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
黄浦区是上海市市辖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西部陆地与静安区及徐汇区接壤,北依苏州河与虹口、闸北两区相隔,东部、南部与浦东新区隔黄浦江相望。目前,黄浦区总面积为20.54平方公里,辖下10个街道。區人民政府駐外灘街道延安東路300號。 上海开埠前,黄浦区所在的地区属松江府上海县高昌乡,上海县治所亦在此地。自北宋熙宁年间以后逐渐形成聚落,至南宋咸淳年间始建上海镇,隶华亭县。1291年起,上海镇更为上海县后,县治仍设于境内。至1843年以前,此地已成为内外贸易的重镇,尤以十六铺一带为甚。1845年后,境内北部分别设立上海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英租界后又发展成为公共租界。境内的北部与西部逐渐成为上海近代发展的重心。经过百多年的发展,境内基本形成今日的城市风貌。 概况黄浦区位处上海市中心东部。北起苏州河,与虹口、闸北两区相望;东、南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一江之隔;西至陕西南路、瑞金南路,与静安、徐汇两区毗邻。区境面积20.8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18.7平方公里,水域2.18平方公里。 黄浦区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也是现代上海的中心商业区,区内不仅有上海外滩、豫园、城隍庙、文庙、复兴公园等历史人文景观,还有人民广场、南京东路步行街、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新天地等现代城市景观。 历史黄浦区是上海城市最早形成的区域。元朝在1292年设立上海县,县治和县城区域都在今黄浦区境内(原南市区浦西部分)。鸦片战争后,区境北部开辟为租界。1945年抗战胜利后,区境分属上海市第一区(黄浦区)、第二区(老闸区)、第三区(邑庙区)、第四区(蓬莱区)、第五区(泰山区)和第六区(卢家湾区)。其中第一区因濒临黄浦江,而被称为黄浦区,这是黄浦区得名之始。1947年泰山区改称嵩山区,1950年“卢家湾区”改称“卢湾区”。1956年,黄浦、老闸两区合并为黄浦区,同年撤销嵩山区,其大部并入卢湾区。1959年,邑庙、蓬莱两区合并为南市区,原邑庙区部分并入卢湾区。 1993年,黄浦区、南市区浦东部分划归浦东新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黄浦区与南市区合并成新黄浦区。[2]2011年,黄浦区和卢湾区合并成为新的黄浦区。[3] 行政区划南京东路街道、外滩街道、半淞园路街道、小东门街道、豫园街道、老西门街道、五里桥街道、打浦桥街道、淮海中路街道和瑞金二路街道。 人口2010年,全區总人口约为90余万人[5]。 根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黃浦區常住人口662030人。[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通轨道交通
参考文献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国务院关于同意上海市撤销黄浦区、南市区设立新的黄浦区的批复
外部链接
参见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