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酸碱理论
软硬酸碱理论简称HSAB(英語:Hard-Soft-Acid-Base)理论,是一种尝试解释酸碱反应及其性质的现代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拉尔夫·皮尔逊採用HSAB原理,嘗試统一有机和无机化学反应。它目前在化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判别和其反应机理的解释。软硬酸碱理论的基础是酸鹼電子論,即以电子对得失作为判定酸、碱的标准(即路易斯酸碱理论)。该理论可用于定性描述,而非定量的描述,这将有助于了解化学性质和反应的主要驱动因素。尤其是在过渡金属化学,化学家们已经完成了无数次实验,以确定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本身的硬和软方面的相对顺序。 原理在软硬酸碱理论中,酸、碱被分别归为“硬”、“软”两种。“硬”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电荷密度、较小半径的粒子(离子、原子、分子),即电荷密度与粒子半径的比值较大。“软”是指那些具有较低电荷密度和较大半径的粒子。“硬”粒子的极化性较低,但极性较大;“软”粒子的极化性较高,但极性较小。 此理論的中心主旨是,在所有其他因素相同時,“軟”的酸與“軟”的鹼反應較快速,形成較強鍵結;而“硬”的酸與“硬”的鹼反應較快速,形成較強鍵結。 大體上來說,“硬亲硬,软亲软”生成的化合物较稳定。 历史拉爾夫·皮爾森在六十年代首次提出了该理论。自那以后,化学家们不断开拓该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之如今已成为了最重要的无机化学基础理论之一。 举例
极端的情况下[需要解释],还定义了交界酸及交界碱
化学硬度
1983年,Parr与Pearson将软硬酸碱理论从定性发展到了定量层面,并提出了化学硬度(chemical hardness,以η表示)的概念,它与一个化学体系的总能量对稳定核环境(fixed nuclear environment)中的电子数的二阶偏微分成正比:[2] 其中的系数只影响绝对值,可以任意指定,一般使用Pearson所用的二分之一[3]。 其中I为电离能,A为电子亲和能。这个表达式也指出存在能隙的体系中,化学硬度与能隙大小成正比。 总能量对电子数的一阶偏微分即体系的化学势(以μ表示): 对其作同样的近似,可以得到: 这个值是密立根标度电负性(以χ表示)的相反数:μ = −χ. 从而得到化学硬度与密立根电负性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硬”指的是抵抗极化或变形的能力强,“软”即相应的能力弱。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