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頭絛蟲屬
D. latum 的節片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纲:
絛蟲綱 Cestoda
目:
裂头目 Diphyllobothriidea
科:
裂头绦虫科 Diphyllobothriidae
属:
裂頭絛蟲屬 Diphyllobothrium
裂頭絛蟲屬 (學名 :Diphyllobothrium )是屬於裂頭絛蟲科 下的一個屬,裂頭絛蟲可寄生於生物體或人體,造成裂頭絛蟲症 。
型態
成蟲由三個具有相當差異的部分組成:可分為頭節(頭部)、頸部和下半身。
生命週期
裂頭絛蟲生命週期
成年裂頭絛蟲可能感染人類、犬科動物、貓科動物、熊、海獅、海豹和鼬科動物,但部分非人類物種的記錄的準確性依然存在爭議。
未成熟的卵:通常在哺乳類動物宿主(最終的宿主)中繁殖產下未成熟的卵。
卵胚:藉由宿主糞便流入水中[ 1]
裂頭蚴 :從卵當中孵出裂頭蚴,並且被劍水蚤等橈足類浮游生物(第一中間宿主)攝取進入。
原尾蚴 :裂頭蚴在劍水蚤中發育成原尾蚴。
長尾幼蟲 :被原尾蚴感染的劍水蚤會被小型魚類(通常是以鰷魚或其他小型淡水魚為第二中間宿主)攝取,並成長為長尾幼蟲。
被長尾幼蟲感染的小型魚類被大型魚類捕食並轉移宿主。
人類食用這些被感染的大型魚類(生食或未煮熟)[ 2] 。
進入到人類小腸寄生並繁殖。
產下未成熟的卵。
由於人類通常不吃未煮熟的小魚和類似的小型淡水魚 ,因此這並不是主要的傳染源。然而,這些小的第二中間宿主會被較大的掠食者捕食,例如鱒魚、鱸魚、瓦利耶和梭魚。在這種情況下,裂頭蚴會轉移到這些魚的肌肉組織中,哺乳動物 會通過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中間感染宿主魚而被感染。攝入受感染的魚後,長尾幼蟲會發育成未成熟的成蟲,然後發育成成熟的成年絛蟲,並居住在小腸 中。成蟲利用其節片的兩個雙邊凹槽(bothria)附著在腸道粘膜上。在一些物種中,如廣節裂頭絛蟲 ,成蟲長度可達到10米(達30英尺)以上,有超過3000個節片。一條或數條帶狀的原蟲段(因此被稱為絛蟲)定期會從主體分離,並至淡水中釋放出未成熟的卵,重新開始循環。每條絛蟲每天可排出多達100萬個卵子,會隨著隨糞便排出。人類的孵化期,即蟲卵出現在糞便中開始計算,通常於4-6週孵化,但也可能是2週至2年不等。
常見種類
該屬中最著名的種包括有:
D.Latum :中文學名為廣節裂頭絛蟲 ,為常見感染人體的寄生蟲 ,最常可達30英尺 ,為可以感染人類的最大絛蟲,主要是因為食用生的或是未煮熟的魚類而進入人體[ 3] 。
D. nihonkaiense :中文學名為是日本海裂頭絛蟲 ,是日本最常見感染人類的絛蟲種類,直到1986年才確定與D.Latum為不同種[ 4] 。
D. klebanovskii :主要以太平洋 中的鮭魚 作為中間宿主[ 5] 。
D. dendriticum :亦稱為鮭魚絛蟲,有著最廣的存在範圍,整個北半球 都能夠發現。
D. pacificum: 寄生在海獅 的絛蟲,有在祕魯 沿岸人類體內被發現的紀錄[ 6] 。
D. ursi: 一種存在於科迪亞克棕熊 體內的絛蟲,由於棕熊大量食用鮭魚而進入熊體內[ 7] 。
D. lanceolatum: 存在於阿拉斯加海域的海豹體內[ 8]
D. dalliae: 被發現於阿拉斯加 西部卡斯科奎姆河 內的阿拉斯加黑魚 [ 9] 。
D. yonagoensis :日本米子市(Yonago City)一名41歲成年男子服用驅蟲劑(bithionol)排出而被發現,也以發現地命名[ 10] 。
參考資料
^ Chai, Jong-Yil. Ash & Orihel's Atlas of Human Parasitology (5th ed.) . The Korean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2007-12, 45 (4): 311. ISSN 0023-4001 . PMC 2532626 . doi:10.3347/kjp.2007.45.4.311 .
^ CDC - DPDx - Diphyllobothriasis . www.cdc.gov. 2019-05-14 [2021-06-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9) (美国英语) .
^ Prevention, 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CDC - Diphyllobothrium . www.cdc.gov. 2021-01-07 [2021-06-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1-24) (美国英语) .
^ Yamane, Y. Α., KAMO, H., BYLUND, G., & WIKGREN, B. J. P. Diphyllobothrium nihonkaiense sp. nov.(Cestoda: Diphyllobothriidae): revised identification of Japanese broad tapeworm. Shimane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1986, 10 (2).
^ Muratov IV, Posokhov PS. Causative agent of human diphyllobothriasis--Diphyllobothrium klebanovskii sp. n. . europepmc.org. Parazitologiia. 1988-03-01 [2021-06-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9).
^ Baer, Jean G. Diphyllobothrium pacificum, a Tapeworm from Sea Lions Endemic in Man Along the Coastal Area of Peru . Journal of the Fisheries Board of Canada. 2011-04-13 [2021-06-09 ] . doi:10.1139/f69-07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9) (英语) .
^ Rausch, Robert. Studies on the Helminth Fauna of Alaska. XXI. Taxonomy,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nd Ecology of Diphyllobothrium ursi n. sp. Provis. on Kodiak Island . Th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1954, 40 (5): 540–563 [2021-06-09 ] . ISSN 0022-3395 . doi:10.2307/32740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9).
^ Stunkard, Horace Wesley; Schoenborn, Henry William. Notes on the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synonomy of Diphyllobothrium lanceolatum.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 no. 880 . 1936 [2021-06-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9) (美国英语) .
^ Rausch, Robert L. Studies on the Helminth Fauna of Alaska. XXVIII. The Description and Occurrence of Diphyllobothrium dalliae n. sp. (Cestoda) .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icroscopical Society. 1956, 75 (2): 180–187 [2021-06-09 ] . ISSN 0003-0023 . doi:10.2307/322400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9).
^ Yamane, Y.; et al. On a new marine species of the genus Diphyllobothrium (Cestoda: Pseudo-phyllidea) found from a man in Japan . Japanese Journal of Parasitology. 1981, 30 (2): 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