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地鐵紅線
華盛頓地鐵紅線(英語:Red Line)是華盛頓都會區捷運系統最早通車、最繁忙的一條路線,大致上呈U字型。 紅線是目前地鐵系統中唯一一條沒有與其他路線共用軌道的路線,除了1997年1月至1999年9月17日期間之外,當時綠線曾在布魯克蘭-美國天主教大學站(Brookland–CUA)至法拉格特北站(Farragut North)間的路段與紅線共用軌道。另外還有一點獨特的是,紅線在尖峰時段時有一種從格羅夫納-斯特拉絲摩站(Grosvenor-Strathmore)至銀泉站(Silver Spring)的縮短型區間營運模式。在2006年4月20日,非尖峰時段時列車的終點站改至涼蔭叢站(Shady Grove),形成了涼蔭叢↔銀泉的區間模式。紅線在尖峰時段需要44輛列車(10輛八節列車及34輛六節列車)來應付乘客流量。[1][2] 在內部,紅線以地鐵中心站(Metro Center)分為兩段——地鐵中心以西的涼蔭叢線(A)及以東的格蘭蒙特線(B)。 路線涼蔭叢線本段起於華盛頓特區西北象限內,第12街及G街交會處的地鐵中心站,沿著G街向西延伸,至拉法葉公園及法拉格特廣場底下改為西北向,接著沿著康乃狄克大道,轉入尤馬街(Yuma Street)往西至特雷圓環(Tenley Circle),然後再沿著威斯康辛大道往北行經貝塞斯達(Bethesda),穿越首都環線公路,沿著馬里蘭州公路355的東側向北,到達藍道夫路南邊,接著從地下穿越一片私人土地來到巴爾的摩及俄亥俄鐵道,改為地上路段沿著該鐵路來到羅克維爾的涼蔭叢,終點站以北有儲車軌和監視設備。未來並有計畫向北延伸至馬里蘭州的日耳曼鎮(Germantown)。 格蘭蒙特線本段自地鐵中心站沿G街向東延伸至第6街,接著在司法廣場(Judiciary Square)底下向東南前進,再於D街底下往東行,接著在聯合車站底下向北行,接著進入地上路段沿巴爾的摩及俄亥俄鐵道往北,穿越銀泉一帶,然後又進入地下段,沿著16街和喬治亞大道直到終點站格蘭蒙特。 歷史1969年起,除羅克維爾站(Rockville)至涼蔭叢站延伸段之外,華盛頓都會區交通局大致已經決定了紅線現行的路線及車站。[3] 涼蔭叢延伸線的經費於1975年7月獲得有條件的核准。[4] 紅線的列車服務始於1976年3月29日,於法拉格特北站(Farragut North)至羅德島大道站(Rhode Island Avenue)間運行。而位於本段上的畫廊-中國城站(Gallery Place–Chinatown)則由於法院認定其缺乏殘障設施,而延後至同年12月15日才啟用。翌年1月17日,紅線的西端終點站往北延伸一站至杜邦圓環站(Dupont Circle),1978年2月6日向東延伸4站至銀泉站(第一次將馬里蘭州納入地鐵服務範圍),1981年12月5日西段往北延伸3站至梵尼斯-哥倫比亞特區大學站(Van Ness–UDC),1984年8月25日又往北延伸五站至高富諾-斯特拉絲摩站,該年12月15日往北延伸4站至涼蔭叢站,1990年9月2日東段延伸2站至惠頓站(Wheaton) ,1998年7月25日則延伸至格蘭蒙特站。 在1990年代初期托騰堡↔綠帶支線(今綠線的一部分)完工不久之後,綠線通勤區間變成了為期6個月的實驗。乘客可以在綠帶站至西凱悅村站(West Hyattsville)間任一站搭乘與紅線直通運行的列車直達法拉格特北站。路過托騰堡站的列車行經一條介於西凱悅村至布魯克蘭-美國天主教大學站間的單線鐵道支線。由於這條區間興辦的相當成功,因此便繼續維持下去,直到1999年綠線市區段竣工為止。 介於聯合車站及羅德島大道站之間的诺玛-高立德大学站(NoMa–Gallaudet U station)於2004年11月20日啟用,是華盛頓地鐵第一個於營運中兩站之間增設車站的案例。 車站列表
事件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