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鐵民
鍾鐵民(1941年1月15日—2011年8月22日),臺灣作家,客家人。創作文類以小說、散文為主,兼有儿童文学及電視劇本。創作內容多以客家農村為主題,而被稱為「農民作家」。為作家鍾理和之長子。 鍾鐵民出生於滿州國奉天市(今瀋陽市),1946年全家返回臺灣。9歲罹患脊椎結核,一度使其休學。1963年考上師大夜間部國文系時,也曾因疾病被拒絕入學,後經多方人士協助才得以核准入學。1969年畢業後至旗美高中任教。長期於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出版《石罅中的小花》、《余忠雄的春天》、《約克夏的黃昏》等。曾獲第十五屆吳濁流文學獎正獎、賴和文學獎等。 1980年代開始籌備鍾理和紀念館、成立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1990年代投入鄉土運動和社會運動,包含編撰鄉土教材、辦理鄉土文學營、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創立第一個農村型的旗美社區大學[2]等,積極推動文學扎根[3]。 生平1941年出生於满洲国奉天省的奉天市(今辽宁省沈阳市),後父母遷到北平定居。1946年3月全家返台。9歲時罹患了所謂的蛀骨癆,即脊椎結核,使其一度病倒在床,休學兩年。[4]1955年考取縣立美濃初中,1958年考取屏東縣內埔高中,1959年轉學至旗山中學高級部。1960年8月父親鍾理和病逝,當時僅為高中生的他此後與母親共同負擔起維持家計的重擔,照顧年幼的二妹一弟就學、成人。[5]1961年7月旗山中學畢業,同年12月21日於《中國晚報》發表第一篇短文〈蒔田〉[3]。 1961年3月1日於《聯合報》發表第一篇小說〈四眼與我〉。1963年考取師大夜間部國文系及政治大學夜間部,因身體疾病,註冊時未被接納,直到1964年3月由教育部公文核准,註冊成為師大學生。196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石罅中的小花》,1968年出版《菸田》。1969年畢業後返鄉至旗美高中任國文老師。1970年代以後有長篇小說《雨後》、短篇小說集《余忠雄的春天》等。 1969年,任「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管理委員,後多次擔任吳濁流文學獎評審。1974年結婚,育有三女。1980年開始籌備鍾理和紀念館、1984年,以〈大姨〉獲得第十五屆吳濁流文學獎正獎。1989年成立鍾理和文教基金會[6]。1990年擔任《台灣文藝》編輯顧問。1992年開始主編中小學鄉土教材「我的家鄉」,並於1993年開始辦理鄉土文學營。1994年擔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第一屆理事長,投入美濃反水庫運動。1994年,以《約克夏的黃昏》獲得賴和文學獎。1996年舉辦「笠山文學營」,並建造鍾理和雕像及臺灣文學步道。1997年退休。 2001年6月,出任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員及高雄縣社區大學主任,打造臺灣第一個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2002年,任第三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一生在寫作之餘,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推動藝術文化發展與文學扎根。 2011年8月初,鍾鐵民入住高雄長庚醫院接受心導管手術,22日因嚴重心肺衰竭病逝,享壽70歲。 重要貢獻
政府褒揚
獲獎紀錄
著作出版
參見條目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