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自達323
馬自達323,日本國內稱為馬自達Familia(日语:マツダ·ファミリア Matsuda Famiria),乃馬自達汽車公司自1963年至2003年期間生產的小型車或轎車,歷經九代的車型變革,於2003年改由馬自達3後繼。「Familia」語源出自西班牙語,意為家人,具有「將所有家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搭乘」的意味。在亞洲與澳洲市場,其雙生車款為福特Laser和Meteor;在臺灣稱為Liata、Activa、Tierra等;在北美洲則有福特Escort和水星Tracer。目前仍掛名Familia的車款,僅剩由豐田汽車OEM代工的商用車Familia Van((日語)マツダ·ファミリアバン)而已。 歷史(自家生產時期)第一代SSA/SPA/MPA/MSAP/BSAVD/BSBVD/BPAV/BSA55/BPA55系(1963年-1968年)
1960年代當時,馬自達(舊稱東洋工業)的主力產品已經從三輪車(如K360、T600)轉移至小型卡車(如Romper、Kraft)和輕型車(如R360 Coupe),於是著手Carol與Familia的開發工作。由於判斷市場會先接受輕型汽車,於是Carol率先發表上市。而Familia則經過市場調查,結果發現商用車與旅行車應該優先開發。因此雙門旅行車與四門轎車型委託義大利博通汽車公司(Gruppo Bertone)、雙門皮卡貨車型則交由設計過馬自達K360的小杉二郎擔綱外型設計。 1963年 - 10月開始販售,最早上市的雙門旅行車型由義大利設計師喬吉·喬治亞羅(Giorgetto Giugiaro)率領的博通汽車公司設計,採用從Carol DA型引擎擴缸而來的782c.c.水冷式OHV直列四缸SA型引擎,最大馬力42ps / 6,000rpm,最大扭力6kg·m / 3,200rpm。後座座椅全倒時,容積量可達400公斤,所以與其他廠牌同級車比較起來,獲得了「客、貨兩用的乘用車」之評價。 1964年 - 4月追加四門型,外型亦由喬吉·喬治亞羅(Giorgetto Giugiaro)設計,搭載782c.c.直列四缸OHV SA型引擎的車型在海外市場以馬自達800之名銷售。 1965年 - 11月海外發售名為馬自達1000 Coupé的雙門轎車型,搭載1.0L直列四缸SOHC PC型引擎,且前輪從鼓煞改成碟煞。原先的782c.c.水冷式OHV直列四缸SA型引擎也一律升級成987c.c.水冷式OHV直列四缸PB型引擎,搭載於轎車與旅行車型上,同時也變換成更大的五角形車頭燈。
第二代SPB/STA/STB/SPC/M10A/BPBV/BTAV/BTBV/BPCV/BPB55/BTA65系(1967年-1978年)四門與雙門車型的生產年份為1967年至1973年,旅行車型則至1978年1月止停產。
1967年 - 11月進行大改款,廢除A柱旁的三角窗,並以馬自達1000之名銷售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皮卡貨車版本也同時進行大改款,引擎一律改成987c.c.水冷式OHV直列四缸PB型引擎。另外在日本國內的銷售方式是先打出最原始、最基本配備的車型(當然價格也最便宜),然後客戶訂車時再依照其需求逐項加上配備,稱為「全選擇銷售系統」(full choice system)。 馬自達R100詳情請參見馬自達R100 1970年 - 4月進行小改款,改搭載1.0L PC型和1.3L 直列四缸SOHC TC型引擎,在日本地區改稱之為Familia Presto((日語)ファミリア・プレスト),外銷版本則按引擎容積大小分別稱為馬自達1000與馬自達1300。 1971年 - 9月發售RX-3(日本國內稱為Savanna〔(日語)サバンナ〕)的往復式活塞引擎版兄弟車Grand Familia,這款Grand Familia的定位介於323和626之間。後來改搭載626的引擎,與RX-3一同在海外市場銷售。 1973年 - 9月四門與雙門車型大改款,進入下一代車型;但是旅行車與皮卡貨車型則繼續生產至1978年1月為止。 韓國起亞汽車曾在1974年至1982年間曾製造一款名為「起亞Brisa」的汽車[2],實為Familia第二代的雙生車款。
第三代FA3系(1973年-1977年)
1973年 - 9月針對日本汽車廢氣排放標準而改款,頭燈由方形改為圓形,車尾線條也重新設計。日本國內繼續沿用Familia Presto之名,而在紐西蘭、澳洲與其他亞太地區則稱為馬自達808;但歐洲地區改用馬自達818之名(據信是為了避開Peugeot標緻汽車之命名原則,因為該車廠習慣以中間為0的三位阿拉伯數字替車款命名)。 1976年 - 2月為了順應日本昭和51年(1976年)頒布的汽車廢氣排放規定((日語)自動車排出ガス規制)而進行改款,廢止987c.c.的引擎,一律改成1,272c.c.稀薄燃燒型引擎,稱為Familia Presto 1300AP((日語)ファミリアプレスト1300AP,AP是anti-pollution之意),該車型以馬自達Mizer之名外銷至美國地區。另外在1972年至1973年之間,搭載1.6L引擎的Familia則以馬自達808的名稱在美國市場銷售。
第四代FA4系(1977年-1980年)
1977年 - 元月24日第四代323正式在日本發售。由於當時歐洲的小型車流行兩廂式的掀背車,馬自達順應此潮流設計第四代的外觀,依舊採用FR驅動方式,且此款車有許多零件跟RX-3共用。在南非,為了符合當地的市場需求,第四代323供應1.6L車型,但並不是馬自達自己生產的引擎,反而是三菱1.6L釷星(Saturn,代號4G32)引擎。在美國,由於廣告活動以「great little car」作為這款車的主要訴求,故以馬自達GLC稱之;其動力來源共有1.0L PC型、1.3L TC型與1.4L UC型三種可供選擇。 1978年 - 3月追加1.4L直列四缸SOHC UC型引擎,同時三門車型將鹵素燈泡及輻射層輪胎列為標準配備。同年6月旅行車進行大改款,分成二門或四門兩種車型。為了因應昭和53年廢氣排放標準,既存的掀背車也一併改良,同時加上前後保桿的橡膠護條、後視鏡改為方形、標誌大型化等。7月1.4L車型追加3速自排變速箱。 1979年 - 4月進行小改款,將方形頭燈改為圓形,原四速手排升級為五速,至於手排車型的低速齒輪比調大。 1980年 - 6月下一世代的323問世,改為FF驅動方式。可是第四代323的旅行車型與廂型車型依舊存在於市場上,因為馬自達並沒有更新這兩種車型。直到更嚴格的廢氣排放標準頒布出來,旅行車型才在1985年12月停產。 在印度尼西亞,此代車型由印多汽車製造並重新命名上市:掀背車型稱為馬自達MR90(1990年至1992年)與馬自達Baby Boomers(1992年至1994年),旅行車型叫做馬自達Vantrend(1993年至1997年)。所有印多汽車製造的此代車型使用第四代馬自達626的頭燈,且防撞桿的外型不同。動力來源為1.4L直列四缸SOHC UC型引擎,搭配五速手排變速箱。
第五代BD系(1980年-1985年)
1980年 - 6月馬自達發表第五代323。該款車採用BD平臺,為該公司第一款採用FF方式的緊湊型轎車。其雙生車款是福特Laser,以及在澳洲銷售的四門型轎車Meteor;而臺灣福特六和曾引進此代福特Laser,以「福特全壘打」之名在市場上銷售。在日本市場,其高階車款雙門XGI型配備了1,500c.c.、單凸、單點燃油噴射引擎,XGI Turbo型的E5T型引擎則額外增加渦輪增壓裝置,這是Familia車款首次搭載渦輪增壓引擎。雙生車款福特Laser也提供相同規格的引擎,但是生產數量不多。內裝方面,前排座椅可做七段式調整,甚至拆掉頭枕往後打平,可與後排座椅連成平面。另外,部分較高的等級可選購電動天窗。此代車款在日本市場屬於馬自達的常勝軍,銷售量甚至曾數度超越同級的豐田Corolla。 1981年在美國市場繼續以馬自達GLC之名推出,僅搭載1.5L直列四缸SOHC E5型引擎,採用四輪驅動設定。 獲獎紀錄此代車款榮獲1980年第一屆日本年度風雲車(日本カー・オブ・ザ・イヤー,Car Of The Year Japan)[3],也分別獲得美國與澳洲《風火輪雜誌》(Wheels Magazine)的1980年年度風雲車大獎。此外,在汽車賽事上亦獲得優異的成績,曾在WRC的摩納哥蒙地卡羅站取得優勝。
第六代BF系(1985年-1994年)掀背車與轎車型的生產年份為1985年至1989年,旅行車型則至1994年才停產。
1985年 - 延續上一代銷售成功的氣勢,此代車型的外觀修飾得更加洗鍊成熟。而且出現許多首創的紀錄,比如推出Familia車系第一次也是唯一的敞篷車型、Familia車系第一次搭載柴油引擎(1.7L直列四缸PN型)、日本車壇第一輛全時四輪驅動車、日本車壇首度出現後輪裝置了LSD限滑差速器(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的GT-A車型等。 如同上一代,福特在亞太地區也推出了雙生車款Laser,兩部車的車身設計非常相近,除了掛上的廠徽標誌不同。Laser的掀背車型在美國由福特旗下另一品牌水星(Mercury)推出名為Tracer的車款,但其儀錶板設計與323大不相同。 此代車型在南非仍以入門級車款持續製造,且直至2003年才停產,其雙生車款為福特Tonic。南非馬自達公司也以此代車型的車頭外觀設計出一款皮卡貨車,稱之為馬自達Rustler(雙生車款叫作福特Bantam)。在1991年至1994年間,南非馬自達於此代323上裝載與馬自達626相同的2.0L DOHC十六汽門FE型引擎,當然懸吊系統與煞車系統皆經過升級調校。 1991年 - 南非製造的323版本回銷英國,以馬自達Sao Penza之名上市,配備1.3L噴射引擎;該款車也曾經過小幅度修改於1989年至1991年間在澳洲販賣。 Familia GT-A1987年 - 2月日本地區推出一款專為拉力賽開發的GT-A競技車,搭載1.6L渦輪增壓DOHC B6T型引擎附中冷器,最大馬力140ps / 6,000rpm、最大扭力19.0kg·m / 5,000rpm。搭配五速手排變速系統、全時四輪驅動、以及日本車界首創的後輪LSD限滑差速器。
第七代BG系(1989年-1996年)四門轎車型與323 Astina的生產年份為1989年至1994年。
1989年 - 2月大改款的第七代323上市,採用BG平臺,車型有三、五門掀背型與四門轎車型,繼續沿續上一代的全時4WD與FF系統。在北美洲市場,四門轎車型稱作Protegé,掀背車型則維持323的名字。第七代323的雙生車款在亞太地區稱為福特Laser,而美國地區則稱福特Escort。1994年至1997年韓國起亞汽車銷售的Sephia,其機械結構與車身底盤也衍生自此代車款。 Protegé GT版僅在1990、1991、1993年於加拿大地區發售,配備1.8L BP型引擎(1991至1994年生產的福特Escort GT亦採用該型引擎)。 Familia Astina詳情請參見馬自達323 Astina
Familia Astina((日語)ファミリアアスティナ)事實上即為第七代323的五門快背(fastback)版,擁有較運動化的外觀及上掀啟閉式頭燈(retractable headlight)。在歐洲地區稱為323F,在香港或其他地區稱作323 Astina。在日本,由於馬自達當時採「五行銷管道」之策略,市面上甚至還有一款名為Eunos 100((日語)ユーノス100)的車,只是配備上比Astina豐富許多。 由於此款車具有運動化的外型,加上四人乘坐空間與後車廂置物空間相當實用,在歐洲市場一推出便造成轟動,也促成了後繼車Lantis的問世。 Familia InfiniFamilia Infini是一款1989年至1990年於日本地區上市的特殊版本[4],原廠代號「E-BG8P」。大部分的配備規格近似美規版的323 LX級:1.8L DOHC BP型自然進氣(N/A)引擎、四輪碟煞系統等,並包括幾個特殊之處:只有右駕版、五速手排變速系統、重新調校的懸吊系統、前輪LSD限滑差速器、車身塗裝只有深綠色、引擎蓋與上掀啟閉式頭燈類似323掀背車版、只生產四門轎車型、車頭有個「∞」的Infini標誌。不過此車型的數量稀少,大約只製造了1,000輛左右。 Familia Supreme此高檔豪華等級在日本市場特別被獨立出來,外觀特色包括加長的美規前後保險桿,後車牌被置於後車廂開關的側邊等。內裝尚包括當時同級車所缺乏的駕駛座電動調整座椅,而引擎則採1.5L直列四缸B5型。 Familia GT-X、GT-R與GT-Ae馬自達為了參加WRC開發了Familia GT-X車型,配備4WD、附有渦輪增壓器與中冷器的1.8L BPT型引擎(馬力180ps)、LSD限滑差速器。前、後輪的驅動力分配為:前43、後57。Familia GT-X於WRC獲得1989年度N組賽車的「原廠組」冠軍,以及1991年度的車手冠軍。但是由於中冷器(intercooler)橫置在引擎室內,發生不容易散熱的問題。 1992年4月馬自達發表更強化的Familia GT-R(原廠代號「E-BG8Z」)三門掀背車,搭載1.8L BPD型引擎,最大馬力210ps / 6,000rpm、最大扭力25.5kg·m / 4,500rpm,並將加大的中冷器改置於車頭迎風面。除了經過強化的引擎內壁,另採用石川島播磨重工業製造的RHF6CB型水冷式渦輪增壓器、鈉冷卻排氣門、440c.c.低阻抗噴油嘴等。外觀方面換裝大型化的前、後保險桿,誇張的進氣壩格柵與霧燈也經過重新設計,配合偏硬的懸吊系統與防傾桿,以及五爪輻射式輪圈與加大的煞車碟盤。但是受到日本泡沫經濟影響,馬自達公司的資金運作困難,因此宣布無限期退出WRC。 GT-Ae版是基於GT-R版而改造的,限量300輛。由於ABS防鎖死煞車系統、電動窗、天窗、電動調整照後鏡、自動上鎖等裝置設備全部移除,故車重比GT-R少了30公斤。動力仍舊沿用1.8L BPD型引擎,且變速箱的齒比調得更緊密;並將原GT-R版的尾翼加大,以便導正行進時的氣流至下方新設的小尾翼。此外,此版本的內裝顏色也比GT-R版更淡。
第八代BH系(1994年-1998年)
1994年 - 6月在日本發售,8月遍及全球市場。此代車型採用BH平台,加長了軸距,四門轎車型外觀則以當年流行的義大利式風格作為設計。此代車型在全球市場出現了好幾種名字:
323f / Lantis / 323 Astina詳情請參見馬自達Lantis 此款共有四門轎車與五門掀背車兩種車型,特色是沒有B柱,其車身式樣由保時捷工程師主持設計。在日本稱為Lantis,香港、澳洲跟南非稱為323 Astina,哥倫比亞稱作Allegro,而歐洲則叫323f。動力輸出除了1.5L B5-MI型或Z5型和1.8L BP型引擎外,還有一具與Eunos 500(用料比較豪華高級、掛上馬自達副品牌「Eunos」車款)共用的2.0L V型六缸KF型引擎。 Familia Neo / 323c / Laser Lynx / Aztec日本馬自達從1994年起製造Familia Neo供給本土市場,福特則另外生產一款雙生車,在日本與澳洲稱為Laser Lynx,臺灣版則叫Aztec,可是其前後保險桿、頭燈與引擎蓋與Familia Neo有些許差異。Familia Neo的頂級車型搭載了1.8L直列四缸DOHC BP型引擎,與Lantis相同。 在歐洲市場,此款車名為323c(coupé之意),搭載1.3L SOHC 75ps馬力之B3型引擎、1.5L DOHC 16V 88ps馬力之Z5型引擎、1.8L DOHC 16V 115ps馬力之BP型引擎等三種動力。
第九代BJ系(1998年-2003年)
1998年6月,馬自達323最後一個世代車型於日本上市,代號BJ,雙生車款為第五代福特Laser。受到開發費用削減的影響,該代車型有許多主要元件與馬自達626共用。該車型主打新開發的1.5升ZL-VE引擎,其搭載了新開發之S-VT可變氣門正時技術,峰值馬力達130ps。五門掀背車型因行銷策略稱呼為Familia S-Wagon(在北美洲市場稱作Protegé5,某些亞洲國家則稱Astina NU,臺灣市場則稱M-RV),以車內豐富的空間變化為主要亮點。安全性上,以3H高剛性車體作為溝通,而雙前座安全氣囊及ABS在日本國內為標準配備,並提供駕駛座側氣囊作為選配。1999年,全車系新增EBD,主打運動風格之Sport-20車型也同時誕生。Sport-20車型上新增四速手自排、節圓直徑(PCD)由4*100變更為5*114.3,車頭造型也更具侵略性,並提供TCS作為選配。 2000年10月,小改款車型上市。外觀與內裝皆有相當程度之改變,主要聚焦於車頭鈑件變動及角燈一體式的大燈,內裝則具備更豐富的配色,Sport-20並提供TCS與DSC作為選配,亦有Familia Field Break特仕版。另外有兩款由日產汽車OEM代工的Familia Van與Familia Business Wagon車型,其原型為日產Wingroad。 2001年 - 馬自達在北美洲市場推出限量的Protegé MP3,其中1,000輛為藍色、500輛為黃色。改裝內容包含重新調校過的懸吊系統、17吋Racing Hart鋁合金輪圈、美國Racing Beat公司製「貓背」排氣尾段、日本Kenwood製MP3立體音響附高音喇叭等。此外所搭載的2.0L FS-DE型引擎,移除了VTCS可變渦流控制系統,且改寫ECU行車電腦之點火時間程式,故需要加入高辛烷值的汽油[5];該具引擎可輸出140bhp / 6,000rpm的最大馬力、142lbs-ft / 4,500rpm的峰值扭力。 臺灣市場由福特六和生產的第九代323,四門車型稱為323 Protegé,五門車型則於1999年至2000年前期稱為M-RV,2000年10月後更新為Isamu Genki,作為調整配備後的入門車型。相較於其臺灣雙生車福特Tierra/Activa,兩者僅在內外裝零件上出現差異,如車頭造型、內裝配色等,動力單元與變速系統則完全相同,搭載1.6升直列四缸ZM-DE引擎、直列四缸1.8升FP-DE引擎或直列四缸2.0升FS-DE引擎,產品更新週期與Tierra/Activa相近,此車系並生產至2008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實施四期環保新制上路為止。而在南美洲部分國家如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該代車款以Allegro之名銷售。 在中國大陸,海马汽车將該車外觀略微調整,取名為福美來銷售。該車搭載1.6升直列四缸DOHC ZM-DE或1.8升直列四缸FP-DE引擎,配上五速手排或四速自排變速箱系統。 2003年 - 10月原廠發表新款Axela,意味著Familia / 323車系歷經九個世代、四十個年頭的演變後謝幕退位,改由馬自達3接棒。 Mazdaspeed Familia / Mazdaspeed Protegé日本國內在2001年5月以限量100輛的方式發售Mazdaspeed Familia((日語)マツダスピードファミリア),但同年9月又追加100餘輛。動力來源採用2.0升 FS-ZE引擎,並重新調校引擎壓縮比、凸輪軸、飛輪,變更進排氣埠等,使得最大馬力向上提升至175ps。車身外觀部分,後保險桿採北美式樣,輪胎為205/45R17,前後輪皆裝配15英吋煞車碟盤,車身塗裝為專用之青色,以及搭配Mazdaspeed空力套件。美規版Mazdaspeed Protegé則搭載2.0L FS-DET單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170hp / 6,000rpm,最大扭力160lbs·ft / 3500rpm。2003年美國地區又發售了一款車名附加「2003.5.」字綴的Mazdaspeed Protegé,換裝不同式樣的空力套件與全新訂製的內裝,最後此市場生產了4,500輛的Mazdaspeed Protegé。
歷史(日產OEM時期)廂型車旅行車第七代Y10系(1994年-1999年)
詳情請參照日產AD與日產Wingroad。 1996年 - 由於日產AD的旅行車車型在5月23日獨立成日產Wingroad車系,Familia Wagon亦隨之小改款,追加搭載1.8L直列四缸DOHC SR18DE型引擎的「XG Touring」車型。 1999年 - 6月隨著Familia改朝換代成第九代而停售。 廂型車旅行車第八代Y11系(1999年-2008年)
詳情請參照日產AD與日產Wingroad。 2000年 - 1月21日隨著日產AD實行小改款,同時停產旅行車型。 2007年 - 1月24日四速自排車型隨著日產AD進行大改款,只剩下「DX」車型的1.5L五速手排2WD、1.8L四速自排或五速手排4WD,以及CNG的「XL」車型繼續發售而已。 2008年 - 12月此代Y11型正式停止販售。
廂型車第九代Y12系(2007年-2018年)
詳情請參照日產AD。 2007年 - 繼日產AD於2006年12月改朝換代之後,大改款的第九代Familia Van也正式在1月24日上市。車頭的水箱罩與保桿與日產AD之設計不同,車尾銘牌也改成「Familia VAN」。動力心臟共計三種:1.2L直列四缸DOHC CR12DE型(最大馬力90hp / 5,600rpm、最大扭力12.3kg·m / 4,000rpm)、1.5L直列四缸DOHC HR15DE型(最大馬力109hp / 6,000rpm、最大扭力15.1kg·m / 4,400rpm)、1.8L直列四缸DOHC MR18DE型(最大馬力124hp / 5,200rpm、最大扭力17.6kg·m / 4,800rpm),皆搭配四速自排變速箱。 同年4月3日三菱汽車亦委託日產汽車以第四代日產AD換牌成第二代三菱Lancer Cargo[6],故市場上有三款兄弟車同場較勁。 2008年 - 12月追加4WD車型,搭載1.6L直列四缸DOHC HR16DE型引擎,可輸出最大馬力109hp / 6,000rpm、最大扭力15.3kg·m / 4,400rpm。 2010年 - 8月25日實施部分改良[7],將助手席安全氣囊、電源插座、車頂握把列入標準配備。 2017年 - 2月9日實行小改款[8],全車系將緊急煞車功能、LDW車道偏離警示、DSC車身動態穩定、TCS循跡控制系統、助手席椅背折疊式餐桌、手套箱外蓋等納入標準配備。 2018年 - 5月正式停產,直到6月停售,改以豐田汽車提供的豐田Succeed / 豐田Probox換牌成第十代廂型車車型。
歷史(豐田OEM時期)廂型車第十代XP16#M系(2018年迄今)
2018年 - 隨著2017年8月馬自達與豐田汽車深化合作關係[9],翌年6月21日正式以豐田Probox / 豐田Succeed貼牌成為第十代Familia Van,實際製造者為豐田麾下大發工業的京都工廠。第十代Familia Van基本上與兄弟車一模一樣,但在安全配備方面將具有PCS碰撞預警系統、LDA車道偏移警告系統與AHB主動遠近光燈等列入標準配備。動力系統採用1.5L直列四缸DOHC 1NZ-FE型引擎,搭配CVT變速箱之後在JC08模式((日語)JC08モード)下平均油耗表現達到19.6km/L。乘坐二人時貨艙長度達1,810mm,乘坐五人時則為1,040mm。 2022年 - 實施部分改良,導入該車系首見的1.5L直列四缸DOHC 1NZ-FXE型引擎搭配1LM型交流同步電動機的油電混合車型,採用EGR排氣再循環系統,可輸出74ps / 4,800rpm的最大馬力、11.3kg·m / 3,600-4,400rpm的最大扭矩。電動馬達則可輸出61ps之最大馬力及17.2kg·m之最大扭矩。在WLTC模式下,平均油耗為22.6km/L。鎳氫電池安裝於後座底下,提供了較大的貨艙空間。至於高階的汽油版「GX」車型,車內後視鏡增加自動防眩光功能,新增倒車影像輔助系統,並換上與車身同色的前後保險桿。 2023年 - 由於受到豐田汽車旗下大發工業爆發撞擊測試造假之影響,12月21日馬自達汽車宣布委託大發工業代工製造的Familia Van全面停止接單[10]。
參見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馬自達Familia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