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编制序列1938年八路军编制序列,为列举1938年冬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编制序列。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团结抗日。该部队仍归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指挥。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国抗一的战斗序列,又称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为朱德,副总司令为彭德怀。但对内仍称八路军。 八路军自建制以来逐步进行扩编,至1938年12月,其下属已经包括115师、山东纵队、120师、129师、晋察冀军区、陕甘宁留守兵团。总兵力为156700人[1]。 背景1937年9月,八路军总部及115师、120师、129师进入山西后,即参加与日军的正面交战。虽然平型关战役获得胜利,然而此后仍与第二战区的国民革命军友军接连在忻口战役失利。于此同时,八路军决定在日军战略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并划分出晋察冀军区(平绥路以南、同蒲路以东、正太路以北、平汉路以西),由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绥察军区(在晋西、察西、绥东成立);晋冀豫军区(正太路以南、同蒲路以东、平汉路以西、黄河以北)以及晋西南军区。太原会战前期,八路军已经率主力115师、129师南调,到和顺县石拐镇,并建立晋察冀军区。11月,太原失守。115师除聂荣臻一部留晋察冀创建根据地外,主力转移至汾河流域和晋南,并留一部在太行山,配合129师在晋东南创建根据地。120师仍在晋西北同蒲路北段活动,并化整为零改为游击战。 ![]() 日军在占领太原后,开始对部署于山西农村地区的八路军进行围剿。期间,120师发动晋西北七城战役、115师发动广阳战斗、129师发动神头岭战斗。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并成立晋察冀边区政府,所辖县发展到30余。1938年,战局继续恶化,八路军总部、120师、129师、115师陆续南撤。同年4月,毛泽东指示部队可以进入河北、山东。之后朱德命129师主力与115师344旅迅速向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前进,而115师主力则从晋西南调向山东,与12月山东各地起义组成的山东纵队会师。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闭幕后,党政军机构大调整。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前方总部”或“总司令部”,设立于晋东南。 总部
机要科长孙开楚
第115师1938年3月,115师师长林彪因被友军误伤,离职休养,而师长暂由陈光代任。1938年2月18日,第343旅由正太路北调往山西东南,归129师指挥。同年10月,115师组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同年12月,组建独立支队[2]。 师长林彪(陈光代任)、参谋长周昆、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黄励、参谋处长王秉璋、供给部长邝任农。 344旅344旅:旅长徐海东(杨得志代任)、政治委员黄克诚、副旅长杨得志、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谭甫仁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1938年10月,115师组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始进入山东[2]。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副司令员许世友、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3]。 师属其他部队山东纵队![]() 山东纵队由1938年12月组建。指挥张经武、政治部主任江华、政治委员黎玉、参谋长王彬、供给部长马馥堂、卫生部长白备五 直属部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政治委员霍士廉、副司令员杨国夫、政治部主任鲍辉 第四支队支队长廖容标、政治委员林浩、副司令员赵杰、参谋长王彬、政治部主任周赤萍 第五支队![]() 司令员高锦纯、政治委员宋澄、副司令员吴克华、参谋长赵锡纯、政治部主任宋竹庭、副主任于眉
第六支队司令员何光宇、政治委员张北华、副司令员刘海涛、参谋主任马继孔、政治部主任李冠元 鲁东游击指挥部(7、8支队)指挥马保三、政治委员张文通、副指挥韩明柱、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赖萍 第十二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120师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4]。 师部司令部政治处直属部队
358旅358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张平华代)、参谋长姚喆(喻楚杰代)、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359旅359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郭鹏、政治部主任袁任远、副主任王恩茂[5];
第129师![]() 师部司令部政治部
直属部队第385旅原第385旅留在陕北,1938年5月,129师在太行山区重组新第385旅旅部[6]。旅长陈锡联、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谢富治、副旅长汪乃贵、参谋长范朝利、政治部副主任鲍先志、组织科长高捷成、教育科长漆远渥、民运科长白伟章、锄奸科长刘明辉。
第386旅386旅旅长陈赓、政治委员陈再道(后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政训处主任王新亭、副参谋长周希汉; 第344旅1938年2月24日,奉命转移到河北,归129师编制[7]。旅长徐海东(后杨得志代)、政治委员黄克诚、副旅长杨得志、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副主任谭甫仁
青年抗日纵队(独立旅)1938年5月,冀县青年抗日义勇军接受八路军领导,改编为第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同年8月与第771团等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6]。司令员段海洲、政治委员李聚奎、副司令员徐深吉、参谋长李茂思、政治部主任吴富善。
晋冀豫军区1938年4月成立,5月建立五个军区,对外称第129师后方司令部[8]。司令员倪志亮、政治委员黄镇、副司令员王树声、政治部主任赖际发。
晋豫边支队1938年4月28日成立,辖五个纵队。司令员唐天际、副司令员方升普[9]。 东进纵队与冀南军区1938年纵队成立,4月建立军区军分区,纵队兼军区。1938年12月,纵队与军区分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任穷,副司令员王宏坤、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王光华。
1938年12月,东进纵队从冀南军区独立出来,成立军部。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宋任穷、副司令员王宏坤、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邓永耀。其中第1支队与赵勤甫支队合编为第一团;第2、4支队合编为第二团;第3支队合编为第三团[7]。
八路军第五支队由1938年2月24日从正太路北到晋东南,归129师编制[7]。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王叙坤、参谋长刘正、政治部主任刘贤权。 晋察冀军区晋察冀军区成立于1937年11月,初期下辖四个军分区,之后逐步扩建。1938年5月,成立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下辖四个军分区,同年九月继续扩编为五个[10]。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唐延杰、政治部主任舒同、副参谋长郭天民、供给部部长查国祯、卫生部部长叶青山。 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第1军分区兼第1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成武、副司令员高鹏、政治部主任罗元发 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第2军分区兼第2支队,司令员赵尔陆(后郭天民任)、政治委员赵尔陆、政治部主任朱潘显、副主任汪之力
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第3军分区兼第4支队,司令员陈漫远、政治委员朱良才、副司令员黄永胜、参谋长刘少白
![]() 第4军分区兼第5支队独立第1旅晋察冀游击军(河北游击军)1938年8月31日,正式授予番号。司令员李允声、副司令员王溥、参谋长罗润、政治部主任厉男 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于1938年5月由人民自卫军与冀中河北游击军合编而成,下辖第1、2、3、4军分区,依次兼第7、8、9、10支队。同年9月,成立第五分区,并兼独立第1支队[11]。 司令员吕正操、政治委员王平、副司令员孟庆山、政治部主任孙志远。 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8年5月,第120师雁北支队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并,并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12]。司令员宋时轮、政治委员邓华、参谋长李钟奇。 陕甘宁留守兵团1937年12月,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改为留守兵团。各师驻后方部队(除770团外),先后改为警备团,纳入留守兵团建制[13]。 第385旅保安司令部保安司令部,司令员高岗、副司令员周兴、参谋长谭希林、政治部主任吕振球
绥德警备司令部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