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虾属
高棘小熊蝦(學名:Ursulinacaris grallae)又稱雙棘蝦,是小熊虾屬(學名:Ursulinacaris)的唯一個物种。此動物的前附肢化石雖然在1996年被發現,但在2019年才正式發表。[1]其生活在寒武紀第三期的加拿大和美國海裡。[1]高棘小熊虾的前附肢與其他赫德蝦的前附肢類似,特別是史丹利蝦屬(Stanleycaris)[3][4],與所有其他赫德蝦不同,此種腹側內側擁有成對細長且刀片狀的刺。[1][5]在馬朱母地層(Marjum Formation)和山督地層(Sandu Formation)也有發現相似的前附肢化石。[3][4]假如雙棘蝦不是皮托蝦屬相似種,那需要其他化石證明系統發生學的意義。[5] 命名與發現小熊虾的化石是在加拿大西北領地帽山地層(Mount Cap Formation)裡的小熊生物群(Little Bear biota)和美國內華達州奈縣拉斯槍斯山脈(Last Chance Range)卡拉拉地層(Carrara Formation)裡的詹樂石灰岩段(Jangle Limestone Member)。[1] Ursulinacaris源自拉丁語:“ursulina”,“ursa”的指小詞的形容詞,意思是“來自小熊”,指的是發現化石的地點;“caris”的意思是“虾”,是恐蝦綱的常用作學名的字尾。种加词來自拉丁語:“grallae”的意思是“高蹺”,对应其細長的附肢内叶形態。 目前小熊虾的标本共有:GSC 140185、GSC 135494、GSC 140184、GSC 140186、KUMIP 492945。[1] 特徵由於目前只發現小熊虾的前附肢化石,所以目前無法確認其他部分的外觀是否正確。[1] 前附肢前附肢的全長約13毫米至24毫米,且總共12個節。在前附肢的其中兩節為連接頭部以及前附肢的部分(稱作柄节,shaft),兩個都差不多高,且在第二個只有一根稍微彎曲的刺。往後的五節它們的高度都是寬度至少兩倍長。而且它們的腹側都有一對的又細又直的刺,外側邊緣有四個小刺。而第8節(包含前面的端節)和更後面的節變得更寬、更短。而且刺的長度為節的高度還有長兩倍。第八節和第九節(不確定)都有一對更短的刺,其中第八節的比第九節的還要長。在前附肢背緣有細小的刺,末端還有一個不確定是否存在的刺。[1] 在許多赫德蝦科里的赫德蝦屬(Hurdia)、斯坦利蝦屬(Stanleycaris)和2010年在伯吉斯頁岩(Burgess Shale)發現可能為皮托蝦屬(Peytoia)的前附肢化石,都有在前附肢末端發現短的刺,特別是。端節的判斷是這個節的刺是否與後面的刺形態不相同,而且端節的刺也不是成對或有小刺在上,但是這些特徵從未發現過其他放射齒目的物種。同樣在端節都有一根彎曲的刺。[1]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