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麂
赤麂(學名:Muntiacus muntjak),又称印度麂,属鹿科麂属,目前可分15個亞種。 特征赤麂是一種体型较大的麂类,体长1~1.2米,肩高50~55厘米。雄麂有小角,角冠基部分出一小枝,角柄前方有一黑色纵纹。長有突出上顎的犬齒,每年會脫角及重長;雌性無角。 赤麂眼下長有发达的眶下香腺,额腺较长,會分泌香油用以標示領域。 習性赤麂性格溫馴細膽,受驚或遇到危險時會發出如狗吠的聲音,所以又有吠鹿(Barking Deer)的稱呼。除了交配季節外,牠們一般獨居,但也有少數群居,甚至與其他大型動物一齊進食。豹、豺、虎與緬甸蟒蛇是赤麂的主要天敵。 赤麂為植食性動物,主要以野果及幼葉為食糧,有時會捕捉昆蟲來吃。
分佈亞種這是15個亞種:
與山羌的分別許多人會將赤麂與山羌混淆,甚至誤將兩者視為同一種動物,但分類學家將黃麂和赤麂歸為同屬不同種。兩者外形很相似,山羌身形較小,膚色由黃色至棕色都有;赤麂身形較龐大,一般呈紅棕色。在2006年香港漁護署做大型普查,才發現在港的所謂「山羌」,全部是赤麂。[2] [3] 保护本种于2023年被收录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資料來源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