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刺激
在本能理论里面,典型行為模式、固定行為模式或钥匙刺激(英語:fixed action patterns) 動物行為學家勞倫茲和廷伯根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指物種出於遺傳或本能而表現出來的行為如蜘蛛結網。是一种刺激模式(即是一种特定的刺激或是几种特定的特征的组合),当它被感知后就会得到本能运动的应答。 典型的刻板行為,一個物種的所有成員,至少是同一性別的成員都會表現出來。 由簡單而特定的外部刺激引起,一旦被引發,其形式不依賴外部刺激,發展也不依賴學習經驗,能完成一定的任務,但這一模式有時也包含極其複雜的過程。 如青蛙捕捉飛蟲,前面彈舌可及的距離之內,一只飛蟲的視覺刺激引導舌頭迅速彈出和縮回,該動作在時間和方向上相當刻板,若飛蟲飛的足夠快,青蛙就捉不到它。 通常这种刺激也被称作诱发者(德语:Auslöser),它来自于另一位社会成员并且会对社会行为产生影响;还有一些同义词信号刺激和知觉信号。行为学的代表人物将刺激过滤称之为 先天诱发机制(AAM),刺激过滤的作用是将相关的的信息从不相关的信息里提取出来(即是对钥匙刺激的识别)并且触发种属特异的本能运动。 钥匙刺激和先天诱发机制(AAM)在1900年提出的行为学认为行为只是一条反射链,显而易见这条反射链需要一个开始端。而“钥匙刺激”和–在格式塔心理学(也译为完形心理学或形态心理学)中–“格式塔”(德语:Gestalt。意为形态,形状)的概念最初是作为对该解释的补充,它们的意思是:对能诱发行为的环境的感知。本能理论的代表人物对刺激-反应-概念又补充了钥匙刺激,先天诱发机制(AAM)和内在的动机三个组件。 “钥匙刺激”顾名思义,具诱发作用的特征就像一把钥匙,它的齿能正好与锁咬合并将之打开。在本能理论里面,这把锁就是先天诱发机制(AAM)。 个体也可以在某个生长阶段通过铭印习得钥匙刺激。 钥匙刺激的特征和作用钥匙刺激在行为学文献里通常会被这样描述:
另一种表述:引起行为的刺激具有象征的特点, 它是抽象的; “雌性”并不会被当作交尾行为的诱发者,真正的钥匙刺激是种属特异的颜色,气味还有求偶歌。 这个例子同时也说明了,隶属于某种钥匙刺激还紧随其后的行为能被多种方式所激发,特别是:
一个钥匙刺激总能引起一个特定的反应。
钥匙刺激可以进一步根据其作用细分:
如何识别一种钥匙刺激?人们可以通过仿制品试验,以确定与某种本能运动相对应的钥匙刺激。
对钥匙刺激的争议行为学家和神经生理学家多次证实了环境的生物“先天认知”的存在-但不大确定是,环境刺激要如何才能触发AAM引起应答。还有,这些钥匙刺激,AAM,行动特异性能量和本能运动只能针对那些能外在的刺激和观察者能探测得到的反应,而那些纯内在的反应则一直被拒之门外。而且还不时传出“寻找到错误钥匙刺激”的新闻。 在行为学教科书里面,钥匙刺激会通过其功能被定义,就是:钥匙刺激能刺激释放本来为AAM所压制的行动特异性能量并引发本能运动。同时经常又反过来用AAM(就是表现出应激行为)作为钥匙刺激存在的证据。这是一个循环论证。 对这些下定义的困难,对钥匙刺激的特征描述的不确定,行动特异性能量的生理学解释的欠缺,沃尔夫冈·维克勒在1990年和 汉娜-玛丽亚·齐普流斯在1992年都描述过,并且提出要放弃经典比较行为研究里的本能模型。而 克劳斯·依么曼早在1987年在他的《Funkkolleg》(读者群主要为教师),就已经不将钥匙刺激纳入词汇检索中。 但其他行为学家因为教学原因仍然会讲解钥匙刺激这一概念。而且很多本能理论的代表人物也不再将钥匙刺激视作普遍使用的概念。钥匙刺激昨天还是放诸四海皆准,今天只是特例一个。 参考文献
该书对经典钥匙刺激概念作了全面介绍,而且捍卫了该理论;它可看作是对以下两本书的回应:
请参见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