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翼龍屬

湖翼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前期,141–99 Ma
準噶爾翼龍(上方)與湖翼龍(下方)想像圖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准噶尔翼龙科 Dsungaripteridae
属: 湖翼龙属 Noripterus
Young, 1973
模式種
複齒湖翼龍
Noripterus complicidens

Young, 1973
異名
  • 嬌小驚恐翼龍 Phobetor parvus
    Bakhurina, 1982

湖翼龍屬學名Noripterus)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的一屬,化石被發現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連木沁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湖翼龍是準噶爾翼龍的近親,兩者生存於相同時代與地區,而體型與牙齒的差異可能導致兩者佔據者不同生態位

化石與命名

在1973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將化石進行描述、命名,模式種複齒湖翼龍N. complicidens)。屬名裡的nuur蒙古文意為「湖泊」,pteron古希臘文意為「翼」,是翼龍類的學名常見字根。

正模標本(編號V.4062)包括頭顱骨前段、下頜、脊椎骨、部分的四肢骨頭、與骨盆,也曾在蒙古國科布多省發現其他個體的化石。

楊鍾健認為湖翼龍是相當類似同時代的準噶爾翼龍,雖然體型比較小。牠們擁有長且窄的頸部脊椎,下頜前部類似準噶爾翼龍,沒有牙齒,具有冠飾。這些牙齒發展良好,而且相隔距離遠。湖翼龍的口鼻部筆直,尖端沒有往上彎曲,這點不類似準噶爾翼龍[1]

分類

因為湖翼龍與準噶爾翼龍的相似處,牠們被分類為準噶爾翼龍科的一個屬[2][3][4][5]

在1982年,Natasha Bakhurina將一個小腿骨頭(編號PIN 3953)建立為準噶爾翼龍的新種,嬌小準噶爾翼龍D. parvus)。之後發現更多標本,包含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顱骨(編號GIN 100/31)。在1986年,Natasha Bakhurina將這個種建立為新屬,嬌小驚恐翼龍Phobetor parvus),屬名是以希臘神話中的夢魘神佛貝特為名。然而,驚恐翼龍的屬名Phobetor已經取名在一屬鮋形目魚類上,所以最終還是需要另取一個新的屬名。在2009年,呂君昌等人重新研究準噶爾翼龍科的化石材料,發現湖翼龍、驚恐翼龍的化石高度類似、無法辨認,而驚恐翼龍較晚被命名,因此驚恐翼是湖翼龍的次異名[6]

由於驚恐翼龍的化石材料被重新歸類於湖翼龍,因此湖翼龍的身長比以往的估計值還大,翼展可達4公尺寬[7]

古生物學

準噶爾翼龍科動物,例如湖翼龍,被認為已適應以貝類為食,牠們使用長而狹窄、缺乏牙齒的喙狀嘴挑起適合的食物,並用粗壯的牙齒將貝殼壓碎。準噶爾翼龍科的頭顱骨、四肢、以及脊椎,比其他翼龍類的還要結實[8]

湖翼龍、體型較大的準噶爾翼龍生存於相同時代的相同地區,顯示牠們生存於內陸湖泊環境。跟準噶爾翼龍相比,湖翼龍的頭顱骨較小、牙齒較修長較虛弱,因此這兩種翼龍類可能佔據者不同生態位。準噶爾翼龍可能在湖泊淺水地區進行覓食,以有堅硬外殼的動物為食;而湖翼龍則可能以湖泊深水地區的魚類為食[6]

參考資料

  1. ^ 楊鍾健. 乌尔禾翼龙类. 新疆古生物考察报告(二)乌尔禾翼龙动物群.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甲种专刊 11. 科学出版社. 1973: 18-35. 
  2. ^ Wellnhofer, Peter.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Pterosaurs. New York: Barnes and Noble Books. 1996: 120 [1991]. ISBN 0-7607-0154-7. 
  3. ^ Kellner, Alexander W.A. Pterosaur phylogeny and comments o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group. Buffetaut, Eric; and Mazin, Jean-Michel (编). Evolution and Palaeobiology of Pterosaurs.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217. London: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03: 105-137. ISBN 1-86239-143-2. 
  4. ^ Unwin, David M. (2003) "On the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terosaurs", in Evolution and Palaeobiology of Pterosaurs, 139-190.}}
  5. ^ Unwin, David M. The Pterosaurs: From Deep Time. New York: Pi Press. 2006: 273. ISBN 978-0-13-146308-0. 
  6. ^ 6.0 6.1 Lü, J., Azuma, Y., Dong, Z., Barsbold, R., Kobayashi, Y., and Lee, Y.-N. (2009), "New material of dsungaripterid pterosaurs (Pterosauria: Pterodactyloidea) from western Mongolia and its pala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Geological Magazine, 146(5): 690-700.
  7. ^ D.M. Unwin & N.N. Bakhurina (2003), "Pterosaurs from Russia, Middle Asia and Mongolia", p. 426 In: Michael J. Benton e.a. (ed.), The Age of Dinosaurs in Russia and Mongol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 Unwin, David M. The Pterosaurs: From Deep Time. New York: Pi Press. 2006: 273. ISBN 978-0-13-146308-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