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將棋
韓國將棋,又称韓國象棋、朝鮮將棋、朝鮮象棋或高麗將棋,是流行於朝鮮地區的象棋類遊戲,與中國象棋有相近發展的關係,在宋代以前由中國傳入高麗。[1] 棋具棋盤韓國將棋的棋盤由9條緃線和10條橫線構成,中心底部三行有交叉線形成九宮,与中国象棋的棋盘大致相同,差別在於沒有河界。棋子與中国象棋一樣放置於線的交叉點而非格子。
棋子韓國將棋的棋子是八角形,棋子大小不一。楚/漢為最大,表示它的重要性;然後為車、包、馬和象為第二大;士、卒/兵為最小。另外朝鮮以官/將代替楚/漢。先手方為楚,以藍色或綠色代表,棋子名以草書漢字書寫;後手方為漢,以紅色代表,棋子名以正楷漢字書寫。棋子只有一面寫著棋子名,背面為空白,唯楚/漢例外兩面都寫著楚/漢,做為虛手時的用途,詳見後述。
行棋規則選擇開局配置韓國將棋主要有四種開局配置,在對局開始前,雙方各自都可以自由選擇其中一種配置,即雙方的配置可以不相同。雖然楚方是先手,但選擇配置時,是由漢方先選擇,才輪到楚方。配置選好後就不得更改,並由楚方先行。配置的名稱主要是根據象的位置決定的。在北朝鮮地區,左象和右象配置的名稱與南韓的名稱相反,因為北朝鮮是根據比較靠近九宮的象在九宮的哪邊而命名的,本條目採用的是南韓的配置名稱。
棋子的移動將 (楚/漢)將 (楚/漢)[註 1]的走法為在九宫内沿著直線或斜線走一步,不能離開九宫。此外將還有虛手、照面等規則,詳見後述。
士士的走法為在九宫内沿著直線或斜線走一步,不能離開九宫,即與將相同。
車車的走法為沿著直線或九宮的斜線走任意距離。
包包的走法為沿著直線或九宮的斜線跳過一個棋子走任意距離[註 2],但有限制包不能吃包,且也不能跳过包移動,無论自己的还是对手的均不可跳過,故韓國將棋沒有雙包殺。以下圖例中,藍圈處為藍包能走的地方,紅圈處為不能走的地方;藍包可以吃掉紅車,但不能吃掉左邊的紅包,同時它也不能吃掉藍包;而右邊的紅包也不能吃藍車。
马马的走法為直一步再斜一步,即與中国象棋的马相同,路徑上若有棋子同樣會被拐腳。以下圖例中,藍圈處為馬能走到的地方,紅圈處為拐腳點:
象象的走法為先走馬的步伐後再朝同方向繼續斜走一步,即直一步再斜兩步[註 3],路徑上若有棋子會被拐腳和塞眼。以下圖例中,藍圈處為象能走到的地方,紅圈處為拐腳和塞眼點:
卒/兵卒和兵[註 4]的走法為沿著直線或九宮的斜線前進一步,或橫走一步[註 5],不能後退。[註 6]
將軍、應將和將死當將可以被對方的棋子吃掉時,即被「將軍」,必須立即做出做適當的手段阻止將軍,為「應將」;如果無法應將則輸掉棋局,稱為「將死」。下圖例中,楚方的象跳至藍圈處可將死漢。
照面當將主動移到和對方的將在同一直線上且彼此間無棋子時,為「照面」,目的是邀請對方和局,被照面的一方若沒立即移開或用棋子遮擋就必須接受和局。下圖例中,楚方無法避開漢方的照面,只能接受和局。
虛手輪到走棋的一方可以把自己的將翻面,表示棄權不走棋,直接讓對方繼續下,此動作為「虛手」。除了被將軍時之外,任何時候都可以自由虛手,也沒有次數限制,若雙方都虛手則和局。韓國將棋沒有困斃或逼和,當一方無子可動時只是被迫虛手,對局仍舊繼續進行。 重複局面當出現重複局面時,雙方不變則和局。 傳統勝負制規則和計分制規則傳統勝負制规则傳統勝負制規則中,將死對方是唯一勝利的方式,當所剩子力無法取勝;或雙方互相虛手;或一方照面另一方沒避開;或出現重複局面時均為和局。傳統勝負制規則現今仍可見於休閒的對局中,但有逐漸被計分制規則取代的趨勢。 計分制規則在現行的比賽多採用大韓將棋協會所制定的計分制規則,杜絕任何形式的和局。當遇到傳統規則中和局的情況時,會以剩餘棋子的分數總和判定勝負,漢方可以額外加分,多分者勝。棋子的分數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棋子的分數並不完全等同棋子在實際對局的效力。 記譜方式現今韓國將棋的記譜方式是先以座標定位要移動的棋子,再寫棋子名,最後再寫目標處的座標。座標均以楚方的視角為基準,以兩個阿拉伯數字表示;第一個數字表示橫線,由上至下依序為1至9,最底為0;第二個數字表示縱線,由左至右依序為1至9。如:76象53,記錄象從76的位置移動到53的位置。在大韓將棋協會第三次修定前的記譜規則中橫線是以漢字數字一至十表示,其餘無異。
![]() 術語對照
與中國象棋的比較
历史韓國將棋可能從中国北宋或更早期流傳的象棋演變而來。最早是以象棋、象戲、象奕為稱呼,在朝鮮王朝之後稱為將棋[3]。韓國將棋在朝鮮仁祖時期張維的《谿谷集》中已有記載,其規則基本上與現代規則無異。[4] 張維 《谿谷集》〈象戲志〉
原文
註解參考
參考文獻
參見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