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I型核潜艇
09I型核潜艇(北約代號:“漢級”,英文:Han-clas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制的第一种核潜艇,1970年起陆续建成服役,共建造5艘,部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 建造历史中国核潜艇计划起始于1958年6月,當時由於中苏交恶,蘇聯不提供支持,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举步维艰,更被迫于1963年起暫時搁置。從而在1965年起,中国开始建造陆上的模拟反应堆作为未来核潜艇的动力試驗。解放军海军制订了研制两种核动力潜艇的计划,包括一种核动力攻击型核潜艇,以及在此基础上改装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1969年起,一个顶尖科学家小组开始投入核潜艇研制计划,总设计师是彭士禄,副总设计师为黄旭华、赵仁恺、黄纬禄[1][2][3]。中国于同期建造了核潜艇的配套设施,包括位于四川绵阳的陆基实验性核反应堆、辽宁葫芦岛造船厂的核潜艇船坞,以及配套的鱼雷、声纳和导弹等。 第一艘09I型核潜艇(长征1号,舷号401)于1966年开始总体设计,并建造了一个1:1的实体模型。1968年5月开始放样,11月开始总体建造并于1970年4月完成了首艇的总体试水。同时陆上模式反应堆也于1970年4月28日安装完毕,并在5月1日正式开始试车。7月30日陆上模式堆即达到满功率运行,指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同年12月26日下水舾装。1971年4月1日至8月16日首艇开始码头系泊实验,4月底开始向艇上核反应堆装填核燃料,6月反应堆达到热态临界。7月1日实现了在核潜艇上以核能发电,随后进行了首艇主机试车,动力装置联调等工作。1971年8月23日7时40分,091型首艇1701(当时舷号,后改为401)从应急推进电机转换为核动力航行状态。1974年8月1日建军节,长征1号正式入役[4][5]。1977年到1990年间又陆续建造了4艘09I型核潜艇,分别命名为长征2号-长征5号,舷号402-405。所有的09I型核潜艇都部署在北海舰队,以青岛为母港。 09I型核潜艇自服役以来一直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包括水下噪音过大、武器系统不完备等。该型艇的前两艘(401、402艇)于1980年代末接受了升级改装,并于2000-2001年退役。403和404艇较早期的09I级有较大不同,一开始即加装了消声瓦,各种设备均进行了升级,全艇长度亦长了8米,同时亦于1998年进行了进一步升级,安装了效率更高的消声瓦,可能改装线导型鱼-6鱼雷和改进型鱼-3鱼雷[4][與來源不符],并具备水下发射鹰击-82型反舰导弹的能力,目前该型艇的后三艘仍在服役。 概况09I型核潜艇采用锥尾、单轴单桨,围壳舵与十字型尾操作面布局,双层船壳,配备4个尾舵[4]。艇上设7个水密舱,艇上主要设备都位于甲板的第二层,包括潜望镜、舰载雷达、通讯和卫星导航设备等。简氏防务周刊认为,自403号艇开始,该型艇的船身延长了8米,以便安装潜射型鹰击-82反舰导弹和配套的火控系统,鹰击-82通过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 该型艇配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约20枚鱼雷,包括鱼-1、鱼-3和鱼-4等。也可携带36枚水雷。电子设备方面,包括多用途战斗数据和指挥系统、I波段搜索雷达、中频声纳和DUUX-5型低频声纳,并携带921-A型雷达预警系统。动力来自一台90兆瓦压水反应堆。由於其性能不佳,09I型核潜艇通常只在中国近海活动,有时也会前出到敏感海域。 2004年11月10日,一艘09I型核潜艇入侵日本的石垣岛与多良间岛之间的日本领海被发现,海上自卫队派出护卫舰和反潜机进行了监视,但日本政府在事发三小时后才下达海上警备行动命令,引起日本国内轩然大波,这就是著名的汉级核潜艇穿越事件。中国随后对此发表声明,并表示这艘潜艇是由于技术故障误入日本领海的[6]。 2009年4月23日,该型潜艇在中国海军60周年阅兵仪式上公开亮相[7]。 2015年4月26日中國海軍09I改進型核潛艇在亞丁灣巡航,並與中國海軍的護航艦艇組成編隊航行,任務持續時間長達2個多月。[8] 2016年10月15日,中國首艘该型潜艇舷號401艦名長征一號退出現役後,經過徹底的去核化處理,現已進駐青島的中国海军博物馆碼頭,標誌著中國核潛艇從研製生產、使用管理到退役處置形成全壽命保障能力。 2017年4月23日起,退役后进驻中国海军博物馆的401艇对公众开放[9]。 舰名列表
轶事中国核潜艇工程的保密代号,据称最初是“07”,延续自常规潜艇的代号序列“06”。据《见证中国核潜艇》作者杨连新走访的结果,1959年12月海军某高级干部在批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大会上发言时,泄露了“07”绝密工程的性质。此后经申请批复,代号“07”于1960年1月改为“09”[10]。 参见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