵達丹戎普丁國家公園保育區,其位於印尼在婆羅洲的屬地加里曼丹。高蒂卡絲是李奇指定的三位女性靈長類研究家中的第三位,允許她進入牠們的自然棲息地研究。李奇並將她們三位合稱為「靈長類女中三傑」[12],另外兩位分別為研究黑猩猩的珍·古德,以及研究山地大猩猩的黛安·佛西[4][8]。 在李奇決定指派她之前,紅毛猩猩是人類了解最少的猩猩科動物,於是李奇和國家地理學會協助高蒂卡絲建立研究營地,以期在婆羅洲進行紅毛猩猩的田野調查,她的研究廣泛囊括了牠們的行為、棲息地以及飲食習慣[8][10]。 研究與提倡保育高蒂卡絲年值25歲時就來到婆羅洲,在叢林裡展開對紅毛猩猩的田野調查;對大部分西方國家的人來說,那片叢林環境實在談不上宜居[8][10]。高蒂卡絲的研究,除了為紅毛猩猩喚起世界性的關注之外,她將印尼的生物多樣性與雨林視為一個整體,推展了科學領域中碩多無價的知識[8]。 高蒂卡絲抵達婆羅洲時,建立了一個原始的樹皮茅草小屋,稱之為「李奇營」,就在鄰近爪哇海的海邊[3]。她曾遭遇大批盜獵者、成群的水蛭,還有群集的肉食性昆蟲侵擾[3][10],但她仍咬牙苦撐了三十餘年,並大力提倡保育紅毛猩猩及牠們的雨林棲息地,後者正遭受各種因經濟而起的人為行動的迅速破壞、例如伐木、為種植棕櫚樹以取得棕櫚油而砍伐雨林、淘金礦,甚至還遭到非自然引起的火災燒燬[13]。 高蒂卡絲對保育生物學不遺餘力的行動,遠超過她的口頭呼籲,尤其重視交付給她照顧的紅毛猩猩孤兒重返大自然生活這一塊[8],這些「孤兒」原本多為非法飼養的寵物,但既有飼主無法應付牠們的聰明才智和難搞[3]。高蒂卡絲透過國際紅毛猩猩基金會 (OFI) 協助紅毛猩猩孤兒野歸之外,也涵蓋了雨林的保育行動[10]。 高蒂卡絲的貢獻曾由動物星球頻道製作成節目,主持人是史帝夫·歐文和傑夫·考文,前者是人稱「鱷魚先生」的知名澳洲保育人士暨野生動物學家,後者是知名的美國動物學家暨野生動物保育人士。《紐約時報》在 2007年1月25號登出的生物燃料報導,進一步強調了高蒂卡絲對印尼雨林保育傾注的關注和努力;《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11月號刊出的〈婆羅洲的真相時刻〉(Borneo's Moment of Truth)一文也指出,高蒂卡絲的國際紅毛猩猩基金會也參與了雨林復育計畫,協助曾遭破壞的區域重新種植原生草木。 傑出貢獻高蒂卡絲在積極為紅毛猩猩保育和雨林復育發聲同時,也並不怠慢田野調查研究的進度,她的研究年數一直在更新哺乳動物研究的最長紀錄[10]。高蒂卡絲後來的丈夫帕克·博哈(Pak Bohap)是達雅族的部落酋長,其為婆羅洲上的土生民族[10]。 高蒂卡絲撰寫了不少著作,例如《伊甸倒影:紅毛猩猩與我共處的年月》(Reflections of Eden: My Years With the Orangutans of Borneo),高蒂卡絲在這本回憶錄敘述了自己在李奇營的種種體驗,以及為將遭人捕捉的紅毛猩猩再度野放回婆羅洲雨林,如何奔走與努力[10]。 高蒂卡絲現為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的教授,該校位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本那比,她也在印尼雅加達的印度尼西亞大學享有榮譽教授的頭銜[1]。此外,高蒂卡絲亦為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的國際紅毛猩猩基金會 的總裁[2]。 獲獎與表彰紀錄美國《生活》週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及《洛杉磯時報》都專訪過高蒂卡絲[8],不少電視紀錄片也拍過她的經歷,她還二度登上《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3][10]。 1997年,高蒂卡絲獲頒泰勒環境成就獎[2];獲獎原因為其田野研究極具開創性,也因其畢生致力於環境科學的進步,就和她同為「靈長類女中三傑」的珍·古德,以及田野調查生物學家的先鋒喬治·夏勒一樣貢獻卓越。高蒂卡絲還獲頒印尼的地球英雄獎[2][10],其為蘇格蘭皇家銀行和世界動物園暨水族館協會所創立,旨在獎勵保育生態人士,高蒂卡絲既是唯一一位非印尼出生的獲獎人,同時也是第一位受印尼政府如此器重的女性[8];以及「人類起源科學獎官員」(Institute of Human Origins Science Award Officer),該非營利組織旨在復原並分析人類起源的相關化石。此外還有1993年聯合國環境署頒給高蒂卡絲全球500佳環境獎、加拿大頒發的伊莉莎白二世紀念獎章、1990年善待動物組織頒發的人道主義獎,1992年美國山巒俱樂部頒發的奇科·曼德斯獎,山巒俱樂部是一個環境組織,而奇科·曼德斯則是守護雨林的知名環保鬥士[1][14]。 相關影視作品2011年,3D紀錄片《天生愛自由》上映,主題就是高蒂卡絲與紅毛猩猩的保育行動,並由她本人現身入鏡[8]。她的相關電視紀錄片有CBS公司製作《與猿同行的她》(She Walks With Apes,2019年)[15][16],其他有《最後的靈長類女中三傑》(The Last Trimate,2008年)[17]、《自然》(Nature,2005年)[18]、《生活與時代》(Life and Times,1996年)、《國家地理特輯三十週年》(30 Years of National Geographic Specials,1995年)[19],紀錄片則有《紅毛猩猩:抓住最後一枝樹枝》(Orangutans: Grasping the Last Branch,1989年)[20]、英國第四台製作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s,1996年)[21]和《泰瑞·普萊契的叢林探險》(Terry Pratchett's Jungle Quest,1995年)[22]等。 參考來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