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市
都匀市位于中国贵州省南部,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距离贵州省省会贵阳146公里。都匀市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0万,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瑶等33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08%。市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办事处、4个镇、1个水族自治乡。2013年,包含都匀经济开发区和市区的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为4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2万(含流动人口)。2001年曾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历史都匀,贵州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匀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于牂牁古国;战国及秦、汉时期,分别属夜郎古国所辖的且兰国和毋敛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牂牁郡,都匀属之;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置应州(羁縻州),都匀属之。 都匀原名都云,因城东一公里处有一个仙气氤氲的都云洞而得名。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平羌将军何福镇压都云苗民起义后,上奏朝廷,认为“云之为物,变化莫测”,应改为“匀”,取“均匀”之意,皇帝批准,改为都匀。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置都匀卫视;弘治七年(1494年)改设都匀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都云设置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都云分别设置长官司、安抚司以及都匀卫视;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改设都匀府;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都匀卫视为都匀县,隶属都匀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都匀府为都匀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都匀直属贵州省长公署。 1956年建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成为黔南州首府;1958年改设都匀市(县级市)。 地理都匀境内北部多山地,中南部有狭长的河谷盆地,属于喀斯特地貌,颇多暗河洞穴。都匀城区位于剑江之畔,城市沿河展开,有文峰塔、百子桥等景点。市区西北的斗篷山,是苗岭中段的一座山峰,山上有大片原始森林。 行政区划广惠街道、文峰街道、小围寨街道、沙包堡街道、绿茵湖街道、墨冲镇、平浪镇、毛尖镇、匀东镇和归兰水族乡。 经济都匀的工业以化工、电子、纺织为主。农业则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 特产都勻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團山、黃河一帶盛產都匀毛尖[3],一說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全國評獎[4])。明代久為貢品[5],民國四年(1915)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6]。 交通公路都匀过境公路有: 210国道、 321国道、 356国道、贵新高速公路
铁路文化小吃语言都匀人讲一种明显有别于贵州其它地区方言和普通话的都匀话,这种方言的产生是当地各民族长期相处融合的结果。
宗教教育大学中学医疗旅游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