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棘蟻
黑棘蟻(學名:Polyrhachis dives),俗名:黑棘山蟻、雙齒多刺蟻、黑山蟻。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如澳洲、印度-澳洲區、東方區、古北區[1]。 形態描述工蟻根據Kohout (2010) - 體長(TL)大約5.39-7.71 mm (樣本數:34) 大顎生5齒,頭楯(clypeus)的前緣末端凹陷,中間微外凸,側面為尖齒狀。由側面觀察,頭楯片近乎垂直,後端以圓弧收入稍微平扁的基部邊緣。額三角(Frontal triangle)存在。額脊(Frontal carinae)彎曲且突起。頭部位於複眼前方的側面區域稍微朝大顎基部凸起;位於複眼後方的頭部側面區域以圓弧收向頭部扁平的邊緣。複眼稍微凸起,不超出或只有邊緣稍微超出頭部側面的邊線。單眼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頭部結構上的淺坑。中軀圓滑,不具明顯的邊線。前胸背板由側面看稍微凸起;側肩部(humeri)生有筆直朝前,水平向的尖刺。前中胸背板縫明顯;中胸背板由側面看凸起。後胸背板生有不明顯的溝;前伸腹節背板生有一對細長,傾斜的向上,背離彼此的尖刺,尖端彎曲地朝上朝外。腹柄節背面側面生有一對順著腹垂節前側形狀彎取的尖刺;腹柄節背板中央生有一對明顯的齒。第一腹垂節背板的前側高於腹柄節的總高,第一腹垂節背板大面積地以圓弧狀蓋住其他節的背板。 大顎密集地生有縱向的線條,其上有生有毛的坑。 頭部、中軀及腹柄節大體上明顯的生有網狀的點,中胸側板及後胸側板生有無數個較深的坑。刺的基部較光滑有光澤。腹垂節表面粗糙。 大顎的咀嚼區生有無數金色彎曲且短,密集朝向基部的毛。頭楯前緣中部生有無數朝前的剛毛,側部則生有較短且裙狀排列的剛毛。頭楯部生有少許成對中等長度,挺起的毛。腹垂節的背板及腹板生有大量挺起,較長且大部分朝後指向的金毛。密集,中等長度,淡金色的軟毛以各種密度分布於頭部及身體。位於頭部側邊、中區及腹柄節的軟毛顏色較銀。腹垂節的軟毛稍微長些,顏色較金黃且背側較密集,甚至幾乎蓋住了底下的輪廓;腹垂節腹板的軟毛顏色較淡且較稀疏。 體色黑色,只有大顎基部及觸角尖端為淡黃棕色;大顎的齒為深紅棕色[2]。 蟻后大體上類似工蟻,除了性徵、較短的刺,及以下幾點:頭楯前緣中央的突起處的尖端處凹陷更深;頭楯基部的緣側面看起來扁平。複眼更加突出,以側面觀之時,永遠超出頭部的輪廓。前胸背板刺縮成微小的齒。中胸楯片(Mesoscutum)以側面觀察時,相對位置較高,大幅的以圓弧狀覆蓋住扁平的背板,前緣從背側觀察時為圓弧狀。中線(median line)分岔,向前側及後側延伸。中胸楯片側板(parapsides )扁平。中胸小楯片(Mesoscutellum)扁平,不向上提昇至高於中軀的位置。後胸背板溝明顯。前伸腹節刺極短,指向後側,稍稍向背側抬昇。腹柄節刺短,指向側面,稍稍彎曲。外部輪廓、毛髮、軟毛及顏色與工蟻相同[2]。 生態黑棘蟻築巢於植株上,巢為紙盒狀,常常會參雜樹枝及落葉,以絲固定[1],絲為終齡幼蟲所分泌,工蟻會銜著終齡幼蟲至欲吐絲處,以觸角拍打幼蟲,幼蟲遂而吐絲。 生物防治黑棘蟻領域性強,常常主動攻擊其他蟻種,研究指出黑棘蟻有能力和入侵紅火蟻競爭生態區位,具有生物防治的潛力[3]。 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