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iceps auritus
角鸊鷉 (学名 :Podiceps auritus ),为鸊鷉科 鸊鷉属 的鸟类 。主要分布於北半球 大陸的溫帶 地區,以及北太平洋 東西岸與北大西洋 西岸,多见于山林间和山坡上的水域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芬兰 瓦薩 。[ 2]
角鸊鷉 是一種相對較小且生存受威脅 的水鳥 ,屬於鸊鷉科 。[ 1] 有兩個亞種 :P. a. auritus 繁殖區在歐亞大陸 ,P. a. cornutus 繁殖區在北美洲 。[ 3] 歐亞亞種分布於大部分北歐和北亞,從格陵蘭 東至俄羅斯遠東地區 。[ 4] 北美亞種分布於大部分加拿大和部分美國。[ 5] 這個物種因其眼睛後方的大塊黃色羽毛得名,這些羽毛稱為「角」,可以隨意升起或放下。[來源請求] 。
分類
角鸊鷉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 於1758年在他的Systema Naturae 的第十版自然系統 中正式描述 ,二名法 命名為Colymbus auritus [ 6] 。林奈指定模式產地 為歐洲和美洲,但這已限縮為芬蘭的瓦薩 。[ 7] 角鸊鷉現在是1787年由英國博物學家約翰·拉森 引入的Podiceps 中的九個物種之一。[ 8] 屬名結合了拉丁語 的podex ,意為「通風口」和pes ,意為「足」。種小名auritus 在拉丁語中意為「有耳的」或「長耳的」[ 9] 。
認可的兩個亞種 有:[ 8]
P. a. auritus (林奈 , 1758) – 冰島、斯堪的納維亞經北哈薩克斯坦 和蒙古西北至俄羅斯東部的楚科奇、庫頁島 和堪察加半島
P. a. cornutus (格梅林, JF , 1789) – 亞北極南部、阿拉斯加中部、加拿大西部和中部以及美國西部和中部接壤的州份
化石
一些化石物種,如上新世 時期的P. howardae P. pisanus 和P. solidus 以及更新世 時期的P. dixi 被描述為與角鸊鷉有關,或者其中一些可能是角鸊鷉的前全新世 標本。[ 10] [ 11] [ 12] 然而,儘管P. howardae 和P. dixi 經常被一些作者認為是角鸊鷉的化石標本,但P. pisanus 和P. solidus 則被認為是有效物種,且接近角鸊鷉的祖先。[ 13]
描述
角鸊鷉可以通過其紅黑相間的繁殖羽 、黑白相間的非繁殖羽(非繁殖期)以及其特有的「角」特徵輕鬆辨認。它長31—38 cm(12—15英寸),翼展55—74 cm(22—29英寸),重300—570 g(11—20 oz)[ 5] 。它有一個適中長度的脖子,平坦的前額和後部冠有黑色羽毛。它的喙直而尖,尖端是白色的。兩個亞種在外觀上相似,其中P. a. auritus (歐亞)看起來比P. a. cornutus (北美)顏色更深,北美的背部有淺灰色羽毛,而在P. a. auritus 中不明顯或缺失[ 14] 。角鸊鷉常與黑頸鸊鷉 混淆,黑頸鸊鷉在大小和顏色上相似,但前額更陡,喙更纖細,尾部羽毛更蓬鬆[ 15] 。
角鸊鷉的繁殖期羽毛有明亮的可豎起的「角」、黑色扇形的臉頰羽毛,整體則呈紅黑色。脖子、側腹、眼前區域和上胸是栗棕色,冠和背是黑色的。腹部是暗灰色的。雄性稍大且顏色較亮,但通常無法區分。
基本(非繁殖期)羽毛總體上是黑白色的。脖子、胸部和臉頰是白色的,而背部和冠是暗黑灰色的。冠和臉頰之間的邊界在眼後延伸為一條直線。非繁殖羽沒有「角」。
幼鳥看起來與非繁殖期成鳥相似,只是白色略微暗淡,背部帶有棕色的色調。臉頰和冠之間的分界線不那麼明顯,喙顏色較淺。[ 16] 雛鳥蓬鬆,背部是暗灰色,腹部是白色,臉和脖子有明顯的黑白條紋。
鳴聲
幼鳥發出的乞食叫聲帶有顫音,類似於家養小雞。隨著成長,叫聲變得更像成鳥的嘰嘰喳喳聲。[ 17] 它們典型的招牌叫聲是響亮而鼻音的「aaarrh 」,音調下降並以顫音結束。[ 18] 它們在交配、警報和繁殖儀式中使用其他叫聲,這些叫聲與招牌叫聲略有不同。角鸊鷉在繁殖、建立和保護領土時非常嘈雜。[ 5] 它們的叫聲在秋季遷徙和越冬地點較為低調。[ 18]
非繁殖羽的角鸊鷉
分佈和棲地
身披繁殖羽的成鳥與雛鳥一起游泳
角鸊鷉分佈於歐亞和北美。[ 3] 在歐亞,它們在格陵蘭 (罕見)、冰島 、蘇格蘭 和挪威 的幾個孤立地區繁殖,從瑞典 到俄羅斯遠東地區 廣泛分佈。[ 4] 在歐洲,它們在冰島、挪威和不列顛群島 的沿海地區越冬,向南延伸至地中海 、黑海 和裏海 。[ 4] 在東亞,角鸊鷉在中國 、韓國 和日本 的沿海地區越冬。[ 16]
在北美洲,其繁殖區分佈限於大陸西北地區,92%位於加拿大 。[ 15] 整個北美的繁殖範圍從阿拉斯加中南部到安大略 西北部。[ 5] 它們在最北可達育空 和努納武特 南部,南至從華盛頓州 到明尼蘇達州 的西北部州份。[ 5] 此外,每年在魁北克 的馬德萊娜群島 還有一個小型繁殖群體。[ 19] 它們的越冬範圍主要是沿海地區,從阿拉斯加南部到加利福尼亞灣 北部。[ 5] 其東部越冬範圍從新斯科舍省 南部,到佛羅里達礁島群 ,有時甚至向西延伸至德克薩斯州 。[ 3]
角鸊鷉主要在溫帶 地區繁殖,包括大草原 和樹叢草地,但也出現在寒溫帶針葉林 和副極地地區。[ 5] 它們在小至中等大小(0.5-10公頃)的淺水池塘、沼澤和湖畔淺水灣繁殖,這些地方有大量的挺水植物。[ 15] 它們喜歡有莎草 、燈心草 和香蒲 以及大面積開放水域的地區。[ 20] 這些棲地為築巢材料、固定、隱蔽和幼鳥保護提供了適宜的場所。
在遷徙 期間
,它們會在湖泊、河流和沼澤停留。遷徙後,它們在河口和海灣的海洋環境中越冬,或者在大湖內越冬,儘管在一些地方,例如挪威,大量鳥群聚集在內陸湖泊上。[ 4]
行為
食物與攝食
一隻角鸊鷉捕獲一條魚
角鸊鷉潛入水下,利用它們的大腳靈活地捕食水生節肢動物 、魚 和甲殼類動物 。[ 5] 它們也會在水面上捕捉空中的昆蟲 。在水下,它們吞食或捕捉大型獵物,然後浮出水面以頭先的方式操作魚。[ 21] 它們通常單獨或成小群捕食,多至五隻個體。[ 21] 在夏季,水生和空中的節肢動物是首選,而冬季選擇偏向魚類和甲殼類動物。[ 5]
角鸊鷉有一種獨特的演化,能夠吞下整隻魚類。它們從年幼時就開始吃自己的羽毛,使胃內有一個纏結的堵塞物,這個堵塞物起到過濾器的作用,將魚骨保留在消化過程中。[ 18]
繁殖
巢中有兩顆蛋的成鳥
角鸊鷉是單配偶制 ,並通過精心的交配儀式來發展其關係。有四種配對儀式;發現儀式、雜草儀式、搖頭儀式和勝利儀式。[ 17] [ 21] [ 22] 發現儀式開始於表演展示,包括直立、豎起「角」和發出其招牌叫聲。然後,雄性和雌性會進行企鵝舞和理羽 的互動。這個初步的配對儀式是為了確保正確的物種識別、性別和兼容性。[ 21] 雜草儀式在成功的發現儀式之後進行。雄性和雌性會潛水,撈起雜草並同步上浮。雙方會胸對胸地展示雜草,然後並排游泳。這個雜草儀式可以持續多次,直到雙方都滿意為止。[ 21] [ 22] 最後,搖頭儀式和勝利儀式主要是在配對成功後進行。[ 17] 一旦進行交配,一般在由這對建造的平台巢 上進行。[ 21] [ 22]
角鸊鷉通常在春季或初夏成對或單獨到達繁殖地尋找伴侶。[ 16] 一對角鸊鷉可完全單獨築巢,或者組成一個鬆散的聚落,這個聚落通常包含大約20對繁殖對,每對之間有一定的距離。[ 5] 在築巢期間,角鸊鷉以其非常激烈地保護巢而聞名。[ 22] [ 16] 巢是由植物材料構成,最常附著在挺水植物上,或在陸地或淺水中建造。[ 23] 根據地點不同,卵在4月至9月之間產下,最常見的月份是6月。[ 16] 雌性產下一窩三到八個蛋,[ 23] 這些蛋呈白色、棕色或藍綠色。[ 5] [ 18] 平均長17.96。[ 24] 雌雄雙方共同分擔孵化工作,持續22至25天。[ 16] [ 23] 當幼鳥孵化 出來時,牠們在頭幾天內就可以游泳和潛水,儘管牠們需要父母保持溫暖達14天。[ 5] 在此期間,幼雛經常被看到騎在游泳的父母的背上,就在翅膀和背部之間。[ 18] 稍後,角鸊鷉將在55-60天內第一次飛行。[ 25] 這個物種在2歲時達到性成熟 。[ 16]
保護狀況
北美的總數量估計在200,000到500,000之間[ 15] ,歐亞地區數量約有12,900到18,500隻成體。[ 3] 全球數量在過去三十年中下降了30%,北美下降了79%。[ 15] 主要是由於生態干擾 、繁殖地周圍的森林 作業、水位波動以及湖泊中放養的虹鱒 競爭水生昆蟲。[ 16] 它們也經常被網捕獲,容易受到漏油事故和疾病的影響。[ 15] [ 16] 1985年至2001年間,草地和濕地排水導致了5%的全球棲地喪失 。[ 15] 加拿大西部的種群被列為特別關注對象,馬德萊娜群島 的繁殖種群被列為瀕危物種 。[ 15] 由於全球數量下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於2015年將角鸊鷉的狀態從無危 提升為易危物種 ,促成了保護 和研究行動計劃。[ 3]
参考文献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odiceps auritus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 2018, 2018 : e.T22696606A132066871 [12 November 2021] .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96606A132066871.en .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角鸊鷉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5).
^ 3.0 3.1 3.2 3.3 3.4 Horned Grebe Podiceps auritus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2024-07-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21).
^ 4.0 4.1 4.2 4.3 Fjeldså, J. Distribution and geographic variation of the Horned Grebe Podiceps auritus (Linnaeus, 1758).. Ornis Scand. 1973, 4 (1): 55–86. JSTOR 3676290 . doi:10.2307/3676290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Stedman. Horned Grebe (Podiceps auritus).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 2000, 505 . doi:10.2173/tbna.505.p .
^ Linnaeus, Carl .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1 10th. Holmiae (Stockholm): Laurentii Salvii. 1758: 135 [2024-07-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22) (Latin) .
^ Mayr, Ernst ; Cottrell, G. William (编).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Volume 1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79: 149–150 [2024-07-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08).
^ 8.0 8.1 Gill, Frank ;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编). Grebes, flamingos .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4.1.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December 2023 [19 July 202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15).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311 , 62 . ISBN 978-1-4081-2501-4 .
^ Olson, S. L.; Rasmussen, P. C. Miocene and Pliocene birds from the Lee Creek Mine, North Carolina. . 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Paleobiology. 2001, 90 : 233–365 [2024-07-22 ] . doi:10.5479/si.00810266.90.23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22).
^ Storer, R. W. A New Pliocene Grebe from the Lee Creek Deposits. . 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Paleobiology. 2001, 90 : 227–231 [2024-07-22 ] . doi:10.5479/si.00810266.90.22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11-27).
^ Ksepka, D. T.; Balanoff, A. M.; Bell, M. A.; Houseman, M. D. Fossil grebes from the Truckee Formation (Miocene) of Nevada and a new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odicipediformes (Aves). . 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Paleobiology. 2013, 56 (5): 1149–1169 [2024-07-22 ] . Bibcode:2013Palgy..56.1149K . S2CID 83938510 . doi:10.1111/pala.1204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02).
^ Zelenkov, N. V. New finds and revised taxa of Early Pliocene birds from Western Mongolia. . Göhlich, U. B.; Kroh, A. (编). Paleornithological Research 2013-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of Avian Paleontology and Evolutio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Vienna, Vienna. 2013: 153–170.
^ Parkers.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the Horned Grebe. Condor. 1952, 54 (5): 314–315. JSTOR 1364948 . doi:10.2307/1364948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COSEWIC Assessment and Status Report on the Horned Grebe Podiceps auritus. (PDF) . 2016 [2024-07-22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01-03).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del Hoyo, J.; Elliot, A.; Sargatal, J.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1 . Lynx Edicions. 1992: 193–194. ISBN 978-8487334108 .
^ 17.0 17.1 17.2 Cramps; Simmon. The birds of the Western Palearctic 1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 18.0 18.1 18.2 18.3 18.4 Horned Grebe . All About Birds. 2016 [2024-07-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07).
^ Horned Grebe List of wildlife species threatened or vulnerable in Quebec . 2010 [2024-07-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16).
^ Faaborg. Habitat selection and territorial behavior of the small grebes of North America. Wilson Bull. 1976, 88 : 390–399.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Storer. The behaviour of the Horned Grebe in spring. Condor. 1969, 71 (2): 180–205. JSTOR 1366078 . doi:10.2307/1366078 .
^ 22.0 22.1 22.2 22.3 Fjeldså, J. Antagonistic and heterosexual behaviour of the Horned Grebe, Podiceps auritis. Sterna. 1973, 12 : 161–217.
^ 23.0 23.1 23.2 Ferguson; Sealy. Breeding ecology of the Horned Grebe, Podiceps auritus, in southwestern Manitoba.. Canadian Field-Naturalist. 1983, 97 (4): 401–408. doi:10.5962/p.355041 .
^ Hauber, Mark E. The Book of Eggs: A Life-Size Guide to the Eggs of Six Hundred of the World's Bird Species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 August 2014: 69. ISBN 978-0-226-05781-1 .
^ Horned Grebe Podiceps auritus . Audubon Guide to North American Birds. [2024-07-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2-11).
External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