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颌翼龙属
鲸颌翼龙(学名:Balaenognathus,意为“弓头鲸的颚”)是梳颌翼龙科翼龙已灭绝的一个属,来自德国巴伐利亚晚侏罗世托雷特组。属下包括单一物种毛氏鲸颌翼龙(B. maeuseri),所知于一副关节连接的近完整骨骼。[1] 发现与命名鲸颌翼龙正模标本NKMB P2011-633发现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瓦滕多夫附近晚侏罗世启莫里阶至提通阶的托雷特组沉积物中。该化石是2011年收集鳄形超目骨骼时意外发现的。标本是一具保存完好、关节连接的近完整个体,少数部位保存了皮膜软组织。标本保存于由17块碎片组成石板之上,仅缺少部分左翼指掌骨(即翼指指骨关节区域),包括左翼三根手指及一小块左髂骨。[1] 2023年,马提尔等人根据此化石遗骸描述了翼龙目梳颌翼龙科新属新种毛氏鲸颌翼龙(Balaenognathus maeuseri)。属名组合弓头鲸学名Balaena mysticetus和拉丁语单词gnathus(意为“颚”),指其推测所具有的滤食习性。种名致敬论文发表前便已去世的共同作者马蒂亚斯·毛瑟(Matthias Mäuser)。[1] 描述鲸颌翼龙是种翼展1.17米(3.8英尺)的中型梳颌翼龙科。其肢体骨骼比例类似鹅喙翼龙与南翼龙。其吻部在翼龙类中非常独特,吻尖形成了宽阔的抹刀形。上颚比下颚弯曲得更为强烈,表明鲸颌翼龙双颚不能完全闭合。正模标本拥有超过480颗针形牙齿,牙齿末端呈钩状。牙齿仅存在于双颚两侧,前端则什么也没有。[1] 古生物学特化的齿列及抹刀形吻突强烈暗示鲸颌翼龙适应于滤食生活。鲸颌翼龙可能在富含浮游生物的水中摄取食物,并食用其牙齿充当过滤网。这些牙齿可让水流通过无齿的前颚,并为腭部中线上的嵴所分开。水可以通过两侧互相啮合的牙齿排出去,从而将食物滤出。[1] 马提尔等人(2023年)提出三种在进食同时维持水流的可能策略。首先,存在主动强塞摄食的可能性,这需要动物在水中向前移动头部。然而,作者认为由于水体存在较高的阻力及抗力,因此一只个体不可能一边飞行一边将双颚掠过水面。强塞摄食的替代形式是涉水,推动头部经过水体。但这种方式也不太可能,因为翼龙颈部过短而无法有效促使头部浸入水下。若鲸颌翼龙真以此方法摄食,则头部最有效角度是与水面成30°左右稍微浸入水中。[1] 提出的第二种摄食策略是被动的悬浮物摄食,但几乎只在现生无脊椎动物中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头部仍在自然水流方向上保持静止,从而将悬浮的食物冲入口中。为提升效率,水体必须富含食物颗粒,且动物还需进一步依赖流速及深度的水体以便于站在水流中。[1] 马提尔等人提出的第三种策略口腔抽息与某些现存钻水鸭类似,即通过口腔生成高速水流。下颌降肌利用后关节突作为杠杆打开口腔,在前端产生吸力将水吸入,口腔闭合时即可获取食物。相对灵活的牙冠有助于确保齿列互锁。下颌弯曲可能导致前端水的流失,但可通过强有力的舌头垂直向下运动增强吞咽能力来补偿。向上移动会增强挤压作用。使用这种策略,动物头部可完全浸没在水下。鲸颌翼龙可能同时采用消极的悬浮物摄食和口腔抽息。[1] 分类马提尔等人(2023年)将本属恢复为梳颌翼龙科成员作为黎明神龙翼龙、剑头翼龙、飞龙、莫干翼龙及枪嘴翼龙组成的演化支的姐妹群。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1]
古生态学鲸颌翼龙发现于托雷特组的一层中,其地质年龄处于152.1 ± 0.9至157.3 ± 1.0百万年之前。恐龙类的似松鼠龙也是从该地层中描述的。[2]此外当地还发现了鳄形超目、龟鳖目(宽胸龟属)、喙头目(井楔齿蜥属)、鱼类和菊石(欧多克斯沟纹冠菊石)等化石。[3]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