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明信 (英語:Fredric Jameson ;1934年4月14日—2024年9月22日),美國 左翼批評家。曾任杜克大学 比较文学教授与批判理论中心主任。擅長以馬克思理論 作文化評論,及研究資本主義 下的後現代主義 文化發展。
生平
詹明信出生于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 1] ,1954年毕业于哈弗福德学院 ,后短暂留欧,在此期间接触了新兴的结构主义 。次年返美就读于耶鲁大学,师从语文学和比较文学家埃里希·奥尔巴赫 。1961年完成其博士论文Sartre: the Origins of a Style ,反映出其受到的欧陆哲学 和欧洲文化分析传统影响,这与当时英美流行的经验主义 和逻辑实证主义 学术风格大相径庭。尽管如此,詹明信仍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并于60年代早期在那里从事教学工作。
萨特的影响及60年代兴起的欧美新左派、反战运动、古巴革命等,使得詹明信相信“马克思主义以集体运动的形式,以一种生产性的文化力量而重新焕发生机”。[ 2] 他开始着重于以法蘭克福學派 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批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二分法,从而与所谓“正统马克思列宁主义”分道扬镳。詹明信所研究的领域包括了历史与叙事(《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 ),后现代性(《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以及它们对于文化领域的影响与意义。
2008年,获郝爾拜獎 ,包括尤尔根·哈贝马斯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 在内的多位知名学者曾获此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詹明信及其作品还影响了中国学界后现代理论形成与发展[ 3] 。詹明信本人曾于1985年于北京大学和深圳大学举行后现代主题的讲座;他于1987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当年即被翻译为中文。由于正值改革开放后的转型时期[ 4] ,后现代的理论的引入在中国文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3]
逝世
詹明信于2024年9月22日在北卡罗莱纳州 达勒姆县 去世。[ 5]
在其去世十三年前,后来成为杜克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周蕾 在给詹明信颁终生成就奖时如此评价了他的生涯:
“很难找到一个比弗雷德·詹明信更广为人知,更经常被各学科引用,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国内和国际的关注的人文学者。”[ 6]
罗伯特·塔利在他2024年在詹姆逊去世前三周出版的作品《当下的发明:全球化危机中的小说》的评论中,形容詹姆逊“处于其个人能力的巅峰,开创了他自己的全新道路[…]”。塔利补充说,“五十多年来,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即使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和文化评论家,也是美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和文化评论家。”[ 7]
著作
《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Sartre:The Origin of Style )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1971),《语言的牢笼》(1972),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 钱佼汝译, 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年。
《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詹姆逊著,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著 ,吴美真译,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 1998年。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著 ,张旭东编 ,陈清侨等译,北京 : 三联书店 [伦敦] :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后期马克思主义》(1990),《可见的签名》(1991),《地缘政治美学》(1992),《侵略的寓言:温德姆·路易斯,作为法西斯主义的现代主义者》(1979),《理论的意识形态》(1988,“理论的境遇”和“历史的句法”)
《时间的种子》,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译,桂林 : 漓江出版社, 1997年。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文化转向》,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胡亚敏等译,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
《布莱希特与方法》,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陈永国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单一的现代性》,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快感:文化与政治》,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全球化的文化》,詹姆逊著,(美)三好将夫编 ,马丁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讲演),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讲演,唐小兵译,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詹姆逊文集》,詹姆逊著,王逢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卷:新马克思主义;第2卷: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第3卷: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
注释
^ Roberts, Adam. Fredric Jameson (Routledge Critical Thinkers). London: Routledge. 2000: 2.
^ Fredric Jameson, "Interview with Srinivas Aramudan and Ranjanna Khanna," in Jameson on Jameson: Conversations on Cultural Marxism , ed. Ian Buchana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204.
^ 3.0 3.1 Wang Ning. "The Mapping of Chinese Postmodernity." Postmodernism and China . Ed. Arif Dirlik and Xudong Zhang.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
^ Zhang, Xudong. On some motifs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Fever" of the late 1980s: social change, ideology, and theory. Social Text (Duke University Press ). Summer 1994, 39 (39): 129–156. JSTOR 466367 . doi:10.2307/466367 .
^ Alex Ross. For Fredric Jameson . The Rest is Noise. [2024-09-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9-22).
^ Fredric Jameson to Receiv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 Today.duke.edu. December 4, 2011 [October 2,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4-27).
^ 存档副本 . [2024-09-2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11-2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