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二戰坦克登陸艦的技術圖紙
坦克登陆舰 (英文 :Tank landing ship)是登陆舰 的一种,最初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建造的一种军舰,用以将坦克、车辆、货物、登陆部队在没有码头的地方直接运送到岸上,以此支援登陆战 。坦克登陆舰的船首有一扇大门可以打开,作战车辆和物资可通过坡道进出。
諾曼第登陸戰 由於可用的戰車登陸艦不足而推遲一個月,以生產更多戰車登陸艦。登陸戰的第一天有311艘戰車登陸艦參戰。[ 1]
設計
英國海軍部 根據1940年英國從敦克爾克大撤退 的經驗,提出同盟國需要能遠洋航行的大型艦艇,在歐洲大陸的兩棲作戰 中運送戰車等車輛靠岸。1941年8月,美國總統 羅斯福 和英國首相 邱吉爾 在阿真舍海軍基地 舉行會議 ,同意了海軍部的觀點。1941年11月,海軍部的代表團抵達美國,與美國海軍艦船局 合作開發,決定由艦船局負責設計艦艇。艦船局的初步設計處長約翰·尼德米爾 幾天內設計了戰車登陸艦的草圖。英國海軍部於1941年11月5日收到草圖,立即同意,並要求美國根據租借法案 為皇家海軍 建造200艘戰車登陸艦。草圖經過修改後做成比例模型,於1942年1月在華盛頓特區 的泰勒船模試驗槽 開始測試。第一批登陸艦於1942年6月10日動工,同年10月下水。[ 2] :569-571
該設計採用新的壓載系統,在遠洋航行時汲水壓艙,增加艦身吃水,以保持航行穩定;在登陸時放水減少艦身吃水,以靠近灘頭。它可以載重2,100 LT(2,134 t),艦艏 有兩扇寬14英尺(4.3米)的門向外打開,方便卸貨。下甲板是坦克甲板,可以裝載20輛謝爾曼坦克 。較輕的車輛裝載於上層甲板。[ 3]
英美將該設計稱為「盟軍二型戰車登陸艦」[ 註 1] ,由美國製造;英國設計的稱為一型和三型戰車登陸艦,由大英國協 製造[ 5] :827–828 [ 6] 。美國在二戰期間建造了約1,052艘二型戰車登陸艦[ 註 2] ,設計大致相同,分成三級:LST-1級、LST-491級和LST-542級。[ 註 3] [ 6] 由於LST-542級的首艦後來命名為奇蘭郡號 [ 6] [ 21] ,所以有時稱為奇蘭郡 級[ 22] [ 23] ,鄧志忠 稱為LST-542郡級。[ 24] [ 25] [ 註 4] 此級比前級(LST-491級)火力強,並加裝了蒸餾水 設備。[ 21] 這些設計變更 使此級遠洋航行時載重降為1,900 LT(1,930 t)。[ 30] [ 31]
韓戰前美國僅再造了兩艘塔爾博特郡級戰車登陸艦 ,這是史上唯一由蒸汽機推動的一級戰車登陸艦。但韓戰時仁川登陸 的成功使得兩棲登陸再度受到重視,美國因此建造了15艘泰勒博恩堂區級戰車登陸艦 ,此級長度增加56英尺,將柴油引擎從兩具增加到四具,航速也提升為15節。武器升級為三門雙聯裝Mk 22型3吋50倍徑艦砲 。1950年代末設計了7艘德索托郡級戰車登陸艦 ,航速提升到17.5節。[ 2] :571
1969年開始服役的20艘新港級戰車登陸艦 為了近一步提高航速,艦艏從「開口笑」改成飛剪式,搶灘時放下長度34公尺的登陸跳板,車輛可從艦上直接經過登陸跳板開下船,航速因此可提升為20節。此外艦尾也設置了兩棲車輛出口,可讓兩棲車輛進行搶攤或是讓小型機械登陸艇轉運裝備。新港級的航速使它能與船塢登陸艦 及直昇機登陸突擊艦 一起行動。[ 2] :571-572
美國援華的戰車登陸艦,中華民國將「二型戰車登陸艦」分級為「中海級 」,「新港級 」分級為「中和級 」。
逸聞
約翰·韋恩 主演的海蜂突擊隊 中有著名的一場戲,是戰車登陸艦遭敵火攻擊,一名海蜂 把推土機 從登陸艦上開下來,活埋了碉堡中的日軍[ 32] 。這場戲是根據寶藏群島戰役 中Aurelio Tassone的事蹟改編[ 33] ,他因此獲得銀星勳章 [ 34] 。
美國戰車登陸艦船廠舷號列表
船廠
城市
州
舷號
American Bridge Co.
Ambridge
PA
137-141, 261-295, 653-681, 754-771, 829-849, 1081-1095
Avondale Shipyard
Avondale
LI
1171, 1173-1178
巴斯鋼鐵廠
Bath
ME
1156-1170
Bethlehem-Fairfield Co.
Baltimore
MD
401-430
Bethlehem-Hingham
Hingham
MA
906-979, 1060-1080
Bethlehem Steel
Quincy
MA
361-382, 1004-1027
Boston Navy Yard
Boston
MA
301-310, 980-1003, 1028-1037, 1153-1154
Charleston Navy Yard
Charleston
SC
353-360
Chicago Bridge & Iron
Seneca
IL
132-136, 197-231, 511-522, 600-652, 772-774, 850-860, 1115-1152
Dravo Corp.
Pittsburgh
PA
1-5, 7-15, 17-20, 22-24, 26-60, 730-753, 775-796, 884-905, 1038-1059
Dravo Corp.
Wilmington
DE
6, 16, 21, 25
Jeffersonville Boat
Jeffersonville
IN
61-84, 117-121, 181, 501-510, 523-530, 682-729, 797-805, 861-873, 1096-1100
Kaiser Inc.
Vancouver
WA
446-475
Kaiser Inc.
Richmond
CA
476-490
Missouri Valley Bridge & Iron
Evansville
IN
122-131, 157-180, 237-247, 491-500, 531-599, 806-828, 874-883, 1101-1114
紐波特紐斯造船廠
Newport News
VA
383-400
Norfolk Navy Yard
Norfolk
VA
333-352
費城海軍船塢
Philadelphia
PA
319-332, 1179-1198
[ 35]
各國坦克登陸艦
参见
腳註
參考文獻
^ Craig L. Symonds. World War II at Sea: A Global Histor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525–526 [2020-08-27 ] . ISBN 978-0-19-024367-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28).
^ 2.0 2.1 2.2 2.3 2.4 2.5 Naval History Division, Department of the Navy, Washington. Appendix - TANK LANDING SHIPS (LST) . James L. Mooney (编).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VII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June 1981 [1959年出版第一冊] [2020-08-19 ] . ISBN 978-0-16-002038-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9).
HTML節錄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Landing ship, tank - naval ship . 《大英百科全書 》. 大英百科公司. [2020-08-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6-14).
^ Christopher B. Havern Sr. Chapter 10 “Supplied Flag to Marines to Fly from Mt. Suribachi”: Confirming the Role of LST-779 in the Second Flag Raising (PDF) . Breanne Robertson (编). Investigating Iwo: The Flag Raisings in Myth, Memory, & Esprit de Corps . Marine Corps University Press. 2019: 171–172,345 [2020-08-14 ] . ISBN 978016095331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4-15).
^ 5.0 5.1 Robert W. Coakley; Richard M. Leighton. Global Logistics and Strategy: 1943-1945 .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1968 [2022-01-2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4-08).
^ 6.0 6.1 6.2 6.3 6.4 Tank Landing Ship (LST) . NavSource Naval History. [2020-08-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4-29).
^ 取消合約的舷號是:85-116、142-156、182-196、232-236、248-260、296-300、431-445。見該書附錄第586, 590, 594, 599, 601, 606, 623頁。
^ 8.0 8.1 8.2 Gordon L. Rottman. Landing Ship, Tank (LST) 1942–2002 . New Vanguard 115.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 September 2012 [2022-01-28 ] . ISBN 978-1-78200-489-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4-17).
^ H. Res. 1316 - Honoring the service of the Navy and Coast Guard veterans who served on the Landing Ship Tank (LST) amphibious landing craft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Korean war, the Vietnam war, Operation Desert Storm, and global operations through 2002 and recognizing the essential role played by LST amphibious craft during these conflicts.110th Congress (2007-2008) [眾議院1316號決議] . 美國眾議院 . August 1, 2008 [2020-08-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9). Whereas 1,051 LST amphibious craft were constructed during World War II
^ Paula Ussery, Army Heritage Museum. LST in WWII . 美國陸軍 . 2008-06-16 [2020-08-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9). by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1,051 of the vessels had been built.
^ Indispensable Ship: The Role of LST Ship Building . Ambridge Connection. Ambridge, PA. [2020-08-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9).
^ LST returns to Chester . County Journal. Percy, Illinois. 2018-09-06 [2020-08-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9).
^ 'Nansemond County'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 美國海軍部 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 'LST-1064'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 美國海軍部 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 Nansemond County (LST-1064) . www.hazegray.org. [2020-08-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1-12).
^ 'Sedgwick County (LST-1123)'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 美國海軍部 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 'LST-1123'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 美國海軍部 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 SEDGWICK COUNT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azegray.org
^ 19.0 19.1 Ships By Category - LST : TANK LANDING SHIP . 美國海軍船籍 . [2020-08-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24).
^ 80-G-172986 Camouflage Measure 31, Design 11L . 美國海軍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2020-08-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9).
^ 21.0 21.1 LST-542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 美國海軍部 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 James T. Roberts, Captain, USAF; Edwin P. Ruhmann, IV, Captain, USAF. Milit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953 (PDF) (碩士论文). Air Forc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101. June 1979 [2022-01-28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08-19).
^ L 201 Endurance [Chelan County Class] - 1997, LST 542, Ex-USN . Command: Modern Air Naval Operations Database. [2020-08-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23).
^ 24.0 24.1 鄧志忠. 制海雙「雄」 攜手護海疆 . 《奮鬥月刊》. No. 762期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民國65年7月] [2020-08-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5-13).
^ 鄧志忠. 跨越世紀的艨艟巨艦 海軍高雄軍艦 (PDF) . 《海軍軍官》季刊. Vol. 36 no. 1. 2002年1月: 22頁 [民國91年1月] [2020-08-15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08-19).
^ Lt. T. B. Grassey, USNR (R). What’s In a Name? .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Vol. 99/2/840. February 1973: 44 [2020-08-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9).
^ 中海軍艦及相關文物 . 中華民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2020-08-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4).
^ 中建軍艦艦長 黃愛群; 中基軍艦艦長及兩棲艦隊艦隊長 陸如龍. 憶海軍中字型艦 . 榮光雙周刊. No. 2294期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2016年6月15日 [2020年8月15日]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年8月19日).
^ Tracing our Origins . 新加坡共和國海軍 . [2020-08-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6-07).
^ The History of LSTs . US LST Association. [2020-08-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9).
^ Daniel E. Barbey. MacArthur's Amphibious Navy: Seventh Amphibious Force Operations, 1943-1945 . Annapolis, M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69: 360 [2020-08-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19).
^ Samuel J. Cox, Director NHHC. H-024-1: Operation Cherryblossom — The Invasion of Bougainville and Victory in the Solomon Islands . H-Gram. No. 24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December 2018: 6 [2020-08-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6-15).
^ Reg Newell. Operation Goodtime and the Battle of the Treasury Islands, 1943: The World War II Invasion by United States and New Zealand Forces . McFarland. 21 September 2012: 107–109 [2020-08-28 ] . ISBN 978-0-7864-6849-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28).
^ Aurelio Tassone . Military Times Hall of Valor. [2020-08-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28).
^ 資料來自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出版的Role of the LSTs (Landing Ship Tank) in WW II Amphibious Operatio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第四頁,可與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的資料對照。
^ Appendix - TANK LANDING SHIPS (LST)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 美國海軍部 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 LST-542 .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 美國海軍部 歷史與遺產司令部 .
^ Tank Landing Ship (LST) . navsource.org. [2021-10-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