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帕里佐 Jacques Parizeau GOQ 任期 1994年9月26日—1996年1月29日前任 小丹尼爾·約翰遜(Daniel Johnson, Jr. ) 继任 呂西安·布沙爾(Lucien Bouchard ) 任期 1989年11月28日—1994年7月24日前任 Guy Chevrette 继任 小丹尼爾·約翰遜 任期 1988年3月19日—1996年1月27日前任 Guy Chevrette (代任) 继任 呂西安·布沙爾 任期 1989年9月25日—1996年1月29日前任 Jean-Guy Gervais 继任 Jean-Claude St-André 选区 拉松普雄 任期 1976年11月15日—1984年11月27日前任 Jean Perreault 继任 Jean-Guy Gervais 选区 拉松普雄
出生 (1930-08-09 ) 1930年8月9日[ 1] 加拿大 魁北克省 蒙特婁市 逝世 2015年6月1日(2015歲—06—01 ) (84歲)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市 国籍 加拿大 政党 魁北克人黨 配偶 艾莉斯·波茲南卡 (结婚— 丧偶)莉西特·勒浦環特 ( 结婚)母校 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 巴黎政治學院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巴黎法學院 专业 經濟學家
雅克·帕里佐 GOQ (法語:Jacques Parizeau ;1930年8月9日—2015年6月1日),又譯柏里壽 [ 2] [ 3] ,加拿大 政治人物和經濟學家,1994年-96年間出任第26任魁北克省 省長 ,也是1995年魁北克獨立公投 的獨派領軍人物之一。他曾於1976年-84年以及1989年-96年間出任魁北克省議會 議員,代表拉松普雄選區(L'Assomption ),並於1988年-96年間任職魁北克人黨 黨魁。從政前他曾任魁北克省政府經濟顧問,期間所塑造的政策對魁北克發展影響深遠,有稱該省寂靜革命 的關鍵人物之一[ 4] 。
早年生活和事業
帕里佐於魁北克省 蒙特婁 出生,母親為熱爾梅娜·比龍(Germaine Biron ),父親為保險從業員和商人熱拉爾·帕里佐(Gérard Parizeau )[ 4] ,曾祖父達馬斯·帕里佐(Damase Parizeau )曾任魁北克省議會 議員[ 1] 。帕里佐家境富裕,年少時父母曾送他到英語夏令營。他青年時期持有激進觀點,曾為共產黨員羅斯(Fred Rose )的競選團隊派發傳單。他雖支持勞工進步黨(Labor-Progressive Party ),卻未有正式加入該黨[ 5] 。
他於1950年從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 畢業,後往巴黎政治學院 和巴黎法學院 修讀[ 1] [ 4] 。他於1955年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獲取經濟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回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任教至1976年,並從1973年至1975年任職該校應用經濟學院總監[ 1] [ 4] 。
認同經濟干預主義 的帕里佐於1960年代成為魁北克省政府最重要的經濟顧問之一,並在該省的寂靜革命 扮演主要角色,當中包括於1962年-63年協助公有化 魁北克的水電系統 ,以及於1963年-66年協助成立魁北克存款及投資基金(Caisse de dépôt et placement du Québec )以管理魁北克的退休保障金[ 4] [ 6] 。
從政
帕里佐於1981年在拉瓦爾大學 出席會議
帕里佐逐漸成為忠實的魁北克主權運動 支持者,並於1969年正式加入魁北克人黨 [ 4] ,且從1970年至1973年出任該黨行政委員會主席。他於1970年省選在阿翁西克選區(Ahuntsic )角逐省議會議席,1973年省選則改到克雷馬西選區(Crémazie )參選,但兩次皆告失敗[ 7] 。
他再於1976年省選改到拉松普雄選區(L'Assomption )競逐議席,這次則告當選並首度晉身省議會[ 1] 。魁人黨也於該屆省選首次贏取執政權,黨魁和新任省長 瑞內·勒維克 委派帕里佐出任財政廳長[ 1] [ 4] 。他擔任財長期間負責推行一系列經濟革新方案,當中包括於1979年成立魁北克證券儲蓄計劃,以及於1983年設立團結基金。截止2014年11月,團結基金的淨資產約值105億元[ 7] 。
身為內閣要員的帕里佐積極參與1980年魁北克公民投票 的競選活動,為執政魁人黨提出的主權關聯方案(sovereignty-association )爭取支持。方案被59.56%選民否決[ 8] ,勒維克遂於往後年間主張集中執政而暫時擱置主權議題,並與聯邦政府就憲政事務採取較溫和手段,但此舉卻招來帕里佐等強硬魁獨派黨員不滿。帕里佐遂於1984年11月22日辭去內閣職務,再於同月27日辭任省議員,其後一度返回蒙特利尔高等商学院任教[ 1] [ 4] 。
據加拿大媒體於2013年報道,前任聯邦總理 馬丁·布賴恩·馬爾羅尼 曾於1987年提出委任帕里佐為加拿大上議院 議員,以換取後者在上議院支持美加自由貿易協議[ 9] [ 10] ,但被帕里佐婉拒。
黨魁和省長生涯
勒維克於1985年6月辭任黨魁,同年9月由同屬溫和派的約翰遜(Pierre-Marc Johnson )繼任。魁人黨於1985年省選落敗後,約翰遜於1987年11月辭任黨魁,仍普遍受歡迎的帕里佐則於1988年3月19日當選新任黨魁[ 1] [ 4] 。他於1989年省選重回拉松普雄選區競選,並成功當選返回議事廳。在他領導下的魁人黨則贏取29席繼續擔當議會第二大黨,帕里佐遂成為魁北克官方反對黨黨魁[ 1] 。
米治湖修憲 協定於1990年6月被否決,重燃魁北克主權運動支持。取代米治湖協定的夏洛特敦 修憲協定推出後,受到帕里佐等人動員民眾反對[ 1] 。夏洛特敦協定於1992年10月進行公投表決,結果被大部分魁北克選民否決。在魁獨議題再度熾烈下,帕里佐在1994年省選競選期間承諾,魁人黨當選一年内舉行另一次獨立公投[ 11] 。魁人黨結果贏取77席重拾執政權,連任省議員的帕里佐亦成為第26任魁北克省省長[ 1] ,並計劃於翌年舉行公投[ 4] 。
公投競選期 展開之際,贊成獨立方在民意調查落後反對方逾十個百分點。到了競選期中段,帕里佐同意將獨派競選活動交予聯邦層面政黨魁人政團 的黨魁布沙爾(Lucien Bouchard )負責,以冀爭取更多選民支持[ 12] 。公投最終以50.58%反對、49.42%贊成的些微票數失敗,帕里佐當晚則宣稱「60%的自己人」支持獨立(指60%說法語魁北克人支持獨立)並大罵「錢和族裔票」作怪導致公投失敗[ 13] ;外界猜測他當時曾喝酒[ 14] [ 15] 。他於翌日宣布辭任魁北克省省長、魁人黨黨魁和省議員職務,而他的言論至今仍有爭議[ 4] ;布沙爾則於1996年1月繼任黨魁和省長。
離開政壇、去世
2009年的帕里佐
帕里佐下台後仍不時評論魁北克時事,並批評布沙爾領導下的魁人黨政府執著於滅赤之餘,卻對魁獨議題立場模稜兩可[ 4] 。他在魁人黨黨籍2011年到期後不再續期[ 16] ,更於2012年省選表態支持新成立政黨國家選項(Option nationale )[ 4] 。魁人黨於2014年省選落敗後,他表示魁獨支持者面對「一片廢墟」(“un champ de ruines” )[ 4] 。2015年魁人黨黨魁選舉競選期間,他接受最後一次電視訪問時表示該黨逐漸衰落並失去魂魄[ 17] 。
他於2000年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團高等騎士勳章 [ 4] ,再於2008年獲時任魁省省長莊社理 頒發魁北克大官佐勳章[ 1] 。
2015年6月1日,帕里佐的夫人莉西特·勒浦環特 宣布帕里佐過世,享年84歲[ 2] [ 18] ,死因為癌症[ 16] 。魁北克省議會於翌日宣布帕里佐喪禮以省葬形式舉行[ 4] ,靈柩於同月6日和7日分別擺放蒙特婁的魁北克存款及投資基金大樓和魁北克城 的省議會大廈 供民眾憑弔[ 3] [ 19] ,喪禮則於同月9日在蒙特婁舉行[ 16] 。
個人生活
帕里佐於1956年與波蘭裔作家艾莉斯·波茲南卡 結婚[ 1] [ 4] 。1992年他與第二任妻子莉西特·勒浦環特 結成夫婦;她曾任教師,2002年加入魁人黨,2007年-12年間任職克雷馬西選區省議員,後曾任霍華德聖阿道夫(Saint-Adolphe d'Howard )的市鎮長官[ 1] [ 4] 。
參考文獻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Jacques Parizeau - Biographie . 魁北克省議會 . [2020-04-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0-27).
^ 2.0 2.1 魁省前省長柏里壽辭世 推動魁獨險過關 . 《明報》加東版. 2015-06-03 [2020-04-20 ] .
^ 3.0 3.1 群眾魁省議會排長龍 告別柏里壽 . 《明報》加東版. 2015-06-08 [2020-04-20 ]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Gordon, Stanley; Lambert, Maude-emmanuelle. Jacques Parizeau .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2015-06-02 [2020-04-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5-07).
^ Fraser, Graham. René Lévesque and the Parti Québécois in Power .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21, 2001 [2020-04-20 ] . ISBN 978077352310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03).
^ The Star (Toronto)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9211043/http://www.thestar.com/NASApp/cs/ContentServer?pagename=thestar%2FLayout%2FArticle_Type1&c=Article&cid=1084227010836&call_pageid=968332188492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9-29).
^ 7.0 7.1 Solyom, Catherine. Timeline of Jacques Parizeau's life . Montreal Gazette. Postmedia Network. June 2, 2015 [2020-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2).
^ " Quebec and the Constitution: A Timeline of Dead Ends", Montreal Gazette , June 1, 2017. . [2020-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21).
^ Andy Radia. Brian Mulroney offered Senate seat to Jacques Parizeau . Yahoo News. September 13, 2013 [September 13, 201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June 2, 2015).
^ Mulroney once offered a Senate seat to Jacques Parizeau . CBC News. September 12, 2013 [September 13, 201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June 2, 2015).
^ Editorial, Reuters. UPDATE 1-Former Quebec separatist leader Parizeau dies at 84 . reuters.com. [18 October 2016] . [失效連結 ]
^ The 1995 Quebec referendum: Turning the 'Yes' tide (Television). CBC Digital Archives. October 30, 1995 [May 14, 201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June 2, 2015) (英语) .
^ Parizeau, l'argent, le vote ethnique et le mystère de Québec . Le Huffington Post Québec. [2015-05-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7-30).
^ Andrew Coyne. Andrew Coyne: Don't be fooled, the Parti Québécois has never been inclusive . National Post. October 4, 2013. (原始内容 存档于August 30, 2014).
^ Parizeau blames "money and the ethnic vote" for referendum loss (Television). CBC Digital Archives. October 30, 1995 [June 2, 2015] . (原始内容 存档于June 2, 2015) (英语) .
^ 16.0 16.1 16.2 Jacques Parizeau remembered as modern Quebec 'nation builder' . CBC News. 2015-06-09 [2020-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1-08).
^ Perreaux, Les. Quebec sovereignty movement has faltered without Jacques Parizeau . The Globe and Mail. June 2, 2015 [2020-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02).
^ DERNIÈRE HEURE : Jacques Parizeau est mort . Radio-Canada . [2015-06-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7-17).
^ Jacques Parizeau lying-in-state visited by thousands . CBC News. 2015-06-06 [2020-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1-0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