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沃伦 (英語:Earl Warren ,1891年3月19日—1974年7月9日),美国 著名政治家、法学 家,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 (1953年-1969年)、第30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 (1943年-1953年)。[ 1] [ 2] 他也曾担任沃伦委员会 的主席,负责调查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案 。[ 1] 截至目前,沃倫是最后一位曾在政府内担任过要职的美国首席大法官,他被广泛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大法官和政治领袖之一,其主政下的美国最高法院 (沃伦法院 )主导了美国近代史上一场划时代的自由主义 “宪政 革命”。[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沃伦出生于美国洛杉矶 ,在加州 的贝克斯菲尔德 长大,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 ,先后获得本科学位(1912年)及法律博士 学位(1914年)。[ 1] [ 11] 1920-1943年间,他先后担任旧金山湾区 奥克兰市 副检察官、阿拉米达县 地方检察官、加州检察总长 等职务,是加州共和黨 的领导人之一。1943年他就职第30任加州州长 ,并于1946年及1951年连续两次成功连任,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三届的加州州长。[ 2] 在沃伦担任州长期间,加州的经济迅速发展,以加州大学 为首的公立大学体系 日趋完善,州内的种族隔离 逐渐瓦解,而沃伦也参加了1945年的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 、见证了《联合国宪章 》在加州旧金山 的签署。[ 2] [ 12]
在1948年美国总统选举 中,沃伦作为托马斯·杜威 的竞选搭档、参选美国副总统 ,但杜威最终败给了民主党 参选人哈里·杜鲁门 ;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 中,沃伦寻求共和黨 的提名参选,但共和党最终提名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13] 1953年,美国第34任当选总统艾森豪威尔任命厄尔·沃伦作为第14任美国最高法院 首席大法官。[ 2] 在担任首席大法官期间,沃伦领导的最高法院成为了美国自由主义 、进步主义 的堡垒,作出了确立美国“一人一票 ”民主普选 制、禁止种族隔离 、推广权利法案 、政教分离 、逮捕 程序改革(米兰达警告 )、抗击麦卡锡主义 、保障言论自由 、保障婚姻自由等众多里程碑式的判决,他还协助废除了美国的种族隔离法——吉姆·克劳法 。[ 7] [ 8] [ 14] [ 15] [ 16]
1969年6月,厄尔·沃伦从最高法院正式退休,由联邦上诉法院 的保守派法官沃伦·厄尔·伯格 (伯格法院 )继任首席大法官。[ 1] [ 17] 尽管沃伦法院 所作的部分判决受到了许多保守派 人士的批评,但却获得了民主自由派 人士的广泛支持和称赞,而且这些裁决几乎没有被沃伦法院的继任者们所推翻。2006年12月,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 》将沃伦评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American History)”第29名,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有影响力的首席大法官、仅次于约翰·马歇尔 。[ 3] [ 18]
早年生活
1918年沃伦参加美国陆军 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 )
厄尔·沃伦於1891年3月19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 的洛杉矶 ,父亲米西斯·沃伦(Methias Warren)是挪威 移民,母亲克莉丝托·沃伦(Crystal Hernlund)是瑞典 移民,沃伦还有一个姐姐艾希尔·沃伦(Ethel Warren)。[ 19] 沃伦的父母亲在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 结婚,1889年两人移居南加州,父亲米西斯在南太平洋运输公司 工作。1896年,沃伦随父母搬到了加州的贝克斯菲尔德 ,而他也在那里长大成人。[ 19]
1908年,沃伦从加州克恩县 的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后,他进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 深造,以期成为一名律师 。他最初选择攻读政治科学 专业,期间也受到了当时美国进步主义 思潮的影响。在大四的时候,沃伦进入了伯克利的法律系(后来被重新命名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 ),1912年他获得了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本科学位(B.A.),尽管后来伯克利法学院的院长一度想将他劝退,但1914年沃伦最终还是获得了伯克利法学院的法律博士 学位(J.D.)。[ 11] [ 19]
和法学院其他同学一样,沃伦从伯克利一毕业就免试获得了加州律师从业资格 。从法学院毕业之后,他曾在旧金山 的“联合石油公司(Associated Oil Company)”工作。但他并不喜欢在石油公司的工作,并且目睹了许多腐败 现象。很快,他便转行进入了奥克兰 的私人律师事务所 “鲁滨逊与鲁滨逊(Robinson and Robinson)”。[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后,美国于1917年4月正式参战,沃伦最初志愿申请加入一个美军军官训练营(officer training camp),但因为患了痔疮 而被拒绝。[ 5] [ 19] 当他通过手术移除痔疮、身体完全恢复后,训练营已经结束,沃伦只能于1917年8月以二等兵 (private)的身份加入美国陆军 。[ 24] [ 25] 1918年5月,他晋升到少尉 (second lieutenant)军衔,之后他一路晋升到中尉 (first lieutenant)军衔。[ 24] [ 25] 一战结束后,沃伦回到加州奥克兰 ,但依然保持美國陸軍預備役 的身份直至1934年,那年他最终晋升到上尉 (captain)军衔。
地方检察官
奥克兰市
1918年底,沃伦回到奥克兰 ,成为了加州众议院 新当选议员莱昂·E·格雷(Leon E. Gray)的助理,他们之前在奥克兰私人律师所工作的时候就认识。[ 27] 1919年,他当选奥克兰的副检察官(Deputy City Attorney)。[ 19]
阿拉米达县
加州阿拉米达县 高等法院(1934年竣工)
1920年,沃伦当选旧金山湾区 阿拉米达县 的副助理检察官(Deputy Assistant District Attorney)。[ 19] 1925年,在时任加州州长弗伦德·理查德森 等人的支持下,他升任为阿拉米达县的地方检察官(District Attorney)。 [ 1] [ 23]
在担任阿拉米达县的地方检察官期间,沃伦因其“实干反腐、公正不阿、无论党派”的作风在加州内赢得了声誉,此外他还提出了4项改革加州司法部门和执法部门的提案、获得认可。[ 28] 他鼎力支持各执法部门的自治,但同时也认为警方和检方应当公正公平行事。此外,与其他1920年代的地方检察官不同,沃伦在其任内严格执行美国禁酒令 。
1927年,沃伦发起了对阿拉米达县治安官 伯顿·贝克 的反腐败调查。这场调查被当时的一些美国媒体称为是“美国历史上对受贿行为最彻底的一次揭露”,而沃伦也于1930年在阿拉米达县高等法院(Superior Court)赢得了对贝克的诉讼。沃伦在工作上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全国上下的瞩目,在一项1931年的针对全美执法官员的民调中,沃伦被评为“工作最上进、政治最独立的美国地方检察官。”
在担任阿拉米达县地方检察官期间,沃伦曾于1926年、1930年、1934年三度连任,被称为“罪犯的剋星(crime fighter)”。[ 23] [ 33] 沃伦在1926年竞选期间拒绝接受政治赞助,他的竞选活动几乎完全依靠自费。[ 23] 相比于竞选对手,沃伦很明显在财政上处于劣势,但他最终的得票依然以大比例获胜。 而到了1930年,他的连任几乎毫无悬念,其他的候选人并未对其造成实质性的挑战。
加州检察总长
政绩
第20任加州检察总长 厄尔·沃伦
1938年底,沃伦获选为第20任加州检察总长 ,1939年1月3日正式上任。[ 36] 沃伦在检察总长的竞选过程中,由于当时政策允许一个人参加多个党派的提名,沃伦同时参加了共和黨 、民主党 和加州进步党 的三个党内初选,并保留加州共和党主席的身份直到1938年4月。最终,沃伦同时赢得了三个党派的党内初选,毫无悬念地当选了加州检察总长。
在当选检察总长后,沃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将州内的执法部门 以不同片区进行划分,并大力在全州范围内对犯罪展开预防。他在任內嚴正執法,當時被譽為最有效率的檢察总長 。他最主要的政绩之一就是打击从南加州 出海的各种赌博船只, 还延续了前任检察总长的许多政策,包括优生学 法的绝育 措施等等。[ 39] 在担任加州检察总长期间,沃伦曾经任命伯克利加州大学 的法学教授罗杰·托雷诺 作为他的一个副检察长(Deputy Attorney General),而托雷诺之后成为了第23任加州首席大法官 、也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法官及法学家之一。[ 41] [ 42] [ 43]
日裔美国人隔离
沃伦在担任檢察總長期間,1941年12月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 ,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时,美国政府認為日裔移民可能從事間諜 行動,而沃伦也公開支持美國軍方 所提出隔離日本人及日裔移民的方案 。沃伦曾于1942年1月说道:“日本人如今在加州就好像整个美国民间防线的阿喀琉斯之踵 。”虽然对美籍日本人进行隔离的最终决定是由约翰·L·德威特 将军作出的,但沃伦的公开表态确实给这项隔离举措提供了重要支持。
到了1944年初,沃伦开始对此事感到懊悔,而他也于1944年12月批准了美国联邦政府 允许美籍日本人返回加州的决定。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沃伦写道:
我对那项隔离命令和我自己的证词感到非常懊悔,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美国对于自由和公民人权的定义……每当我想起那些无辜的孩童被强制从家里、学校和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带走,我的良心备受谴责……如此莽撞的行动是错误的,而且当时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那些日本移民对美国有任何不忠。——《沃伦回忆录》(1997年)[ 48]
加州州长
州长竞选
沃伦担任加州州长时期
沃伦早期虽然是共和黨 人,在政治上卻標榜摒棄黨派成見。[ 2] [ 49] 1942年州長選舉,沃伦同時參加共和黨和民主党 的两个黨內初選、赢得了共和党的初选,他甚至差点击败時任州長卡尔伯·特奥尔森 也赢得民主党的初选。1942年11月,沃伦在最终选举中顺利击败特奥尔森、当选新一任加州州长。[ 2]
1946年州長選舉 ,沃伦谋求连任,他同時贏得了共和黨與民主黨的黨內初選,并成功连任加州州长。1951年他再度成功連任,成為加州史上第一位连续擔任三屆的州長 (截止2019年,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 2]
执政政策
沃伦在担任加州州长期间,“州长”及“州政府”的行政方式实现了现代化变革,着重强调效率和计划。[ 2] [ 19] 由於加州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及沃伦的改革計畫及行政效率,在沃伦州长任內,加州的收入、預算及建設節節增加,为二战后直到1960年代中期的近20年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2] [ 19] 在他任内,加州失业保险金逐渐提高、消费税 下降、退休金 上涨,而加州的医疗及监狱系统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 [ 19] 1940-1950年的十年间,加州的人口增长超过50%,而沃伦的改革也为新到来的人口提供了各种便利服务。
此外,沃伦协助瓦解了加州对墨西哥 裔、华裔 的种族隔离以及反异族通婚法 ,还为加州建设了以加州大学 为核心的声望卓著的公立大学系统 ,为几代加州人提供了质高价廉的高等教育。[ 2] [ 54] 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沃伦在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 (俗称“旧金山会议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他也见证了《联合国宪章 》在加州旧金山 的顺利签署。[ 2] [ 12] [ 55]
虽然沃伦从第二任州长任期起曾多次提出全面實施醫療保險 法案,但均遭州議會 否決。 他曾试图建立一个研究“就业歧视”的委员会,但也被共和党多数的州议会给否决。
国家政治
沃伦在政治光譜 上被視為共和黨的溫和派。[ 19] 由於沃伦在加州的政績及全國的知名度,1948年他曾參加共和黨 的美国總統候選人的黨內初選,但因得票不盡理想而退出。[ 13] 後來在贏得初選的紐約州州長 托马斯·杜威 极力邀請下,沃伦同意搭档、成为美国副總統 候選人,但在該次大選中,杜威最终以些微之差败给了后来的美国總統哈利·杜鲁门 。[ 13] [ 58] 这次竞选也成为沃伦一生中唯一一次失败的竞选。[ 60]
美国首席大法官
法官任命
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 厄尔·沃伦 1952年,沃伦又被視為共和黨 的熱門總統候選人之一,但因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五星上將的參選而退出。作為退選的交換條件,艾森豪威尔向沃伦保证,未来如果美国最高法院 大法官的职位出现空缺,就提名沃伦接任。沃伦起初同意加入第34任美国当选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内阁,并担任美國訟務次長 。但巧合的是,1953年9月,时任美国首席大法官 弗雷德·文森 突发心脏病 逝世,而艾森豪威尔也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信守承诺、提名厄尔·沃伦继任首席大法官。 艾森豪威尔在写给其兄弟的信中说道:“沃伦拥有17年的公法 从业经验,而且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一直是一个保守派内的自由主义者,我相信他身上融合了最高法院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维。”
1953年10月,沃伦接受了艾森豪威尔的休会任命 、出任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 ,而1954年3月美国国会参议院 也正式批准了该提名。[ 1] 截止2019年,沃伦大法官是最后一位曾经在美国政府内担任过要职的首席大法官。[ 2]
出乎眾人意料,原本屬於溫和保守派(共和黨 )的沃伦上任後,在其盟友小威廉·布伦南 大法官等人的协助下,带领最高法院頻頻作出傾向自由派 (民主党 )的判決,以至于曾有评论称,属于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後來評論提名沃伦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the biggest damn-fool mistake I ever made)”。[ 13] [ 66] [ 67] [ a]
任内判决
厄尔·沃伦担任美国首席大法官 期间(1953年-1969年),在自由派大法官小威廉·布伦南 、休戈·布莱克 、威廉·道格拉斯 等人的协助下,美国最高法院(常称为沃伦法院 )成为了美国自由主义 、进步主义 的堡垒。[ 5] [ 6] [ 8] [ 9] [ 10] [ 66] 沃伦法院曾作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判决,主要包括:
沃伦委员会
沃伦委员会向总统林登·约翰逊 提交肯尼迪遇刺案 的最终报告(沃伦报告 )
1963年,约翰·肯尼迪 总统 遇刺 后,新继任总统林登·约翰逊 任命厄尔·沃伦担任刺杀案的调查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又称沃伦委员会 。[ 84] 1963年12月-1964年10月, 沃伦同时担任首席大法官以及沃伦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由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成员共同组成。然而这段经历对沃伦来说并不愉快,因为作为法官他必须坚持公平和正义,但作为政治家他也明白有些事情必须保密、不能公开。最终,沃伦为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能达成一致、在最后的报告上签名,他在几个问题上做了妥协。该委员会得出最终结论是:行刺纯属个人所为(即是由槍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負全責)。
虽然《沃伦报告 》公布后的初期受到了好评,但它逐渐变为了一份充满争议的文件。[ 87] 当时,美国国内、国外的许多人都怀疑对肯尼迪的刺杀事件是由古巴 或者美国右翼团体 策划的,1967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 显示大部分美国人不相信奥斯瓦尔德是单独行动的唯一刺客 。沃伦委员会也因为没有向民众公开某些政府的核心机密而受到质疑,沃伦报告所缺乏的真诚度更是激起了民众的反政府情绪,进而在民间诞生了许多阴谋论。[ 89] [ 90] 许多阴谋论者一直质疑沃伦报告中的许多关键证据缺失或被曲解,并且有许多逻辑矛盾。 沃伦自身相信奥斯瓦尔德是单独行动的、未受到指使,他曾写到:“暗杀事件的真相本身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到让许多人宁愿相信它的实际情况应当非常复杂并且充满了阴谋。”
退休情况
沃伦法院 (1953年-1969年)
到了1968年,沃伦已经准备好从最高法院退休,因为他想和太太去环游世界,而且他担心自己年事已高,最终会像休戈·布莱克 、威廉·道格拉斯 两位大法官一样精神衰退。与此同时,他也担心理查德·尼克松 会赢得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 ,而如果他退休,尼克松就可能会任命一个保守主义者接替他担任首席大法官。最终,1968年6月,沃伦还是向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 递交辞呈,但辞呈只有在下一任首席大法官的提名在国会通过后才会生效。当时,大约有一半的共和党参议员反对总统选举前任命最高法院的新成员。
期间,林登·约翰逊曾提名沃伦法院内的大法官亚伯拉罕·亚伯·方特斯 接任沃伦。但是该提名遭到了共和党议员和南部各州民主党议员的联合反对。最终,约翰逊撤回了该提名。1969年初,沃伦发现方特斯私下里和华尔街 的一个投资人签订了每年2万美金的合同、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沃伦立刻要求方特斯从最高法院辞职,而方斯特在深思熟虑后同意了。[ 93]
1968年底,共和党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 击败民主党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 当选第37任美国总统。[ 94] 沃伦虽然不情愿将被尼克松任命的保守派大法官接替,但他还是拒绝收回先前的首席大法官辞呈,因为他不想让他的辞职显得富有政治色彩。1969年6月23日,厄尔·沃伦正式从美国最高法院退休,由尼克松提名的联邦上诉法院 保守派法官沃伦·厄尔·伯格 接任首席大法官,而尼克松的这个提名人选并未提前征询过厄尔·沃伦的意见。[ 1] [ 17] 沃伦后来在谈到从最高法院退休时说:“我希望沃伦法院 被铭记为一个人民的法院(I would like the Court to be remembered as the people's court)。”[ 24]
退休后,沃伦曾表态反对越南战争 、支持消除贫困。 他虽然在公开场合没有批评继任的伯格法院 ,但私下里还是对该法院的许多保守派立场感到忧虑。 而沃伦对尼克松的评价一直很低,1972年的水门事件 丑闻爆发后,沃伦甚至私下里称尼克松“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最可鄙的总统。”沃伦后来对从最高法院退休感到懊悔,他反思到:“如果我早知道之后这个国家和这个法院会发生什么,我是绝对不会退休的。最后应该是他们拿着棺材板把我抬出去。”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厄尔·沃伦返回加州奥克兰 ,与其姐姐和姐夫一起居住。[ 19] 1921年,30岁的沃伦和他未来的太太尼娜·伊丽莎白·梅耶斯(Nina Elisabeth Meyers)在奥克兰相识。当时28岁的尼娜是一个寡妇,是一家商店的经理,还带着一个3岁的孩子。[ 99] 她出生于瑞典 ,在婴儿时期就随家里移民美国。
1925年10月4日,沃伦和尼娜结婚,而沃伦也成为尼娜与她前夫所生孩子的继父 。[ 19] 沃伦夫妇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在1928年出生,此后他们又生了4个子女,一生总共养育了6个子女。[ 19] 沃伦夫妇关系亲密,他们的一个女儿曾经评价道:“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完美的婚姻关系。”1935年,沃伦的父亲被谋杀,但调查人员始终无法找到真凶。[ 103]
1943年,沃伦当选加州州长后,全家搬到了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 。1953年,沃伦被任命为美国首席大法官后,全家又搬到了美国首都华盛顿 。
逝世情况
厄尔·沃伦的墓碑
1974年7月2日起,厄尔·沃伦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以及冠状动脉 病变住进了美国首都华盛顿 的乔治城大学医院 。[ 106] 1974年7月9日晚8点10分,沃伦因心搏停止 于乔治城大学医院逝世,享年83岁。[ 24] [ 106]
在逝世前的几个小时,沃伦在美国最高法院的盟友小威廉·布伦南 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 大法官曾前往医院探望他,直到下午5点30分。[ 106] 当时,沃伦还忍不住向他们询问,最高法院是否会判决美国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必须向水门事件 调查组提交64份相关录音带(美国诉尼克松案 )。[ 107] 当得知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一致同意尼克松总统必须提交录音带时,沃伦深感欣慰、确信他深爱着的最高法院将会给世间带来一场正义的审判。[ b]
沃伦去世时,他的太太和一个女儿陪伴在其身边。[ 106] 逝世后,沃伦的遗体被安放在美国最高法院的大堂(Great Hall)内供人瞻仰。他的葬礼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座堂 举行,遺體之后被安葬于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 。[ 2]
人物影响
历史评价
美国最高法院 内的厄尔·沃伦头像
厄尔·沃伦被广泛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大法官和政治领袖之一。[ 3] [ 4] [ 5] [ 7] [ 18] [ 110] 他主政下的美国最高法院 (沃伦法院 )主导了美国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自由主义 宪政 革命,彰显出对自由 、民主 、平等 、人权 的深刻信仰。[ 6] [ 8] [ 9] [ 10] [ 24] [ 111] [ 112] 1974年7月,美国《洛杉矶时报 》在对沃伦的悼文中称他“与约翰·马歇尔 、罗杰·B·托尼 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首席大法官。”[ 106] 2006年12月,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 》将沃伦评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第29名,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有影响力的首席大法官、仅次于约翰·马歇尔。[ 3] [ 18] 2018年9月,英国知名周报《经济学人 》评价沃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美国法学家”以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自由派法学家之一。”[ 4] [ 113]
美国第33任总统哈里·S·杜鲁门 在他对沃伦的颂词中写到:“作为首席大法官的沃伦,必将因其对宪法 终极含义的解读而载入史册。他感应到了时代的使命召唤,并挺身而出。” [ 110] 最高法院大法官威廉·道格拉斯 写到:“在我看来,沃伦在美国历史的长河中与约翰·马歇尔 、查尔斯·埃文斯·休斯 齐名。”[ 110] 传记作家埃德·克雷(Ed Cray)提到:“在大多数公正的法律学生和法学批评家眼里,沃伦的伟大程度仅次于约翰·马歇尔。”普利策奖 得主安东尼·路易斯 认为沃伦是:“美国最接近柏拉图 式的守护者 (Platonic Guardian)。”1958年,美国民权运动 领袖、诺贝尔和平奖 得主马丁·路德·金 将一本他刚出版的新书《迈向自由 》赠予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他在书的扉页上写着[ 116] [ 117] :
致:厄尔·沃伦大法官。感谢您真诚的善念,您伟大的人文主义情怀,和您对我们美国民主崇高信条的全心奉献。祝好,马丁·路德·金 (To: Justice Earl Warren. In appreciation for your genuine good-will, your great humanitarian concern, and your unswerving devotion to the sublime principles of our American democracy. With warm Regards, Martin L. King Jr.)
此书一直由沃伦家族保管,直至2015年被拍卖,最终成交价高达49,335美金 。[ 116]
另一方面,许多保守派 人士则批评沃伦法院 逾越了它的权力范围,法学家拉乌尔·伯格 认为沃伦法院过度解读了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 、与修正案制定者的本意相悖,并利用过度的解读来影响公共政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118] 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的罗伯特·伯克 法官曾批评到:“沃伦法院充当了立法者...制定了本不应该由他们制定的政策。”[ 111] 尽管如此,沃伦法院所做的大多数判决并没有被后来的继任者们所推翻,即使是非常保守的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 也几乎没有在其任内推翻沃伦法院所做的重大裁决。相反,伦奎斯特法院 甚至几次进一步推广了沃伦法院的裁决,比如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 中,伦奎斯特法院就将1960年代沃伦法院对于公民投票权利的裁决作为判例依据,否决了佛罗里达州 大选的重新计票。[ 120]
后世纪念
伯克利加州大学 内的厄尔·沃伦堂
1981年,厄尔·沃伦获得(遗赠)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 2] 1992年3月9日,为纪念厄尔·沃伦,美国邮政 发行了印有沃伦头像的29美分邮票 。[ 121] 2007年底,沃伦入选美国加州名人堂 。[ 7]
在沃伦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内,有以他命名的“厄尔·沃伦堂(Earl Warren Hall)”,伯克利法学院 还专门设立有“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种族、民族与多元化研究所(The Chief Justice Earl Warren Institute on Race, Ethnicity and Diversity)”、简称“沃伦研究所(Warren Institute)”,而法学院的大楼内还设有“沃伦纪念室(Warren Room)”。[ 122] [ 123] [ 124]
与此同时,有许多美国的政府机构和教育机构也都以沃伦大法官的名字来命名,主要包括:
位于旧金山 的加州最高法院 总部大楼:厄尔·沃伦大楼
流行文化
以下影片中都有对厄尔·沃伦的刻画:
参见
脚注
^ 艾森豪威尔的传记作者让·爱德华·史密斯(Jean Edward Smith)于2012年曾下结论说:“艾森豪威尔从未说过此话,我没有证据证明他发表过此番言论。”[ 68] 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私下里还是对沃伦所作的一些判决感到不满,与此同时沃伦也对艾森豪威尔不愿公开地支持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 中的立场而感到沮丧。 在时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哈罗德·希茨·伯顿 的日记中,记载了沃伦曾经和伯顿透露说:“艾森豪威尔对我和布伦南为首的自由派的判决立场感到失望。” [ 69] 1961年,当艾森豪威尔被问及在总统任期内是否有犯过什么大错误时,这位美国前总统回答:“当然有,而且他们两个现在都还在最高法院里坐着。”
^ 面对弹劾 ,尼克松最终选择于1974年8月9日辞去美国总统一职,由杰拉尔德·福特 继任美国总统。
参考资料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Earl Warren, 1953-1969 . Supreme Court Historical Society. [2019-08-2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12-10) (英语)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Governors of California - Earl Warren . State of California. [2019-08-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18).
^ 3.0 3.1 3.2 3.3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Figures in American History . The Atlantic . 2006-12-01 [2019-08-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23) (美国英语) .
^ 4.0 4.1 4.2 How America’s Supreme Court became so politicised . The Economist . 2018-09-15 [2019-10-04 ] . ISSN 0013-06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13) (英语) .
^ 5.0 5.1 5.2 5.3 William D. Pederson. Earl Warren . 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2019-09-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06) (英语) .
^ 6.0 6.1 6.2 Morton J. Horwitz. The Warren Court And The Pursuit Of Justice .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 Winter 1993, 50 [2019-09-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9-25).
^ 7.0 7.1 7.2 7.3 Earl Warren . California Museum. [2019-09-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01) (英语) .
^ 8.0 8.1 8.2 8.3 厄尔·沃伦:让法之正义普照天下 . 《人民法院报》. [2019-09-2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5-17) (中文) .
^ 9.0 9.1 9.2 沃伦法院在民权运动中的行动 . 北京法院网.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30) (中文) .
^ 10.0 10.1 10.2 宪政改革者:厄尔·沃伦大法官 . 网易. 2010-04-20 [2019-10-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1) (中文) .
^ 11.0 11.1 A portable tribute to Earl Warren | Berkeley Graduate Divis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19-08-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23) (英语) .
^ 12.0 12.1 Proceeding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pril 25, 1945 – June 26, 1945) (PDF) . Library of Congress.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08-11) (英语) .
^ 13.0 13.1 13.2 13.3 Carol Ness. Did Earl Warren wink?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8-10-22 [2019-10-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2) (英语) .
^ David J. Garrow. The Tragedy of William O. Douglas . The Nation . 2003-03-27 [2019-09-25 ] . ISSN 0027-837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4) (美国英语) .
^ 15.0 15.1 Robert M. Lichtman. UI Press | Robert M. Lichtman | The Supreme Court and McCarthy-Era Repression: One Hundred Decisions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9-09-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12) (英语) .
^ The struggle for civil rights . Miller Center. 2018-01-05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30) (英语) .
^ 17.0 17.1 Warren E. Burger, 1969-1986 . Supreme Court Historical Society. [2019-09-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9-26) (英语) .
^ 18.0 18.1 18.2 Ross Douthat. They Made America . The Atlantic . 2006-12-01 [2019-08-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23) (美国英语) .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Earl Warren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05) (英语) .
^ 23.0 23.1 23.2 23.3 Biography of Earl Warre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2019-08-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07) (英语) .
^ 24.0 24.1 24.2 24.3 24.4 Earl Warren, 83, Who Led High Court In Time of Vast Social Change, Is Dead . archive.nytimes.com. New York Times . [2019-09-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01) (英语) .
^ 25.0 25.1 Earl Warren . Constitutional Law Reporter.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6) (英语) .
^ Cray, Ed. Chapter 3: The Deputy. Chief Justice: A Biography of Earl Warren . Simon and Schuster. 1997: 35–36 [2019-10-06 ] . ISBN 978068480852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9-10) (英语) .
^ Proposition 4 (1934)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stings College of the Law.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30) (英语) .
^ Community Outreach: Earl Warren Fellowship . Alameda County District Attorney's Office.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1) (英语) .
^ History of the Office of the Attorney General . State of California - Department of Justice - Office of the Attorney General. 2011-01-20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14) (英语) .
^ Cho, Sumi K. Redeeming Whiteness in the Shadow of Internment: Earl Warren, Brown, and a Theory of Racial Redemption . Boston College Third World Law Journal . 1998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3-05) (英语) .
^ Roger J. Traynor, Political Science; Law; Jurisprudence: Berkeley and Hastings . texts.cdlib.or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9-10-0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4-21) (英语) .
^ James R. McCall. Roger Traynor: Teacher, Jurist, and Friend . Hastings Law Journal . 1984 [2022-06-0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9-10).
^ Ledbetter, Les. Roger J. Traynor, California Justice . The New York Times : B6. 1983-05-17 [2017-10-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0-03).
^ G. Edward White. The Unacknowledged Lesson: Earl Warren and the Japanese Relocation Controversy . VQR .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30) (英语) .
^ Earl Warren .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26) (英语) .
^ John Aubrey Douglass. Earl Warren's New Deal: Economic Transition, Postwar Plan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 Journal of Policy History . 2000, 12 (4): 473–512. doi:10.1353/jph.2000.0029 .
^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Proceedings . Hoover Institut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0-14).
^ On This Day In 1948: Republicans Nominate Dewey & Warren . NPR.org. [2019-10-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23) (英语) .
^ Biography of Earl Warren . warren.ucsd.edu. [2019-10-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07).
^ 66.0 66.1 The Warren Court, 1953-1969 . Supreme Court Historical Society. [2019-10-0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4-01) (英语) .
^ From the Archives: Earl Warren Dies at 83; Chief Justice for 16 Years . Los Angeles Times . 1974-07-10 [2019-08-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23) (美国英语) .
^ Smith, Jean Edward. Eisenhower in War and Peace . Random House. 2012: 603N.
^ Lippman Jr, Theo. Anecdotes are dangerous to biographers and truth Mistakes: When essential little stories are distorted, vast damage is done. . The Baltimore Sun . 1997-09-07 [2019-10-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6-28).
^ Hernandez v. Texas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30) (英语) .
^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 (1)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05) (英语) .
^ Engel v. Vitale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12) (英语) .
^ Gideon v. Wainwright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09) (英语) .
^ Baker v. Carr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17) (英语) .
^ Wesberry v. Sanders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4) (英语) .
^ Reynolds v. Sims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3-30) (英语) .
^ New York Times Company v. Sullivan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05) (英语) .
^ Heart of Atlanta Motel, Inc. v. United States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05) (英语) .
^ Griswold v. Connecticut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14) (英语) .
^ Miranda v. Arizona . Oyez.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05) (英语) .
^ Loving v. Virginia . Oyez.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1-15) (英语) .
^ Warren Commission - Introduction . National Archives. 2016-08-15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10) (英语) .
^ Miller, Michael E. JFK assassination conspiracy theories: The grassy knoll, Umbrella Man, LBJ and Ted Cruz’s dad . The Washington Post . 2017-10-24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2) (英语) .
^ Conspiracy Theories . Time . 2008-11-20 [2019-09-30 ] . ISSN 0040-781X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01) (美国英语) .
^ Holland Max. The Key to the Warren Report . American Heritage . November 1995, 46 (7): 50–59 [2019-10-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1-01).
^ Artemus Ward. An Extraco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Lyndon Johnson and the Fall of the Warren Court. White House Studies . 2002, 2 (2): 171–183.
^ Thematic Window: The Election of 1968 .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2019-10-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3-29) (英语) .
^ Cray, Ed. Chief Justice: A Biography of Earl Warren . Simon and Schuster. 1997. ISBN 9780684808529 (英语) .
^ ROBERT PRICE. ROBERT PRICE: Eighty years later, we've identified Matt Warren's killer (we think) . The Bakersfield Californian . [2019-09-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30) (英语) .
^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From the Archives: Earl Warren Dies at 83; Chief Justice for 16 Years . Los Angeles Times . 1974-07-10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23) (美国英语) .
^ United States v. Nixon . Oyez.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9) (英语) .
^ 110.0 110.1 110.2 Earl Warren--A Tribut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永久失效連結 ]
^ 111.0 111.1 Justin Driver. The Constitutional Conservatism of the Warren Court . California Law Review . October 2012, 100 : 1101–1167 [2019-09-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9-10).
^ William F. Swindler. The Warren Court: Completion of a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PDF) . VANDERBILT LAW REVIEW . 1970, 23 [2019-09-18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9-10-03).
^ America’s highest court needs term limits . The Economist . 2018-09-15 [2019-10-04 ] . ISSN 0013-06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1).
^ 116.0 116.1 MARTIN LUTHER KING JR'S FIRST BOOK SIGNED AND INSCRIBED TO CHIEF JUSTICE EARL WARREN. . www.hakes.com. Haker's. [2019-09-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2) (英语) .
^ Hailey Cunningham. First Edition MLK Book Belonging to Earl Warren Leads $1.2M Pop Collectibles Sale . Observer . 2015-07-28 [2019-09-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2) (英语) .
^ Raoul Berger. Government by Judicia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urteenth Amendment - Online Library of Liberty . Online Library of Liberty. [2019-10-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1) (英语) .
^ E. Joshua Rosenkranz. High Court's Misuse of the Past . Brennan Center for Justice. 2001-01-15 [2019-04-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13) (英语) .
^ 29-cent Warren . National Postal Museum. [2019-09-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10) (英语) .
^ Warren Hall (2195 Hearst Av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19-09-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7) (英语) .
^ Chief Justice Earl Warren Institute on Race, Ethnicity and Diversit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chool of Law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7) (英语) .
^ Warren Room, Boalt 295 . UC Berkeley School of Law. [2019-09-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7) (美国英语) .
^ The California Supreme Court Headquarters, San Francisco . Supreme Court of California. [2019-10-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01) (英语) .
^ California @ AARoads - California 13 . www.aaroads.com. AARoads. [2019-10-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19) (英语) .
^ Earl Warren College Histor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2019-10-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23).
^ About Us . WARREN HIGH SCHOOL. [2019-10-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10-02) (英语) .
^ history, Martin Kelly Martin H. Kelly is a former. Gideon v. Wainwright and the Right to Counsel in Criminal Cases . ThoughtCo.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6) (英语) .
^ Friedman, Joshua J. In Session . The Paris Review . 2013-05-13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6) (英语) .
^ NITA - Movie Review: Gideon's Trumpet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rial Advocacy.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4-04) (英语) .
^ Super Chief: The Life and Legacy of Earl Warren , IMDb, [2019-09-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2-09)
^ Lambert, Bruce, Jim Garrison, 70, Theorist on Kennedy Death, Dies , The New York Times , 1992-10-22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1-22)
^ Sterritt, David, Oliver Stone Scores Big With 'JFK' ,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 1991-12-20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4-28)
^ Dutka, Elaine, Oliver Stone Fights Back : Movies: His ‘JFK’ is still being filmed but critics are already assailing its accuracy and motives. ‘This isn’t history, this is moviemaking,’ the director rejoins--and star Kevin Costner agrees. , Los Angeles Times , 1991-06-23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6)
^ Bethell, Tom, COLUMN RIGHT/ TOM BETHELL : Reality Check for Another Movie Myth : In ‘JFK,’ Oliver Stone’s imagination trashes the truth. , Los Angeles Times , 1991-12-01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6)
^ Schaffstall, Katherine, 8 Memorable Portrayals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s in Film, TV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 2018-12-24 [2019-10-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1-23)
^ How Interracial Romance 'Loving' Became the Most Relevant Movie This Election Seaso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6) (英语) .
^ At the Movies: "The Loving Cup" | Origins: Current Event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8-04) (英语) .
^ Loving (2016) . Walter's World. 2016-11-29 [2019-10-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06) (美国英语) .
相关书籍
引用书籍
Abraham, Henry J. Justices and Presidents: A Political History of Appointments to the Supreme Court 3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19-506557-2 .
Belknap, Michael. The Supreme Court Under Earl Warren, 1953–1969 .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5. ISBN 978-1-57003-563-0 .
Cray, Ed. Chief Justice: A Biography of Earl Warren . 1997. ISBN 978-0-684-80852-9 .
Driver, Justin. The Constitutional Conservatism of the Warren Court. California Law Review . 2012, 100 (5): 1101–1167. JSTOR 23408735 .
Hutchinson, Dennis J. Hail to the Chief: Earl Warren and the Supreme Court . Michigan Law Review . 1983, 81 (4): 922–983 [2016-07-30 ] . JSTOR 1288417 . doi:10.2307/12884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7-19).
Mitchell, Daniel J. B. Earl Warren's California Health Insurance Plan: What Might Have Been. Southern California Quarterly . 2003, 85 (2): 205–228. JSTOR 41172162 . doi:10.2307/41172162 .
Newton, Jim. Justice for All: Earl Warren and the Nation He Made . 2006. ISBN 978-159448270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01).
Patterson, James T.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A Civil Rights Milestone and Its Troubled Leg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195156324 .
Powe, Lucas A. The Warren Court and American Politics . Belknap Press. 2000. ISBN 978-0674006836 .
Schwartz, Bernard. Super Chief: Earl Warren and His Supreme Court, A Judicial Biography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9780814778265 .
Urofsky, Melvin I. The Warren Court: Justices, Rulings, and Legacy . ABC-CLIO. 2001. ISBN 9781576071601 .
White, G. Edward. Earl Warren as Jurist. Virginia Law Review . 1981, 67 (3): 461–551. JSTOR 1072897 . doi:10.2307/1072897 .
White, G. Edward. Earl Warren, a Public Lif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978-0-19-503121-8 .
Woodward, Robert ; Armstrong, Scott. The Brethren: Inside the Supreme Court . 1979. ISBN 978-0743274029 . ISBN 978-0-380-52183-8 . ISBN 978-0-671-24110-0 .
延伸阅读
Horwitz, Morton J. The Warren Court and the Pursuit of Justice . Hill and Wang Critical Issues. 1999. ISBN 978-0809016259 .
Lewis, Anthony. Earl Warren . Friedman, Leon; Israel, Fred L. (编). The Just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Their Lives and Major Opinions 4 . 1997: 1373–1400 . ISBN 978-0791013779 .
Moke, Paul. Earl Warren and the Struggle for Justice . Lexington Books. 2015. ISBN 978-1498520133 .
Rawls, James J. The Earl Warren Oral History Project: an Appraisal.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 1987, 56 (1): 87–97. JSTOR 3638827 . doi:10.2307/3638827 .
Scheiber, Harry N. Earl Warren and the Warren Court: The Legacy in American and Foreign Law . Lexington Books. 2006. ISBN 978-0739116357 .
Schwartz, Bernard. The Warren Court: A Retrospectiv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195104394 .
Schwartz, Bernard. Chief Justice Earl Warren: Super Chief in Action . Journal of Supreme Court History . 1998, 23 (1): 112–132 [2019-09-13 ] . doi:10.1111/j.1540-5818.1998.tb00128.x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07).
Simon, James F. Eisenhower vs. Warren: The Battle for Civil Rights and Liberties . Liveright Publishing. 2018. ISBN 9780871407665 .
Smemo, Kristoffer. The Little People's Century: Industrial Plural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Liberal Republicanism in California, 1942-1946.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 2005, 101 (4): 1166–1189. doi:10.1093/jahist/jav143 .
Tushnet, Mark. The Warren Court in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96. ISBN 978-0813916651 .
Smith, J. Douglas. On Democracy's Doorstep: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the Supreme Court Brought "One Person, One Vote" to the United States . Hill and Wang. 2014. ISBN 978-0809074235 .
外部链接
约翰·杰伊 (1789-1795 , 案例 )
约翰·拉特利奇 (1795 , 案例 )
奥利弗·埃尔斯沃思 (1795-1800 , 案例 )
约翰·马歇尔 (1801-1835 , 案例 )
罗杰·B·托尼 (1835-1864 , 案例 )
萨蒙·波特兰·蔡斯 (1864-1873 , 案例 )
莫里森·韦特 (1874-1888 , 案例 )
梅尔维尔·富勒 (1888-1910 , 案例 )
爱德华·道格拉斯·怀特 (1910-1921 , 案例 )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1921-1930 , 案例 )
查尔斯·埃文斯·休斯 (1930-1941 , 案例 )
哈伦·菲斯克·斯通 (1941-1946 , 案例 )
弗雷德·文森 (1946-1953 , 案例 )
厄尔·沃伦 (1953-1969 , 案例 )
沃伦·厄尔·伯格 (1969-1986 , 案例 )
威廉·伦奎斯特 (1986-2005 , 案例 )
約翰·羅伯茨 (2005-至今 , 案例 )
Seal of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