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福德宮25°02′29″N 121°29′59″E / 25.041481°N 121.499824°E
艋舺福德宮,又名艋舺福德府,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菜園里、艋舺最早的的土地祠,因拓寬西昌街而遷至長沙公園。 歷史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泉州人以墾號「陳賴章」申請開墾艋舺,起初在沙麻廚社的大溪口(今貴陽街二段環河南路二段交界)搭蓋幾間茅屋棲身,慘淡經營,日後移民也逐漸增多,形成稱為「番薯市」的市集[1]。當時貨物會從艋舺第一水門的碼頭卸下,由貿易商把接近第一水門的西昌街作為集散點[2]。1720年左右,為讓早期移民有敬奉本地土地神明之處,就在離貴陽街不遠的西昌街一帶蓋了座小土地公廟,也就是現在的艋舺福德宮[3]。 廟又名「艋舺福德府」[4],為艋舺最老的土地廟[3][5]。戰後時期,林衡道曾推薦對臺灣土地公廟歷史有興趣者,可去佛頭港景福祠、小南天福德爺祠、艋舺福德宮、及大龍峒的土地廟參觀[6]。 遷建經過1979年前後,西昌街計畫拓寬,當年的艋舺福德宮就恰好位於西昌街拓寬街道的正中央位置,依照規畫只有拆除一途,引起萬華地區民眾嘩然,為保這座土地廟,地方人士透過各種管道四處陳情[3]。至1980年12月中旬時,西昌街拓寬完成,只剩此廟沒有遷走,由於沒有專門管理人員,市政府即使編了預算想把它遷走,也無對象可給[7]。當時附近攤商會聚集在此形成夜市,阻礙交通[8]。此事在台北市議會引起軒然大波[9],當地聞人寶斗里里長黃春生提案保留該廟[10],民眾也組了管理委員會設法遷移[7],市議員林宏熙找時任臺北市市長的李登輝陳情[3],李登輝也因此事到這廟祭拜以望能順利遷建[9]。 在李市長代為尋覓下,廟身原有的磚瓦原封不動搬到長沙公園重建[3]。該公園闢建於1979年[11],屬菜園里[12],位於環河南路二段與長沙街二段交叉口[11],不是古稱「番藷市」的範圍內[12]。據林宏熙回憶,他與幾個地方人士曾笑著對李登輝說,若能順利遷建,土地公可保祐當總統,李登輝就緊張回這種事不能亂講[3]。1982年尾,新廟落成,時任省主席的李登輝獲悉後撰了一付對聯給議員周得福表示祝賀[9]。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後,連任成功的李總統在慶功宴上還特別向林宏熙提此廟[3]。 今址為萬華區菜園里長沙街二段207號,對面為艋舺龍津宮[5]。 祭典艋舺福德宮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生、以及八月十五日為例行祭祀日[5]。 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