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铁路
红会铁路支线,又称靖远支线、白(银)宝(积山)支线、宝积山支线,是中国甘肃省白银市以煤炭外运为主,兼营客、货运的支线铁路。起自包兰铁路白银西站,全长113.95千米。 铁路终点站红会站,意为纪念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红会站所在的打拉池会师,准备“海(原)打(拉池)战役”。1936年10月23日,红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员朱德、总政委张国焘)进抵打拉池,与红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司令员彭德怀)与红十五军团会合。红四方面军总部、第五、第九、第三十军共21 800人奉红军总司令部命令在靖远县虎豹口西渡黄河,称为红西路军。该铁路支线其他具有类似纪念意义的车站站名还有:长征站、近会站、挺进站等。 线路靖远县城西北以350.28米长的铁路公路平面并肩两用桥跨越黄河。 [1] 曲线半径300米,上行运输能力1000万吨,下行350万吨。 白银西站至靖远站为国铁II级干线标准。到发线有效长度850米。限制坡度12‰。 靖远站至红会站为工业企业专用线I级标准。靖远至大水头到发线有效长度450米(预留850米),限制坡度17‰。大水头至红会到发线有效长度450米,限制坡度20‰。 历史包兰铁路狄家台站(今白银西站)至白银市站,原称郝家川专用线,长7.8km,建于1956年,服务白银铜矿开发。1972年并入红会铁路。 1958年在靖远县宝积山发现煤田,储量约1亿吨。1958年7月西北五省区经济协作会议决定立即修建宝积山支线。1958年9月铁一院按照I级工业企业专用线标准踏勘设计,1959年3月完成设计。1960年又配套补充设计。 1958年12月21日兰州铁路局第二工程处开工建设。定西专区设筑路指挥部,组织白银市、临洮、通渭、会宁、榆中、定西、陇西、岷县、靖远组织筑路民工兵团。靖远铁路公路两用黄河大桥1959年4月由乌鲁木齐铁路局桥梁工程队组织施工,1960年6月建成。1959年10月、1960年9月两度下马。1966年4月,铁道部批准把终点站由大水头(今平川区政府驻地)延长至红会站。1970年第三次上马,由兰州铁路局工程总队负责,定西专区按县组织9个民兵营23 000人,1971年6月铺轨至靖远站,1971年10月1日白银站-靖远站正式运营通车;1971年10月16日全线通车,12月30日至大水头临时运营。1972年6月20日全线正式交付运营。总投资7010万元。 2013年,拟建的白银红会至庆阳环县铁路项目进入实施筹备阶段。[2] 2015年2月19日(大年初一)起,兰州铁路局增开K9674/1、K9672/3次旅客列车,在长征站与兰州站间朝发夕返。沿途停靠靖远站、白银站、白银西站、皋兰站4个车站。车体与乘务组为兰州—银川K9665/6次列车套用及大交路值乘。采用25G新型空调列车,编组6节,其中5节为硬座车厢,1节为硬卧车厢。 [3] 与其他铁路的连接王家山铁路支线王家山铁路支线是靖远矿务局(位于白银市平川区)的运煤专用铁路。起自红会铁路长征站的上行咽喉,止于王家山煤矿矿区,正线全长44.79km。在响泉分岔出通往靖远电厂的专用线。 长征站至车轮口为工业企业专用线I级,曲线半径350米;车轮口至王家山煤矿为工业企业专用线II级,曲线半径300米。限制坡度上行12‰,下行20‰。前进型蒸汽机车牵引,牵引定数1550吨,年运量300万吨。 1972至1974年由兰州煤矿设计院勘测设计,选线了石碑子沟(现今的G4京藏高速的路线),全长29.99km,但线路较陡,需要小半径曲线迂回展线,沿途设3处避难线,且不能兼顾旱平川工业区建设。当时的政策原则是:30km以下铁路由煤炭工业部投资,30km以上铁路由铁道部投资。兰州铁路局提出了走水泉方案。1976年12月10日由甘肃省煤炭工业局、兰州铁路局、定西地区联合组建王家山煤田建设指挥部并开工。1977年8月,经铁道部、国家计委、煤炭工业部、甘肃省委同意后,由铁一院重新勘测设计。施工单位为兰州铁路局第四工程段、电务工程段、第三工程段桥架队、定西地区会宁与靖远两县民兵营,甘肃省煤炭工业局基建第一、三、四处。1982年底竣工。正线铺轨44.149km,站线铺轨8.536km,土石方275万立方米,大桥6座、总延长1019.57米,中桥8座、总延长438.61米,小桥38座,涵渠136座,车站4处,总投资4683万元。1984年3月21日正式验收。1984年4月1日由兰州铁路局代管正式运营。[4] 参考资料
|