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塔奔龙属
阿尔伯塔奔龙(属名:Albertadromeus)是一属已灭绝的奇异龙科山奔龙亚科恐龙,化石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晚白垩世后期中坎帕阶的老人组,仅含单一物种合踝阿尔伯塔奔龙(Albertadromeus syntarsus)。[1] 词源模式种合踝阿尔伯塔奔龙(Albertadromeus syntarsus)由卡雷·马歇尔·布朗(Caleb Marshall Brown)、大卫·埃文斯(David C. Evans)、迈克·瑞恩(Michael J. Ryan)和安东尼·罗塞尔(Anthony P. Russell)于2013年描述并命名。属名Albertadromeus取自化石发现地阿尔伯塔省及希腊语dromeus/δρομεύς(奔跑者),意为“阿尔伯塔的奔跑者”,指其善于奔跑的特征;种名syntarsus取自希腊语syn/συν(连接)和tarsus/ταρσός(踝骨),意为“接合的踝骨”,指腓骨远端与胫骨远端融合的情况。[1] 描述正模标本TMP 2009.037.0044由两节背椎、一节尾椎、颈肋、骨化肌腱、左胫骨和腓骨、一个不完整的右腓骨及零碎的跖骨和爪骨组成,颅骨尚未发现。作者指出,尽管已发现的骨骼很少,但保存状况适中,因此仍提供了足够的形态细节以用于物种鉴别。[1]阿尔伯塔奔龙是种善于奔跑的小型两足新鸟臀类,胫骨比山奔龙略长,比帕克氏龙(ROM 804)、奇异龙(USNM 7757和RSM P 1225.1)、棱齿龙(NMHUK R5830)、橡树龙(YPM 1876)和剑角龙(UALVP 002)长得多。[1]胫骨伸长与其善于奔跑的习性密切相关。[2] 鉴别特征根据布朗等人(2013年)的研究,本属可根据以下特征进行鉴别:[1]
分类布朗等人(2013年)建立新分类群山奔龙亚科,以区分与山奔龙关系更密切的物种和与奇异龙关系更密切的物种,其有效性由以下特征支持:①枕骨大孔宽度为枕髁宽度的20%至30%;②耻骨与骶肋相连;③肩胛棘尖锐而明显;④腓骨干横截面呈D形。新分类群包括新发现的阿尔伯塔奔龙、西风龙、山奔龙和掘奔龙。支序分析表明,阿尔伯塔奔龙与西风龙和山奔龙形成演化支,与掘奔龙的亲缘关系较远,分支图如下所示:[1]
古生态学阿尔伯塔奔龙正模标本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贝利河群运河溪(Canal Creek)地区的老人组上层。该标本采集于一个两米厚的细至极细砂岩单元中,该单元沉积于大约7700万至76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坎帕阶。标本现保存在阿尔伯塔省德拉姆黑勒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的收藏中。 研究表明,老人组的古环境是一个古代沿海平原。[3]该地层的已知物种包括:兽脚类的蜥鸟盗龙、惧龙、伤齿龙和驰龙;角龙科的阿尔伯塔角龙、开角龙、准角龙和冠饰角龙;鸭嘴龙科的短冠龙、钩鼻龙、副栉龙、慈母龙和冠龙及与阿尔伯塔奔龙共享栖地的其它恐龙。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