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禮
吳守禮(1909年3月17日—2005年10月14日),字從宜,生於日治臺灣台南州台南市,語言學家,主要研究中國文學和臺灣話,亦擅長華語。 生平吳守禮出生在臺南市,父親吳筱霞為地方士紳,喜愛漢詩文,常與文友相唱和。吳守禮在詩文薈萃的臺南吳園出生、成長,後因父親職務之故,隨其遷居於彰化和台中等地。畢業於臺中州立第一中學校(今臺中一中)之後,先後進入臺北高等學校與臺北帝國大學就讀。[1] 吳守禮在臺北高校文科乙類,主修德文,認識到德意志學者「為學問而學問」的治學精神。在進入臺北帝大的文政學部文學科東洋文學專攻(日本的東洋學主要指漢學)後,在日本漢學家神田喜一郎的指導下,接觸了考據學與校勘學的研究方法,以及京都漢學派的學風。[2] 畢業之後,吳守禮留在文政學部擔任副手,持續研究數年後,接受神田教授的推薦,前往京都東方文化研究所(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參與所藏文獻及圖書的整理工作,在學習北京話的同時,一邊觀察京都派的研究方法。 戰爭期間回到臺灣,進入當時臺北帝大剛成立的南方人文研究所,開始著手於福建歷史及語言的研究,並在終戰當日,完成日文版《福建語研究導論:民族與語言》,戰後將其譯為中文,發表於《人文科學論叢 第一輯》(1949)。 戰後初期,吳守禮曾任職於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協助臺灣方音符號的推廣,同時在臺灣大學擔任副教授,主要教授國語課程。 先後完成《臺灣省通志稿 卷二 人民志語言篇》(1954)與《荔鏡記戲文研究 校勘篇》(1961)等學術專著之後,吳守禮更投入早期閩南戲曲荔鏡記各版本文獻的蒐集、整理與考證的研究工作,而這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成就。 2000年,以九十二歲高齡,出版苦心編纂二十二年的權威字典《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全書收錄近一萬三千字,約六萬條詞目,總字數近五百萬字[3]。 著作字辭典
閩臺方言史資料研究叢刊
註釋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