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比吼
馬躍·比吼(阿美語:Mayaw Biho,1969年6月8日—),漢名彭世生,是一位出生於花蓮縣玉里鎮織羅(春日)部落的阿美族影像藝術工作者及政治人物。[2] 曾拍攝多部關於臺灣原住民文化、歷史與生活的紀錄片;作品曾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金穗獎等獎項,並曾多次入選或獲邀參加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南方影展、瑪格麗特·米德電影節等影展。 2011年,以無黨籍獨立參選人身分投入中華民國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爭取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員席次。[3]2012年3月,出任臺南市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4]2014年1月至9月,擔任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原住民族電視台台長。[5] 生平馬躍的父親是湖南人,從小就在母親所屬的花蓮阿美族春日部落長大 [6]「馬躍」在阿美族語是守護在月亮旁邊的星星之意。[7] 馬躍在就讀世新大學電影系時開始拍攝紀錄片,在學期間完成了《我們的名字叫春日》、《如是生活,如是Pangcah》、《天堂小孩》、《季.拉黑子》四部以原住民議題為主題的作品。[8]馬躍曾任職於公視《原住民新聞雜誌》、公視《我們的島》及超視《生命告白》,爾後從事獨立製片,[9]迄今共拍攝三十餘部紀錄片作品,曾經多次獲獎,包括文建會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優等、傑出與佳作)、金穗獎、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和南方影展等等。[10][11]作品除了在國內獲獎,也常參加國外影展或獲邀到國外放映,包括兩次獲邀參加美國瑪格麗特·米德紀錄片影展。 馬躍於2007年獲選中央通訊社主辦「2007台灣十大潛力人物」族群和諧類[12],曾任原住民族電視台台長、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衛星電視評鑑審查委員、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新聞諮詢委員[13]。 2014年9月26日,馬躍發表聲明,由於對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基本定位與制度設計有疑慮,期待這些疑慮獲得更多討論等緣故,辭任原住民族電視台台長[14]。 紀錄片拍攝與社會運動馬躍由拍攝阿美族開始,逐漸擴展至其他族群,包括其他原住民族以及外省族群的歷史[15];作品並經常觸及原住民社會運動與政治議題,例如《心中的土地-目擊者田春綢》敘述太魯閣族要求亞洲水泥歸還土地的故事,[16]《國家共匪》呈現原住民族對於土地遭國家以保育之名搶奪的憤怒,[17]《山裡的微光》批判台灣政府在莫拉克風災重建中的混亂所造成的人為災難,[16]一系列共七部有關原住民姓名的紀錄片探討姓名與原住民族尊嚴與主體性的問題, [16]《光復·噶馹佤》、《復興·比亞外》兩部作品由回復山川土地傳統族名連接到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議題,[16]以及《天堂小孩》和《我家門前有大河》兩部討論都市原住民困境的作品[16]等。馬躍以紀錄片作為社會運動的方式,企圖透過影像與故事達到與台灣主流社會對話,以改變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刻板印象為目的。[18]另一方面,馬躍也透過紀錄片的放映與討論促成原住民族社會內部的改變;以馬躍訴求的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權為例,有原住民表示,觀看馬躍的紀錄片直接促成了他們回復原住民姓名的決定。[18] 政治活動2011年,馬躍以無黨籍身分投入2012年平地原住民立法委員選舉,企圖挑戰原住民族地區長期由政黨派系操縱的選舉方式。[16]馬躍的參選獲得許多原住民藝文界人士的支持,[19]並在沒有政黨支持的情況下,以小額捐款湊足登記參選所需的保證金,[20]有認為馬躍的參選標幟著年輕一代原住民運動者尋求改變的力量。[16] 2015年,馬躍得到了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台灣綠黨的共同推薦,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第九屆原住民立法委員。[21] 紀錄片作品
入圍及得獎紀錄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